8月31日至9月1日,印度总理莫迪赴华出席天津上合组织峰会,并与中国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此次访问是莫迪时隔七年再度踏上中国土地,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自2024年6月以来,莫迪政府屡次释放对华缓和信号,但其国内对华政策争论激烈,导致印度缓和对华关系的进程频现反复。与此同时,莫迪第三任期的美印关系持续承压——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度执政后,美印经贸摩擦不断升级,随着美国对印加征50%关税及特朗普多次公开贬低印度,印美关系急转直下。印度对中美政策的“冷热反差”,折射出其外交战略正面临深度调整压力。厘清此轮印度外交战略调整的逻辑,有助于判断莫迪对华政策思路和中印关系缓和前景。
印度对华缓和:内部虽有共识,过程一波三折
莫迪出席天津峰会的决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漫长内部辩论与外部试探的结果,其中美国因素是关键变量之一。拜登政府中后期,美印关系因价值观分歧等龃龉不断。面对美国对印政策的巨大不确定性,莫迪政府内部开始讨论缓和对华关系。
2024年10月喀山金砖峰会期间,莫迪主动寻求与中国领导人会晤,提出放松签证限制、恢复直航等建议,首次明确释放缓和对华关系的信号。然而,印度对美战略仍存侥幸心理。2025年2月,莫迪访美并单方面做出重大让步:降低对美关税、承诺2030年实现双边贸易额5000亿美元目标,并大规模采购美国油气和武器。
但是这些让步未能换取美国关税豁免,印度反而被列入关税报复清单,加之美国未如预期对华加税,导致印度国内对美期待急剧降温。3月16日,莫迪在公开讲话中表示“中印关系已正常化”,为内部对华政策辩论定调;外长苏杰生随后在瑞辛纳对话会上表态愿参与金砖“去美元化”讨论,中印实务谈判全面提速。
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政策后,印度国内并没有担心美对印政策的转变,反而再度出现“战略机遇期”幻想,理由是印26%的平均关税低于主要国家,完全可以凭借关税成本优势推动对美贸易,成为亚洲供应链重组最大受益者。为此,印商工部长戈亚尔多次率团赴美谈判,企图抢先与美达成贸易协议。
但事实证明印度对美政策的投机思维再度落空。中国对美的强硬反制引发国际社会抵制美国关税霸凌,迫使特朗普暂停全球关税90天。此后,印美谈判因农产品等分歧陷入僵局,而特朗普政府与中国的贸易战休战决定,使印度对美幻想再次破灭。
对美政策多次闹出乌龙,不仅彻底暴露印度对美战略的误判和投机性,而且表明印度外交的投机惯性已经跟不上时局的快速发展。印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难解,帮助印度下定决心推动与中国缓和关系。6月底至7月初,莫迪先后派防长和外长访华,7月24日印度宣布恢复对中国公民旅游签证,并最终敲定莫迪出席天津峰会,对华缓和路线趋于明确。
印美关系崩坏:从“左右逢源”到“战略清醒”
莫迪政府当前主要的外交任务是应对特朗普冲击。特朗普对于印度外交的冲击并不仅限于经贸领域,其影响涉及深层次的印度外交逻辑。印度外交战略逻辑是以美国为中心,基本假定一是美国将持续与中国开展激烈战略竞争,二是印度这样的地区强国将是中美争取拉拢的主要对象。但是不同于拜登时期对印全方位、单方面拉拢策略,当前特朗普“美国优先”的交易型外交彻底打破了印度“联美制华”的战略预设。
美国对印度“左右逢源”的激进实用主义外交策略的容忍度降低。特朗普政府多管齐下,对印度外交实施精准打击:首先重启印巴联动政策,加强对巴军事合作直指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软肋;其次将关税威胁转化为行动,8月1日对印加征25%关税,随后以惩罚印采购俄油为由再额外加征25%惩罚性关税。
特朗普对印两联招可谓招招致命:美国的印巴联动政策再次让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与此相关的印巴并重政策,更戳破了印度自诩“世界大国”的泡泡;针对印俄石油贸易的发难,使印度经济陷入两难——放弃俄油将推高国内通胀,维持采购则破坏对美出口体系。为实现对印极限施压,特朗普更叫停了原定于8月25-30日举行的第六轮贸易谈判,任由对印惩罚性关税生效。
面对印美绝对实力差距,莫迪政府当前只能寻求三条出路:一是在农产品等领域实质性让步,但寄希望于特朗普为其提供保留面子的方案,如在协议中添加限制转基因食品进口等条款,以求对国内民众有所交代;二是期待美俄峰会取得突破,从而解除对印二级关税;三是认清特朗普对印政策并非战术施压而是战略调整,尽快缓和对华关系以为地缘政治变局预留空间。
现实表明,前两条路径充满不确定性:特朗普取消第六轮谈判之后,印度即使想对美让步,也需待8月27日新关税生效后推进,美俄互动更非印度所能左右。此时,莫迪政府主动推动与华关系缓和,是清醒认识国内经济压力、美国政策风险及外交平衡需求后的务实选择。
印度缓和对华关系:行稳致远还是权宜之计?
莫迪此次访华,客观上将继续助推中印关系改善,但其可持续性仍面临双重考验:首先是印度国内政治博弈,对美妥协派与对华强硬派仍具影响力,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反复风险不容低估;其次是印度“平衡外交”本质未变,例如莫迪在宣布访华后仍计划访日,并持续炒作中俄能源合作,试图游说特朗普政府改变对印政策。
中印关系行稳致远的关键在于莫迪政府能否超越对华短期博弈思维,真正认识到两大东方文明的振兴进程是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关系。当前中国需坚持底线思维,善用印度主动求合作的窗口期,同时警惕其投机惯性。8月18-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中印边界问题中方特别代表王毅成功访印举行第24次边界问题会晤,中印达成十点共识,为莫迪天津之行奠定坚实基础。
莫迪政府的左右摇摆既未能促使美国调整战略,也未能改变中国核心立场,反而是在对自身实力和国际变局的双重清醒认知下,促使印度对华重回务实轨道。纵观莫迪第三任期对华策略,其政策反复受制于对地缘政治的误判和对美不切实际的期待,因此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在务实派与顽固派的争论中摇摆不定,这种战略犹豫导致印度外交孤立加剧。印度外交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缺乏实力支撑的“战略自主”仅是空中楼阁。
中印加强务实合作有望成为亚洲地缘新格局的起点。拥有28亿人口的两个新兴大国若能构建“非西方主导”的合作范式,不仅是对“美国治下和平”叙事的有力驳斥,更将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超越零和博弈的新路径提供历史性机遇。
(谢超,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