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心脏问题引起的猝死时有耳闻,成为危害国民健康一大“隐形杀手”。
9月23日,(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胸科医院获悉,该院心内科主任李若谷近日带领心内科、心外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为一位已发生过猝死的高危患者,成功开展最新型2.0版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手术。当日全国有7家医疗机构率先开展这一技术,这也是该技术首次在临床得到应用。
手术团队。上海市胸科医院 供图
统计显示,中国每年约54.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由于发病突然,病情极其凶险,大多发生在院外,抢救成功率极低,中国幸存者比例仅1%至2%。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是预防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心源性猝死是可预防的。健康人群发生率非常低,高危人群发生比例就高达2%至5%,而已发生过猝死情况,再次发生的比例高达5%至25%。因此,人们只要养成体检习惯,明确是否属于高危人群,就能采用合适的方法比如除颤器植入术来预防。”李若谷说。
65岁的胡阿姨是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曾突发过晕厥和室性心动过速的猝死情况,幸好经急救电击除颤后恢复了正常心跳。此后,胡阿姨一边庆幸自己“大难不死”,一边担心猝死可能随时袭来。经过沟通,胡阿姨决定做除颤植入手术。
李若谷解释称,植入式除颤器技术发展至今已有40余年,目前临床应用有两种,一种是经静脉直接将除颤器植入心脏内,一种是将除颤器植入人体皮肤下,即血管外。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因在心脏内,所以除颤效果好,但会有血管堵塞或损伤,以及感染可能;后者可避免心脏受损,但因为心脏距离远,除颤效果会打折扣。
了解除颤器植入知识后,胡阿姨对传统经静脉除颤可能带来的血管损伤和感染风险心存顾虑,且她有运动习惯,希望手术后对正常生活影响越低越好。充分考虑患者意愿后,李若谷带领团队为胡阿姨制订了“植入最新型血管外除颤器”的方案。
李若谷表示, 这个最新型除颤器,从逻辑上属于“血管外除颤器”,但和传统相比,新型技术发生了升级,医生们会将除颤器的电极隐藏在胸骨和心脏中间,像“创可贴”一样覆盖在心脏表面,既解决了血管受损问题,也能大大提升除颤器的能量作用。2.0版除颤器做到了“一举两得”,这一设备已于2025年6月经国家药监局获批上市,是目前全球最新的植入式除颤系统。
为了确保手术安全,在植入术前,心内科专家团队不仅为患者规划了电极植入路径,还和心外科专家、麻醉医师共同讨论手术操作细节,对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准备。植入手术过程顺利,植入的胸骨下电极稳定,电学参数正常,除颤测试通过。经过一夜监测后,胡阿姨术后第一天就转回普通病房,目前恢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