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声音变成了一把乐器。”在交响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王耀庆一人挑战15个角色,用百变声线演绎15个鲜活灵魂。
5月7日,指挥家张洁敏带领宁波交响乐团,牵手乐评人焦元溥、“国民舅舅”王耀庆,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也是三人继交响乐剧《培尔·金特》之后的再度合作。
王耀庆和张洁敏
排练现场
用百变声线演绎15个灵魂
莎士比亚的“罗朱”围绕两大家族的世仇,谱写了一曲青春挽歌。普罗科菲耶夫为它注入第二重生命。他将其改编为三幕芭蕾舞剧,运用主导动机手法,为每个主要角色谱写标志性旋律。
交响乐剧在莎翁的文本与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新的桥梁。
焦元溥将原作浓缩,并将素体诗转化为适合单人叙述的台词,形成全新的演绎逻辑。张洁敏带领宁波交响乐团,将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舞剧音乐,以戏剧脉络呈现。
“我是一个说书人。”王耀庆承载了15个角色的情感变奏,从罗密欧、朱丽叶,到提巴特、马库修、奶妈,他需要迅速切换不同身份,去铺陈人物命运与情感起伏。
故事描述了年轻人的炙热爱情,有大量十五六岁的青葱少年。“我要尝试用那个年龄的语气去说话。”王耀庆通过对语气节奏、呼吸方式的精细调控,挥洒青春的荷尔蒙。
“他不会干扰我,我当他是唱歌的,是乐队的一部分。”张洁敏笑说。王耀庆的面前也摆了谱架。“谱架让我和乐团融为一体。”王耀庆把自己当成乐器,也要时刻盯牢指挥,出现在合适的节拍里。
在格里格的《培尔·金特》中,王耀庆用声线扮演了22个角色。2019年夏天,《培尔·金特》来到上海,由张洁敏指挥。排练到“阿斯之死”时,几个中提琴演奏员一边拉一边哭,因为音乐感人,王耀庆的语言也很催泪。
“有人这么珍惜我改编的作品,很感动。”在大家的“怂恿”下,焦元溥又开始改编“罗朱”。“很了不起的作品!”张洁敏力荐他改“罗朱”,大学刚毕业她就排过这部芭蕾舞剧,念念不忘。
“原本他想改《睡美人》,我说,那部音乐没有那么带劲。”张洁敏认为,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旋律动人,配器出彩,很容易走到人心里去,对乐团挑战也大,从技术到色彩都很难。
排练现场
排练现场
舞台会让演员谦卑和进步
跟随两部作品的脚步,王耀庆走遍了全国,《培尔·金特》即将演出第12场,“罗朱”即将迎来第6场。
王耀庆和古典音乐的交集,始于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大学时,他在金马影展被《古尔德的32个短片》震撼,很快就入了全套古尔德钢琴作品,听得如痴如醉。
他开始听古典电台,在焦元溥的节目中,听他如何深入浅出普及古典音乐,“其实,古典音乐就是400年前的流行音乐,也没有那么遥不可及。”
2024年,在49岁的尾声,王耀庆挑战独角戏《低音大提琴》,饰演一个失眠72小时的低音大提琴手。为此,他还向乐团首席求教,用十天时间“速成”琴技。
学了低音提琴后,他才深刻理解,乐团要排一台音乐会有多不容易,一首曲子要让观众感动有多困难,“每个乐手都有十年以上的功力,必须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训练。”他对乐团的每一件乐器都感兴趣,“但是太晚了!所以张指建议我试试三角铁,哈哈。”
在影视作品中,王耀庆是国民度很高的“国民舅舅”,而舞台是为他提供养料的地方,只要有合适的、感兴趣的项目,他都乐于尝试。
焦元溥曾在英国留学4年,从罗宾·艾金森、朱迪·丹奇到裘德·洛、卷福,他发现英国演员都热衷于在舞台上摸爬滚打,“男演员年轻时都想挑战《哈姆雷特》,年老时都想挑战《李尔王》。无论有多大成就、无论多大牌的明星,评论家和观众都毫不留情,非常严苛。”
焦元溥观察,舞台会让演员谦卑、不断进步,“舞台上会有千奇百怪的状况,演员要做好150%以上的准备,才能临场应对。这是王耀庆能不断进步的原因,所以我们的作品越改越难,他都能做到。”
“影视剧可以录10遍20遍,舞台就是一瞬间,你要感动人只有一个机会,机会没抓住就过了,还是要功夫的。”张洁敏说。
王耀庆、张洁敏、焦元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