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报答红军战士救命之恩,89年前,王家立下世代为牺牲红军烈士守墓的家训。如今,“接力棒”传到了第四代守墓人王军手中。
今年47岁的王军是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人。2013年,卧病父亲的一通电话,让已在珠海安家的王军毅然卖房,携家人回到家乡,守护烈士墓。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王军获评“中国好人”。
王军说:“我们王家四代人守护烈士墓,不仅仅是为了报答红军的救命之恩,更是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王军在红军墓前给儿女讲述红军故事。受访者供图
立下家训,世代守墓
1935年12月,红二方面军第二、第六军团在北上抗日途中,遭到国民党军队一路追击。12月21日中午,红六军团的主力部队行进在洞口县李家渡的田垄上。突然,两架敌机呼啸而过,扔下几枚炸弹。当时,王军的爷爷王康元年仅12岁,放牛回家正好路过,眼看炸弹就要落在身边,一名红军战士扑上去将他压在身下。王康元躲过一劫,但那名红军战士却壮烈牺牲了。在这场空袭中,有21名红军战士牺牲。
为了报答红军战士的救命之恩,王康元的父亲王仁德喊上乡亲们一起冒险将牺牲的红军战士遗体安葬在麦子塘的一块空地上,后来担心遭地主破坏,又将烈士遗骨移葬长岭界。
王仁德在去世前,特意立下家训:要世世代代守护好红军墓。每年的春节、清明节和中元节都要先祭红军烈士,再祭祖先。
解放后,王康元入了党。1958年,因其工作踏实、表现突出,王康元被组织推荐到邵阳地委参加培训并有望转干。看着家里三个嗷嗷待哺的子女,王康元心动了。但唯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那座红军烈士墓。
红军战士拼死救下自己的场景犹在眼前,要是转干出去工作了,这墓怕是真的要荒了。想到这里,王康元果断放弃转干机会,继续留下守护烈士墓。王康元分别给两个孙子取名王军与王勇,也是希望他们长大以后能成为革命军人,传承红军精神,英勇无畏,造福人民。
王康元的儿子王水洪是第三代守墓人,他回忆,1989年父亲去世前念念不忘的还是红军烈士墓,他再三嘱咐他,一定要好好照看烈士墓,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将守护红军烈士墓的责任郑重地移交给了他。
唤儿回乡,接棒坚守
王水洪是个不善言辞的老实人,多年来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红军墓。直到2013年,王水洪因高血压导致脑中风,失去了行动能力。思虑再三,他让妻子给远在珠海的王军打去电话,希望儿子回来承担守护红军烈士墓的责任。
“我当时在澳门工作,每个月有1万多元的收入,并且已经成家,在珠海买了房子,妻子、岳父母和儿子也都在珠海生活。”然而,王军从小跟着长辈为红军烈士守墓,明白这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经过近两个月的深思熟虑,王军放弃了澳门的高薪工作,卖掉了房子回乡。他说,作为家中的长子,第四代守护红军墓的责任必须由他承担起来。
回乡后,有很多人说王军傻,放弃优渥的生活义务守墓。但王军听了却很坦然:“打从六七岁记事起,我的爷爷就经常带着我来这里扫墓。爷爷说这是红军墓,当年如果没有红军战士舍身救他,可能就没有现在的王家了,我们要把他们当作我们家的祖先来对待,世世代代守护。当好第四代红军墓守护人,我觉得我的‘傻’是值得的,是有意义的。”
如今,洞口县把西中社区李家渡红军烈士墓作为党性教育基地,并设立了红色陈列馆,王军主动担任志愿讲解员。每逢重要纪念活动,或有人前来瞻仰祭奠,他都会带着参观者走走看看,讲述红军英勇奋战的故事。通过查阅洞口县志等资料,王军对西中社区的文史资料和文物进行了系统整理完善。他还常常自费购买鲜花和信笺,方便参观者拜祭。
“我要把祖辈守护红军烈士墓的家训告诉我的儿女,要把发生在我身边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王军说,每隔一段时间,他也会带着儿子、女儿一起打扫墓地,除杂草、添新土、修裂痕、描碑文。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发生在这里的红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