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市场持续火爆,健身教练供不应求,专业程度却令人担忧。据法治日报报道,不少健身教练上岗前培训时间短,有的压根儿没学过系统课程;行业入职门槛低,资格没有统一标准;教练证书种类较多,存在花钱买证、美化简历等乱象;教练普遍背负销售压力,卖课能力远比专业“重要”。
漫画:李晓军 图据法治日报
学员做高强度心肺训练时感到呼吸急促,在教练的“坚持”指令下,一度出现头晕、耳鸣、想呕吐的情况;杠铃俯身划船动作不规范却没得到教练及时纠正,导致长时间腰伤;做力量训练,结果越练越别扭,到医院被诊断为肩峰撞击综合征……据报道,教练水平参差不齐,给健身消费者带去的是多重健康风险。健身本是为了追求更强健的体魄,可在“山寨”教练的指导下,消费者不仅没能收获健康,反而要为不规范的训练埋单,承受身体损伤的痛苦,甚至留下长期健康隐患。一个个“速成”上岗、“水证”傍身的销售型健身教练,不仅辜负了消费者对健康的期待,还会劝退潜在的健身需求者,透支的是整个健身行业的信誉。
健身教练“速成”乱象已经持续多年,堪称健身行业最不健康的顽疾。据介绍,市场上一种号称由中国健美协会颁发、健身教练从业必备的“CBBA证书”,竟然通过线上培训与考核就能轻松获得。健身指导需要面对面拆解动作发力细节、手把手纠正学员错误体态,并根据经验预判学员可能出现的各类不适并及时叫停训练,怎能隔着屏幕完成标准化考核、草率授予关乎消费者健康安全的从业资质?如果专业教练的培训被简化为快餐式的流水线,所谓“必备证书”恐怕只是一张“形式证书”,消费者在健身房的运动风险必然随之陡增。
健身不能成了伤身,守护健康的承诺更不该沦为消费陷阱。刹住教练“速成”乱象,首先要从证书查验开始,同时考察教练的专业度及健身房的合规性。若验收环节流于形式,即便建立了统一的教练准入标准,“合格”的标签仍可能名不副实。健身房作为教练聘用方,应承担起主体责任,严审教练资质真实性并定期开展专业考核,对教练员建立不“唯业绩论”的内部评价体系;监管部门也要牵头联合行业协会,制定细化的验收细则,将教练专业能力、健身房事故率等纳入日常监管范围。
短期线上培训教不出好教练;教练行不行,不该让消费者用健康验收。只有严格管理对教练专业能力的培养、认证与验收,才能堵上“速成”教练流向市场的漏洞。守住健身行业的健康生命线,健身房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的健康“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