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园猛兽区,两辆车突然停了下来,车上下来多人疑似发生争执。两只硕大的孟加拉虎就在一旁看着,距离这几人仅几米远。
这是近日发生在河北秦皇岛野生动物园的“惊魂一幕”。据园区工作人员公开回应,猛兽区有电网保护,但严禁游客下车或开车窗,该事件将向相关部门上报,作进一步调查核实。
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提出:“游客明显不遵守园区相关规定,这种人应该被列入‘黑名单’,禁止进入全国所有类似动物园。”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类似游客无视景区规则的不文明行为在各地时有发生,轻则破坏了公共秩序与景区环境,重则威胁自身及他人安全,亟待治理。
不文明旅游行为频发
8月28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的八达岭长城风景区看到,在检票入口上方的大屏上滚动播放着今年“五一”假期,有5名游客因在长城上违法刻划被公安机关处以5日拘留并处200元罚款的信息。此外,在景区中随处可见“保护文物 严禁刻划”的宣传牌,也有广播循环播放景区的禁止事项,其中就包括不要喷涂、刻划、破坏长城文物,不要破坏景区内景观景点及公共设施。
在前往南六楼的路上,记者注意到有多块砖上被人刻上“××到此一游”等字样,用手触摸能清晰感受到划痕的深度。
当时正值暑期,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到长城游玩。记者遇到了带着儿子游长城的陈女士。小男孩仰着小脸困惑地问妈妈:“为什么城墙的砖上被刻满了各种名字?”
当听到母亲解释说这是不文明行为,会破坏文物古迹时,小男孩似懂非懂地一歪头,用稚嫩的语调说:“那他们真是太坏了!”
此类旅游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
今年暑假期间,北京市民张女士带着孩子来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的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游玩,打算让孩子近距离看看火山,并给孩子拍几张穿宇航服的照片。
“本来做好了攻略,想着打卡拍照,但到景区之后随处可见被游客丢弃的彩色烟雾棒,空气中弥漫着呛鼻的烟雾。”张女士说,景区多地设有禁止燃放烟雾棒的警示牌,但现场还是有很多游客手持绿色、红色的烟雾棒,在使用完后便随手丢在一旁。
记者从张女士提供的现场照片中看到,五颜六色的烟雾棒堆了好几堆,旁边就是在火山边拿着点燃的烟雾棒拍照的游客,远处有几个商贩坐在路边,脚下摆放着几箱子待售的烟雾棒。
今年8月14日,在该景区还发生一起保洁员被游客殴打事件。根据察哈尔右翼后旗公安局的官方警情通报,有游客因丢弃燃尽的烟雾棒与景区保洁员发生争执,并对保洁员实施了殴打行为,造成其面部等部位软组织局部挫伤。警方已对打人者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并处罚款。
今年5月,重庆动物园公布了2月至4月间园区内的不文明行为“重点检测名单”,共有36人被纳入“不文明行为重点检测名单”。在不良记录未消除之前,他们被禁止入园。
今年1月,游客曹某在重庆动物园向正在吃竹子的大熊猫“兰香”投掷可乐瓶,导致“兰香”受到惊吓,“双手”抱头不知所措。曹某因涉嫌扰乱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处罚。
处罚较轻难形成震慑
早在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就印发了《国家旅游局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16年修订为《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将9种在境内外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因违反境内外法律法规、公序良俗,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同时规定“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形成后,国务院旅游主管部门可将“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向社会公布。
近年来,多地旅游热门城市也陆续出台相关规定,对不文明行为进行规制。例如,《桂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文明行为的决定》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建立不文明行为重点治理清单制度,对常见的、突出的不文明行为实施重点治理。
既然有相关规定,为何旅游不文明行为还是时有发生?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授傅林放告诉记者,虽然《办法》规定将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但由于“不文明”是一个道德概念,而非法律概念,其表现形式多样,大多数不文明行为并不违法,只能从道德层面谴责或者制止,难以从法律角度进行处理,比如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行为,所以治理效果较为有限。
“《办法》主要是‘记录’,其威慑效果远不及行政处罚,何况还有更多社会影响不严重的不文明行为,本就不在‘记录’范围内。因此对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治理,不能仅寄希望于一个办法。”傅林放说。
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尹玉介绍,对于像插队、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的处罚较轻,多数只是景区工作人员口头提醒或者批评教育,难以形成震慑。部分严重行为的“黑名单”记录期限短、影响范围有限,对于个人的约束力不足。
“对这种行为的监管与执行难度也较大。旅游景区大多地域开阔、人员密集、流动性大,而景区的工作人员不足,难以对游客的行为进行全面的实时监管;且如果要作出相应处罚,需要相关证据,但部分不文明行为是瞬间发生,高密度人群相互遮挡,无论是工作人员本身或者通过监控设备都难以确定人员及行为,导致后续难以追责。”尹玉说。
“一处受罚,处处受限”
如何才能更有效治理不文明旅游行为?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延庆区为了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全区12家等级景区共同对文物破坏者实施联合惩戒,一旦有一个景区将破坏文物行为人列入“黑名单”,其他等级景区一律将其拒之门外,破坏文物者“一处受罚、处处受限”。
“‘黑名单’联动制度是遏制严重不文明行为的有效工具。”在傅林放看来,旅游不文明行为首先是个人素质问题,运用行政权力治理的效果有限且成本较高,还需要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黑名单”联动制度就属于其中一种。景区经营者有经营自主权,有权决定是否接待不文明游客,从这个角度来看,景区可以拒绝接待进入“黑名单”的游客。
“在国家制度层面可进一步细化、统一不文明行为记录的认定标准、信息采集流程、告知异议机制和名单退出机制,确保公平公正,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同时构建全国性信息共享平台,让各地的‘黑名单’能够互联互通,为联合惩戒提供技术支撑。”尹玉建议。
尹玉提出,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完善、细化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标准,提高不文明旅游行为的违法成本。应当强化联合执法与监督,大力建设和推广全国旅游信用信息平台,落实联合惩戒。加强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利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
“景区及旅游行业服务者应当在合同签订、景区入口等关键环节,明确告知游客文明行为规范和不文明行为的后果。景区要优化管理服务,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利用技术手段(监控、无人机等)加强巡查。”尹玉说。
受访专家还提到,游客应当学习并遵守旅游目的地的法律法规以及景区规定,约束自身行为,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可以进行友善地提醒和劝阻,形成良好的群体监督氛围。媒体也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客观、理性曝光不文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