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预计全球财产险市场将呈现‘整体稳健、分化显著’的格局,新兴市场在经济转型与技术渗透的双重驱动下,有望成为全球财产险市场增长的重要推动力。”10月22日,中再产险总经理王忠曜在2025上海国际再保险会议期间接受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全球再保险市场的趋势变化体现为风险复杂、科技赋能、发展分化三个方面,这一趋势对我国再保险业务带来了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王忠曜表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摩擦不断,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保险业务中政治暴力、营业中断、航空以及网络安全等领域的风险敞口增加。在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的背景下,发生供应链中断与额外通胀的可能性上升,可能引发行业理赔成本增加、盈利水平下滑与保障缺口扩大等一系列不利情形。同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也将产生与网络安全、新兴技术应用相关的各类经营风险,可能催化网络风险保障需求进一步形成。
谈及对中国在保险业务的机遇,他认为,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增量与技术服务“出海”方面:
一是区域发展增量。在灾害保障需求升级、基建投资扩增、经济模式转型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部分区域市场存在增量机会,对再保资本、技术、服务的需求上升。
二是技术服务“出海”。我国在基建升级、大型装备制造、新能源车、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可以有效对接全球市场投资、消费需求,形成我国技术、服务、甚至产业“出海”新模式,创造发展新机遇。
“挑战主要体现在风险环境复杂方面”,王忠曜指出,一是气候变化风险演变加剧,二是发展与安全面临多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
当下,国际局势仍较为复杂,地缘政治等风险依然较大。中国企业在加快“走出去”之际,需要再保险行业主动作为,织密中国海外利益“安全网”。
王忠曜直言,随着我国海外投资和新签合同的快速增长,我国保险行业在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确实存在一些挑战。主要是三大方面,包括保险供给不足、服务能力不强、中国保险业的全球话语权不足等。
例如,在保险供给上,还存在产品供给不足、定价能力不足、承保能力供给不足等问题。在服务能力上,中国保险业的网络建设滞后于实体企业,海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待完善,增值服务能力较弱,科技化手段应用需加强。目前,保险行业仍由欧美市场主导,中国保险业在国际保险业中话语权不足,导致我们在定价谈判等方面处于被动。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保险行业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引入国际承保技术和经验开发产品、弥补保障空白,强化海外风险评估,打造海外风险观测及预警体系,搭建海外服务网络强化对中国‘走出去’企业的海外风险保障。”王忠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