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被诅咒的幽灵船在暴风雨中靠岸,这不仅是瓦格纳笔下的传奇,更成为今年国庆期间上海最动人的文化风景。
10月1日,伴随着《漂泊的荷兰人》拉开大幕,“巴伐利亚回响”也在上海大剧院正式启航。连续6晚的歌剧嘉年华,热度持续飙升:歌剧头炮全场售罄,6场演出的平均出票率已突破九成。
“巴伐利亚回响”见证着上海作为亚洲古典音乐艺术高地的崛起,不仅能吸引世界顶级剧院整建制来访,也能辐射全国培育忠实观众,这里是文化交流的磁场,也是艺术创新的沃土。
浪漫传说变成了现代寓言
荷兰人的船只在大海上漂泊游荡,须隔七年方能靠岸一次,唯有真爱可终结其永恒的流浪……《漂泊的荷兰人》取材于浪漫主义的神鬼传说,却有穿透表象观人察世的深邃哲思。
这是瓦格纳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第一部代表作,也是他向“乐剧”改革迈出的第一步。
“救赎”主题在瓦格纳作品中首次奏响——通过森塔的牺牲,让荷兰人从无尽的漂泊中解脱。“救赎”主题此后反复出现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等作品中,成为瓦格纳艺术世界的灵魂。

荷兰人和森塔
彼得·康维奇尼是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诠释瓦格纳作品的中心人物,执导了多部瓦格纳作品。他并不满足于把《漂泊的荷兰人》当成“海上幽灵故事”,而是通过去“神话化”的舞台视角,把浪漫传说转化为现代寓言,赋予了这部作品新的生命。
荷兰人与森塔的人物关系与人物形象,也有了很大的突破。荷兰人不只是幽灵水手,而是极端孤独、几近病态,是与现代社会中每个“异乡人”共鸣的孤独灵魂。森塔也不再是被动等待救赎之旅的牺牲者,而是骑着动感单车出场、主动掌握自己命运的新女性。歌剧的结尾,因她的坚毅抉择而铿锵有力,却毫不煽情。

荷兰人和森塔
在音乐总监、指挥家弗拉基米尔・尤洛夫斯基的带领下,管弦乐队的音乐层次丰富而紧凑,海浪般的管弦色彩与人物内心波动紧密呼应。
英国男中音克里斯托弗·马尔特曼擅长演绎瓦格纳作品中的复杂角色,把“荷兰人”的首秀,献给上海。
“这个角色对唱功要求极高,对体力的消耗也很大,但我喜欢挑战,高压环境能让自己激发出更好的状态。”这个制作将这一传说角色置于全新的背景中,形成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潮流的碰撞。在他看来,这种“古今交融”的特质,恰恰呼应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古老与现代的完美并置。
这位第一次来到上海歌唱的歌唱家,还笑称自己是个“超级吃货”,早年第一次去北京他就深深爱上了中国菜,迫不及待要体验上海美食。

荷兰人和达兰德船长
在众多西方面孔中,中国男低音李晓良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这位活跃于德国舞台的歌唱家,首次在上海演歌剧,以精湛的唱功和演技,将“达兰德”船长这个唯利是图的父亲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为了金钱、为了财富可以出卖女儿,我也有女儿,所以内心在经历挣扎。”这位歌唱家坦言,国籍和外貌并不会影响演员对角色的深层演绎。他的出现,也体现了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对国际化演员阵容的包容与开放。

音乐总监弗拉基米尔·尤洛夫斯基
吸引全国乐迷的艺术高地
拥有350余年历史的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以350余人的超级阵容,带来3部作品、6场演出: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威尔第歌剧《奥赛罗》(音乐会版)、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音乐会。
在十一黄金周出游高峰和演艺市场激烈的“厮杀”中,“巴伐利亚回响”突出重围,热度持续飙升。不少外地观众专程来沪追演。

第二幕
北京乐评人许渌洋的朋友圈“倾巢而出”,七八个朋友组团来上海。除了《漂泊的荷兰人》,他还要追《奥赛罗》。
今年,他已经看了四五版《漂泊的荷兰人》,在他看来,巴伐利亚的版本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找到了平衡,“没有太怪,对中国观众比较友好。”能将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整建制搬来上海,他为上海竖大拇指,如此高配的制作班底和演出阵容,最高票价只需1080元,也让他直呼贴心和亲民。

荷兰人和白衣女孩
和许渌洋结伴而行的北京乐评人霄汉,一口气要看三场演出,不仅有《漂泊的荷兰人》《奥赛罗》,还有交响音乐会。
“前两天,乐团在北京演了两场音乐会,但只有上海有歌剧,所以专门来上海看。”在慕尼黑的主场,霄汉看过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演出,“能来上海很不容易,能带着自己的歌剧制作来更不容易,成本实在太高了。”
“这一版‘荷兰人’在欧洲算相对传统的制作,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偏现代,没有特意去搞怪,恰到好处,很舒服。”他欣赏导演额外加入的“白衣女孩”,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游走,像是天使又像是希望的象征,给观众留下无限解读空间。
饰演“荷兰人”的马尔特曼,在两位乐评人看来,声音精致,一开始状态稍欠、没太放开,后来渐入佳境。饰演“达兰德”的李晓良,得到二人异口同声的好评,“很惊喜!”

第三幕
一位年轻乐迷从长沙飞到上海。他是上海大剧院的常客,去年8月来看了英国皇家歌剧院的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今年7月又来刷了“拜罗伊特在上海”的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这一次不同,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是整团出击、原班人马,能在家门口看到欧洲最古老的歌剧院,太难得了。”他自掏1800元买了《漂泊的荷兰人》《奥赛罗》,两张票价加上机票住宿,这笔帐仍比出国去看划算得多。
6场演出“一网打尽”全舞台版歌剧、音乐会版歌剧、交响音乐会,内容和形式丰富,也方便了乐迷集中看戏,“上海艺术氛围浓厚,简直是乐迷的天堂,希望这样的活动持续下去、更加集中,我们每个月都能过来。”

第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