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十米的元代《七君子图》汇聚了元代六位画家的七幅力作,堪称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这一长卷画作是一纸本墨竹集珍,其中吴镇、柯九思、顾安为元代有名的画竹大家,赵原、赵天裕的墨竹则是目前唯一仅见的孤品。获悉,9月2日起,这件传世名作在苏州博物馆“从拙政园到莫奈花园”特展第二批展品轮换后正式对外展出,与之一并换新展出的还包括宋画《钱塘观潮图》、文俶《花卉图》册等。
记者昨天在苏州博物馆展出现场看到,七帧墨竹虽出自不同手笔,却共同勾勒出元代文人心中君子的模样——或疏朗清瘦,或浑厚苍劲,枝叶交错间尽显虚怀劲节之风骨。
《七君子图》得名于卷中收录的七幅墨竹作品,它们分别出自元代六位书画名家之手。其中包含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人的作品,而柯九思一人有两幅作品入选。这些画作被历代藏家逐一收裱在同一长卷中,形成了今天所见的长卷形式。
赵天裕墨竹
每位画家的墨竹都独具特色:赵天裕的作品以“细竹传达雨後湿润的明淨美感”,枝叶刻画谨严;柯九思的墨竹则“姿态更优美”,运用墨色技巧高超。
柯九思墨竹
柯九思墨竹
赵原墨竹
赵原的作品“落墨有千钧之势”;顾安的画采用“S”形构图,画出被垂岩所轧的纡竹,表现出“屈曲蓄势”的力量。
顾安墨竹
张绅墨竹
张绅的作品“笔势在起承转合中层叠竹叶的节奏”;吴镇则绘制了两丛小竹,“顾盼婉娈,如美人临风,绰约有度”。
吴镇墨竹
历史流转,从七友到六逸再成七君子
《七君子图》的流传过程本身是一段文化传承的佳话。它的收藏史可追溯到康熙年间,收藏家缪曰藻在其专著《寓意录》中最早记录了名为《竹林七友》的长卷。
当时该卷收录了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定之、张绅五位画家的七幅墨竹图(柯九思与顾定之各两件作品),故得名“竹林七友”。
到乾隆时期,该卷为乔崇修所藏,但已失去顾定之一帧作品,遂易名为《竹溪六逸》。乔崇修在卷上书写了隶书“六逸图”三字引首。
几经辗转,顾麟士从另一位藏家李苏邻手中购得这张长卷后,又意外得到一张吴镇的墨竹横幅,发现尺寸完全合适,便取以配入。
吴昌硕书写的“七友图”
于是这张图又从“六逸”变成了“七友”,最终得名《七君子图》。卷上因此有了不同时期的题跋:乔崇修书写的“六逸图”、清代金石家张廷济书写的“六君子图”以及吴昌硕书写的“七友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一直是君子品格的象征。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精神文化象征。
《七君子图》中的六位画家通过墨竹这一题材,表达了他们对君子之道的理解和追求。
柯九思曾任职奎章阁鉴书博士,却因直言遭贬,晚年与竹为伴,将满腹才情尽付毫端。
吴镇一生清贫,卖卜为生,却创作出气象万千的竹石图卷。这些画家身处异族统治下的元代,宁可隐居林泉,与竹为伴,也不愿折腰事权贵。
他们的墨竹不是简单的物形描摹,而是心象的书写:挺直的竹竿是士人的脊梁,虚心的竹节是君子的谦逊,常青的竹叶是理想的永恒。
赵原墨竹画上有“龙角”二字
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卷中两幅作品是目前仅见的孤品。赵原的墨竹作品是目前唯一仅见的赵原墨竹作品,画上有“龙角”二字。
张绅的作品也非常罕见,他以擅画“推篷竹”闻名。元代画作本身传世就很少,而《七君子图》竟然汇集了六位名家的七幅作品,其中还包括三位画竹大师(柯九思、顾安、吴镇)的作品,这令后人有幸观摩、鉴赏这些精湛的艺术品,实在难能可贵。
收藏艰辛,过云楼顾氏的守护
《七君子图》能够保存至今,与苏州过云楼顾氏家族的精心守护密不可分。过云楼是近代闻名于世的书画、古籍收藏之所,享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的美誉。
过云楼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由顾文彬修建。他辞官回归故里,凭毕生之力,钟情于古书画的收藏。顾麟士得到《七君子图》后,不仅精心保管,更广邀名士鉴赏题跋,使墨竹精神得以传播。顾麟士去世后,过云楼旧藏由四子继承,《七君子图》为顾公柔所得,后又由其子顾笃琨继承。
在1966年“文革”期间,顾公柔遗孀张惠娟深夜致电苏州博物馆,表示愿将家藏文物捐给公家保管。
《七君子图》展览现场
博物馆工作人员冒雨接收了包括《七君子图》在内的八十余件过云楼旧藏文物,使这些珍品躲过了后续的动荡。
《七君子图》的最终归宿也有一段曲折经历。1992年落实政策时,苏州博物馆考虑到这幅画的珍贵性,而其继承者顾笃琨已移居台湾,为避免珍贵文物流失境外,向国家文物局作了汇报。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马自树指示将文物送往北京鉴定。经徐邦达、史树青等专家鉴定,一致认为两幅书画非常珍贵,定为一级文物。国家文物局紧急批示将文物留京,由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代为保管。
直到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积极与顾笃琨后人沟通,希望通过有偿捐赠的方式,使《七君子图》永久回归苏州。经过多方努力和磋商,顾氏后人最终同意有偿捐赠,这幅历经离散沧桑的珍贵画作终于被苏州博物馆永久收藏。
展厅现场
如今,《七君子图》静静地躺在苏博“从拙政园到莫奈花园”特展的展柜内。它跨越近七百年的时间长河,从元代文人笔下走来,历经顾氏过云楼的精心珍藏,最终在苏州博物馆向每一个驻足观赏的人低语着君子之道与千年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