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并不顺遂,甚至可以说非常悲惨,但他的思想浸润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人。开学季,本期的视频,我们就请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副教授王弘治来讲讲孔子的故事。
我们要讲的孔子,不是那个端居庙堂之上的孔圣人,而是在一本书里所写的,一个会叹气、会失望,但是也会倔强坚持的孔子。这本书就是李长之先生的《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不是说教式的圣人传记,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儒家思想的哲学注解,而是一位现代学人用文学的笔法,为我们所讲述的孔子一生跌宕起伏的故事。我们就来看看这本“大家小书”,能够给今天的我们提供哪些“不完美人生”的应对经验。
《孔子的故事》,李长之/著,北京出版社,2016年10月版
孔子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叔梁纥是一个赳赳武夫,鲁国的大夫。如果从他的远祖说起,他甚至是殷商的王族后代。但是到了孔子,他的父母的结合,在当时可能并不为礼制所承认。所以在孔子的父亲死后,他的父亲的家族就把他们母子赶出了这个大家族,甚至都没有告诉他们孔子父亲埋葬在什么地方。
孔子小时候是跟他的母亲生活在鲁国国都阙里一个贫民窟当中。母亲死了以后,(孔子)还没有除去丧服的时候,有一次鲁国的大贵族季氏办一个宴会,孔子想我也是流着士族的血,所以就去参加这次宴会。结果在季氏的大门口遇到了季氏的家臣阳虎,阳虎就给了孔子一个白眼,说我们招待的是士人,可不是你这样的人。
我从孔子的经历想到了一个热门词汇:托举。孔子的早年他有什么托举呢?家族给他托举吗?有贵人给他托举吗?他就是在贫民窟,在遭受世人的白眼当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对我们来说,如果你缺少家族、贵人的托举,什么才是你最好的自我托举呢?那就是教养、学习。
孔子三十而立以后,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孔子给人看过牛羊,做过管牛羊的小吏,也做过管仓库的小吏。大概是到了五十一岁的时候,他才正式地成为鲁国的一个中都宰,可以算是踏上了仕途。
孔子的仕途可以说走得更加艰难。虽然他做出了一番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业,但是实际上他做了五六年的官,混不下去了,开始周游列国。
晚年,孔子实际上就是在颠沛流离、凄凄惶惶当中度过的,到处碰壁,无人重用。他到了七十多岁,唯一的儿子孔鲤先于他而逝,他最杰出的也是他最亲近的学生,颜回、子路,都死在了自己的前面,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人生可以说真是惨到了极点。
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要知道,我们记住孔子,不是因为他一辈子做了多大的官,他积累了多少的财富,我们所记住的是他的思想。他在两千多年里,用他的价值观浸润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他的人生的事业,不是在于朝廷、官场,而是在他所开办的私学当中,在他所教授出来、所培育出来的那些人才的身上,而且这些人一代一代地,再把孔子对他们所说的话,他所坚持的那份价值观,一直传递到了今天。
这种人生的意义就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理想,去做一些符合长远价值的事情,而不要简单地以眼前的利益来评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