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高端吉他制造企业回乡,95%员工不离不弃,一位美国顶尖制琴大师携家带口追随而来,一把小吉他在湖北省松滋市文化创新产业园,快速发展成一条年产值近10亿元的产业链。
“我们做吉他,是给木头第二次生命。” 9月18日,在松滋市文化创新产业园,桐馨乐器公司副总经理易平对(www.thepaper.cn)说,一块木头经过匠人之手,可以变成价值约6万元的高端吉他。这位“吉他制作名匠”,皮肤黝黑,手还曾经受过伤,言谈间仍带着木匠的朴实,“有的木头只能做家具,但在我们手里,它能唱歌、会说话。”
20多年前,易平还只是一名走街串巷做窗户的木工。为了讨生活,他和同乡汪锋华从家乡南下广州,进入一家吉他厂打工,慢慢摸索到吉他制作的奥秘。
“2000年我们去到广州,看到做乐器、做吉他与木工有很多相通之处,就进入了这个行业。”易平回忆道,2010年,他和两位合伙人在广州创办了桐馨乐器,立志要做全世界最好的吉他。如今,桐馨乐器已成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不仅获得李宗盛等著名音乐人的认可,更赢得国际市场的尊重,产品远销欧美、日澳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出口占比超80%。
松滋市文化创新产业园的楼上悬挂着吉他标志。 记者 王岱玉 图
更令人惊喜的是,桐馨乐器2023年决定回到家乡松滋发展以后,松滋正逐渐形成一条完整的吉他产业链。截至目前,松滋市文化创新产业园已吸引桐馨、伊司地曼、锦鸿等知名乐器企业聚集,2025年预计产值达8亿至10亿元,3年内有望突破20亿元。
一把小小的吉他,正为这座鄂西南小城拨动出一曲文创产业腾飞的交响乐,推动“松滋吉他”IP越弹越响,成为中部崛起支点建设中的文化产业样本,也代言着中国吉他制造的新高度。
“吉他制造龙头”回家乡
松滋山接武陵余脉,水连洞庭碧波,位于“九曲回肠”的荆江上游,地貌“六山一水三分田”,是上将故里、千年古县,走出开国上将“独臂将军”贺炳炎、“老虎团长”严昌荣等英雄,素有“金松滋”“古乐乡”的美誉。
在松滋市文化创新产业园桐馨乐器的车间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从加拿大、奥地利、印度等地进口的优质木材,需要在这里先自然风干至少5年。易平介绍,桐馨乐器是中国唯一建有5年安全库存体系的吉他制造企业。
为确保吉他的质量,桐馨对车间的环境极其讲究,湿度控制在45%±5%,温度维持在25℃-31℃,24小时保持恒温恒湿。“只有这样,做出来的吉他才能到世界任何地方,在恶劣的环境下都不会有太多变化。”在易平看来,每一块木头都有其独特的生命,而制琴师的使命就是唤醒这种生命,让它能够歌唱。
9月18日,松滋市文化创新产业园桐馨公司厂房内,一位师傅正在手工制作吉他。 记者 王岱玉 图
2023年,易平和团队作出重要决定,将工厂从广州搬回家乡松滋。
“我们是土生土长的松滋人,根在松滋,情系家乡。”易平回忆,松滋市招商团队的诚意和政策吸引了他们回乡,但更深的原因是,他们想为家乡做点事。
桐馨回到松滋,落户在市文化创新产业园。该园区投资5亿元建设,占地195亩,以标准化生产区、研发创新区、生活配套区“三区联动”为机制,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让人意外的是,桐馨广州工厂95%的员工选择跟随回松滋工作,这在业内极为少见。易平直言,这是因为桐馨一直坚持“分享机制”,赚的钱不仅投入企业发展,还与员工共享,“有的老板赚了钱只放自己口袋,但我们希望团队一起成长,这才留得住人。”
回乡后,易平第一件事就是推动“吉他进校园”活动,向当地学校捐赠了54把吉他。“让他们从学校里就有学习的氛围,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易平说,如今在松滋,吉他已成为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在易平的规划中,桐馨乐器不仅要把吉他做到最好,更要成为百年企业。“我们做企业不能只看眼前,要有长远眼光,让下一代也能享受到这种红利。”这种思路同样体现在员工培养上——他们只招收本地生手,由公司自己培训,而不愿录用其他工厂的熟练工,因为后者固有的习惯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和特色。
比如,9月18日,在桐馨乐器大师手工工坊里,(www.thepaper.cn)见到的两位负责高端吉他漆面工艺的女工,就是从2023年开始培养的松滋本地员工,经过两年学习,已能掌握细腻的涂装技艺,达到国际高端吉他的制作标准。
松滋市文化创新产业园桐馨公司为著名音乐人李宗盛制作的吉他。 记者 王岱玉 图
易平介绍,桐馨乐器的核心制作团队有百余人,骨干师傅多是20年以上从业经验,有的早年是木工出身,2000年前后转行制琴,从手工时代一路走到精密制造。现在,车间引入了数控设备,制琴师不仅会操作机器,还能编程、绘图,使吉他制作精度进一步提升。
小城打造“吉他之乡”
松滋曾是湖北省20个老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如今,松滋以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025年8月15日,中国乐器领军企业伊司地曼正式落户松滋。这个美国顶尖的综合性乐器企业,计划在松滋打造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高端乐器制造基地。
伊司地曼计划在松滋投资建设的一期项目,主要生产高端吉他、提琴;二期主要生产高端弦乐器、打击乐器、弹拨乐器及其他乐器。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
6月18日,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走进桐馨乐器,察看实木吉他全流程手工制作过程,指出“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要用好园区现有基础,推动吉他产业从生产、销售向展示、体验、娱乐延伸拓展”。
“平台拉动、龙头带动、全市联动,倾尽全力打造中国‘吉他之乡’。”一场聚焦“新赛道”的攻坚战,已经在松滋全面打响。
吉他内部不同的构造,决定了这把吉他适合演奏哪类音乐,图为桐馨公司展示的部分吉他内部形状。 记者 王岱玉 图
据松滋市人民政府官网信息,8月21日,为培育壮大全市吉他产业,松滋市出台相关实施意见,计划通过5年时间,将松滋建成“中国吉他之乡”。
具体到2030年,打造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力争实现产值50亿元,把松滋文化创新产业园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吉他产业园区,将松滋建成全国高端吉他制造聚集地。
易平感慨地说,最让他惊喜的是家乡营商环境的变化,“我们回到松滋后,市领导很重视我们企业,不管哪个部门,来到企业后如果发现我们有困难,都会帮忙解决。”
据公开信息,松滋市联动全市力量优化营商环境,市级成立工作机制,设立吉他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统筹文旅创意、安商服务等环节,让政策精准滴灌企业,推动吉他符号全域覆盖。同时,松滋市级设立2000万元产业专项资金,引导金融部门专门设立“吉他贷”,为企业在工业用地供应、厂房租赁、搬迁服务、融资、技改、就业、品牌打造、住房保障、对外参展等相关事项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松滋市举办多种以吉他为主题的音乐演出。 松滋市委宣传部 供图
松滋还打造“吉他音乐季”,形成吉他制作大赛、弹唱大赛等活动矩阵,以音乐之名,为产业加油。同时,松滋支持吉他协会发展,组建制琴名师队伍,推进吉他文化进校园,培育吉他制造工匠,培植吉他演奏乐队,全方位引进、培育吉他制造及吉他演奏专业人才,吸引更多人才落户松滋。
这一系列政策的影响力显而易见,再加上行业龙头的带动作用,随着桐馨乐器的回乡,吸引来更多乐器企业追随落户松滋。
制琴50多年的美国世界级大师亚伯拉罕·维克特(Abraham Wechter)原本扎根广州发展,在美国顶尖乐器公司担任设计总监,也毅然跟随桐馨迁至松滋,办起了自己的制琴工作室,其夫人孩子也一并定居于此。
“桐馨是我见过最好的吉他工厂。” 9月18日下午,亚伯拉罕对坦言,自己是为了寻找最好的合作伙伴而来到松滋,“我来这里是因为桐馨,他们是我的好朋友。”在他眼中,桐馨团队的技艺与工艺水平完全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准,“他们不只是制造零件,而是能够完整而出色地做出一把顶级吉他。”
9月18日,美国制琴大师亚伯拉罕和儿子在其位于松滋市文化创新产业园的工作室。 记者 王岱玉 图
生活环境也是促使他落户的重要原因之一。亚伯拉罕说,比起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松滋非常安静、舒适,“大城市虽然文化氛围丰富,但日常生活过于拥挤喧闹,而这里的节奏更适合长期居住。”他尤其感激松滋政府部门的帮助,孩子在松滋入学的过程非常顺利,“这让我们一家人都能安心下来。”
易平的梦想还在扩展。“我们能回到家乡,发展空间会更大一些。”他说,桐馨之前在广州的厂房面积,只有现在松滋的一半,回乡后有了更多空间去开拓新市场,“我们还想做民族乐器。”
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和地方的互相赋能,松滋也有了更大目标——打造“松滋吉他”名片,在全域充实吉他元素,建设吉他特色小镇,融合全球顶尖工艺与松滋文化底蕴,以匠心锻造“松滋吉他”IP,代言中国吉他制造新高度,让“松滋吉他”享誉海内外。
海报设计 郑达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