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上海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及2025年迎新晚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主体育场举行。1.2万余名本硕博新生以青春之名,开启人生新征程。
本文图均为 上海大学 图
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发表《莫负韶华 立擎未来》讲话,与2025级新生分享了想法。刘昌胜寄语新生,在完成高考进入大学后,首先要思考“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对标未来的人生目标来规划大学的学习,这样大学生活才有方向,才会更加主动。
刘昌胜以宇树科技创始人举例:“你们的学长王兴兴在校读研期间,就立志要探索高性能四足机器人的研制,他甘坐‘冷板凳’,用‘十年磨一剑’的笃行,在世界机器人赛道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印记。”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刘昌胜告诉同学们,你们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歇一歇”,相反,大学才是真正“加速跑”的开始。在这里,你们既要锚定理想方向,更要以掌握学习方法为治学之要,在求知路上锤炼可支撑未来的核心本领。
刘昌胜说,希望你们实现从“被动接受”向“自主学习”的转变,夯实知识根基。你们要学会自主规划时间,摒弃“老师不教不学,导师不找不做”的心理,主动制定目标、安排计划、跟踪进度。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摆脱对“标准答案”的依赖,好问问题、问好问题,在发问和探索中挖掘事物本质。真正的卓越不在于记住多少知识,而在于使用知识解决多少问题,创造多少价值。要培养创新意识,不盲从权威、不迷信定论。
刘昌胜还表示:“我校杰出校友、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林国强院士在学习时常常‘自讨苦吃’,不满足于‘寻找标准答案’,主动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并养成多思考的好习惯。”
最后,刘昌胜勉励新生,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涵养品格的沃土。进入新的求学阶段,深耕专业能造就“硬本领”,而优良品德则是人生的“压舱石”。希望同学们既要精进学业本领,还要修身立德,涵养格局胸怀,把“道济天下”的精神融入人生征途,彰显使命担当。
附:刘昌胜演讲全文
莫负韶华 立擎未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金风拂槛处,秋韵启新章。今天,我们隆重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见证来自全国各地的5158名本科生、6986名研究生,以及来自全球82个国家的728名国际学生,共1.2万余名新生,在上海大学开启人生新的篇章!在此,我代表上海大学、代表校党委吴坚勇书记,向全体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辛勤培育你们的家人和老师致以诚挚感谢!
百川赴海,菁英云集。你们凭智慧跨越书山题海,用汗水点亮理想星火,从五湖四海汇聚于上大。今年,学校在积极落实优质本科扩容政策背景下,生源质量继续提升,上海本科生平均分排位同比增长7个百分点,其中四成来自顶尖中学;外省生源七成位列特控线前10%,较去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河北省张子傲、顾成禹同学位列特控线前3.8%。硕士生总体报录比达3.7:1。你们中有满怀民生关切热忱,从北大到上大读研的李奥鑫宇同学;有热爱科技创新实践,在全国“挑战杯”大赛斩获金奖的崔亚顺同学;还有父母均为上大校友,接力梦想、续写荣光的“上二代”蒋文瀚同学。今天还是陈玉玲、方俊逸等28名同学的生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祝你们生日快乐!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成为光荣的“上大人”,与学校开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之约,而上大的责任与荣光也等待你们用青春奋斗去融入、去承接、去发扬!
上海大学是一所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英才的大学。成立于1922年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彼时享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时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时期的上大”的盛誉,在中国革命史和教育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从建校之初“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的办学宗旨到当下“养成强国济世人才,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使命,学校始终厚植人才兴国、人才强国的责任担当,造就了一批担负时代重任的先锋人才:王稼祥、秦邦宪、李硕勋、关向应、张治中、丁玲、谭其骧、林国强、杨雄里、干勇、许杰等都从这里走出,为革命斗争、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和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全球重要领域做出突出成绩,为学校赢得了广泛赞誉。
上海大学是一所以城市命名、与上海同频共振的大学。学校深入服务上海发展,积极实施“五五战略”,瞄准微电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量子等科技领域开展持续科技攻关,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注入“上大力量”;聚焦城市社会治理、考古与文保、新海派文化、艺术技术、数字经济与管理等领域开展文化自信实践,以思想引领与文化传播,为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贡献“上大作为”。在服务上海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学校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先后跻身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连续四年位列全球前30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国内高校第30,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位列第5,被誉为国内发展最快的高校之一,实现了从深厚历史底蕴向新时代卓越发展的跨越。
上海大学是一所践行创新使命、勇立时代潮头的大学。学校秉持“自强不息,道济天下”的校训精神,担当“强国济世”使命。聚焦前沿科技和“卡脖子”难题,服务国家高水平自立自强,钱伟长、徐匡迪、黄宏嘉、周邦新、孙晋良、张统一等“大国巨匠”在各自领域披荆斩棘,取得一系列永载科技史册的成果。近年来,学校聚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获批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成果持续涌现:主持研发的碳碳复合材料,助力神舟飞天;攻克燃气轮机单晶叶片制造难题,支撑重型燃气轮机实现自主制造;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突破动态平衡与智能控制核心技术,实现多场景灵活作业,等等;在权威期刊Science、Nature、Cell发表论文16篇;获国家级科技奖11项;新海派文化作品服务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独领风骚,让“上大智慧”在国家和上海城市发展中绽放光芒!
同学们,进入上大也意味着你们进入了从“考场答题”向“人生破题”的关键成长期,站在人生新起点,规划好即将开启的大学新生活,增长学识才干应对未来挑战非常重要。当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节奏发生深刻变革: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领跑、未来产业生根……时代的变革已不是“十年一转”的循序渐变,而是“一年千浪”的奔涌向前!你们在大学中的学习与选择,应为明日应对时代之变、担当强国大任夯实根基,应与飞速前进的时代同频共振。在你们新程将启之际,我和大家分享三点想法:
一、弘毅立志,锚定人生航向
“志者,学之师也。”立志是成长之基,亦是成才之本。“弘毅”贵在抱负远大、意志坚定;“立志”重在明确方向、矢志不渝,弘毅立志就是要以远大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以坚强意志夯实成长之路。在完成高考进入大学后,首先要思考“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对标未来的人生目标来规划大学的学习,这样大学生活才有方向,才会更加主动。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同学们,希望你们胸怀青云之志,厚植成长根基。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立志是成功的起点,你们要胸怀“国之大者”,把个人理想系于民族振兴的经纬,树立心怀家国、利国利民的“大志向”,以拔尖之才学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努力淬炼成经世致用、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希望你们力行跬步之功,浇灌梦想之花。远大志向的实现是循序渐进、不懈攀登的过程,要落地于日常点滴积累和长期坚持,从小处做起,从难处下手,以攻坚意志突破瓶颈、以务实态度践行目标,汇聚点点滴滴的进步,照亮梦想绽放的绚烂图景。
你们的学长王兴兴在校读研期间,就立志要探索高性能四足机器人的研制,他甘坐“冷板凳”,以日复一日地深耕和精益求精地钻研,突破仿生机器人的技术难题。他用“十年磨一剑”的笃行,在世界机器人赛道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印记,让梦想的种子在日积月累的耕耘中,成长为支撑国家科技发展的参天大树。
二、躬身立学,厚积成才动能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立学是践志之要,亦是成事之基。你们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歇一歇”,相反,大学才是真正“加速跑”的开始。在这里,你们既要锚定理想方向,更要以掌握学习方法为治学之要,在求知路上锤炼可支撑未来的核心本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学们,希望你们实现从“被动接受”向“自主学习”的转变,夯实知识根基。你们要学会自主规划时间,摒弃“老师不教不学,导师不找不做”的心理,主动制定目标、安排计划、跟踪进度。要善用学习资源,敏锐捕捉前沿领域研究进展,完成从“吸收知识”到“筛选知识”“创造知识”的转变。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摆脱对“标准答案”的依赖,好问问题、问好问题,在发问和探索中挖掘事物本质。希望你们实现从“学知识”向“学能力”的转变,提升创新本领。真正的卓越不在于记住多少知识,而在于使用知识解决多少问题,创造多少价值。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科研训练、项目攻关等,实现从单纯地掌握知识点到构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跃升。要培养创新意识,不盲从权威、不迷信定论;善于在“交叉融合”中发现机遇,注重创新突破,努力探索未知、创造新知,不断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做本领域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我校杰出校友、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林国强院士在学习时常常“自讨苦吃”,不满足于“寻找标准答案”,主动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并养成多思考的好习惯。他长期专注手性分子基础科学前沿,在天然产物全合成、药物分子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原创性成果,牵头研制的廉价新型抗癌药、抗组胺药惠及无数患者。
三、修身立德,涵养品格风范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是修身之要,亦是做人之本。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涵养品格的沃土。进入新的求学阶段,深耕专业能造就“硬本领”,而优良品德则是人生的“压舱石”。你们既要精进学业本领,还要修身立德,涵养格局胸怀,把“道济天下”的精神融入人生征途,彰显使命担当。
“山不让尘,乃成其高;海不辞盈,方成其广。”同学们,希望你们常怀包容之心,凝聚协作之力。你们来自天南海北,成长背景、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尽相同,要走出地域局限,拓展认知视野,多换位思考,欣赏接纳不同观点,学会求同存异。要积极参加跨学科项目,主动培养系统思维与协作意识,在彼此协作中互利共赢,收获成长。希望你们勇担时代之责,力行实干之为。大学学习不但要增长知识才干,更要磨砺品格,培育担当。要以“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信念,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在挺膺担当中锤炼本领;要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淬炼自己的品性,指引自己的行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踏石留印”的干劲抓好学习和工作,用双手托举梦想,以实干成就未来。要反对精致的利己主义,不为短时的功利所诱惑,以长远眼光代替短期算计,以集体价值超越个人得失,在躬身实践中成就非凡业绩。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我校“精海”无人艇团队,锚定海洋强国战略需求,面对跨学科协作的壁垒、海上试航的艰难险阻,他们以“为国铸器”的实干担当,以“集智攻关”的团结协作,通过群策群力打造无人艇中国方案,获得多项竞技比赛全国第一,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同学们,新程已启,莫负韶华!希望你们在上海大学这片深植红色基因、厚育突破创新的沃土上,立志铸魂、立学增智、立德修身,积蓄奔赴未来的力量,书写无愧于自我、无愧于家国、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青春华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