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静安,这片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富集之地,正通过多元创新,使文化、服务与生活场景无缝衔接,探索一条让文明可感、可亲、可参与的路径。
近期,(www.thepaper.cn)随上海市精神文明办专题调研队伍走进静安,见证了这一探索已化为一幅幅生动图景:从苏州河畔温情脉脉的“蝴蝶湾”实践带,到“巨富长”街区充满活力的青年共创空间;从传统节日的创新演绎,到城市角落的文明快闪,文明的种子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深植于城市的肌理之中。
据悉,目前,静安区已形成“1+14+N”的阵地网络格局——即1个区级中心、14个街镇分中心、263个居民区实践站,以及135个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阵地,一张覆盖全域、层次分明的文明实践网络正加速成形,让主流价值以更贴近生活、更具温度的方式,融入城市发展的脉络。
苏河之畔的“文明蝶变”,以阵地创新描绘生活之美
金秋十月,苏州河畔秋意正浓。在上海中心城区静安区的石门二路街道:一个南邻南京西路繁华商圈,北枕苏州河静谧水岸的“一河两岸”之地,一条名为“蝴蝶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正沿着约700米的河岸线徐徐展开,将历史、人文与都市烟火气巧妙地串珠成链。
苏州河畔的蝴蝶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被亲切地称为百姓邻里之家的“2.0版本”,一楼是儿童友好空间、小哥暖心驿站以及“Vcoffee·健康正能量”空间;二楼是文明实践沙龙空间、一平米之家·社会组织风采微空间、社区加油站·治理赋能角空间;三层是学习强国线下体验空间、网络安全宣传角、社区会客厅·遇见最美的空间。
走出实践站,几步之遥便是上海首个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口袋公园——“小石榴”公园。不远处,蝴蝶湾党群服务阵地·邻里楼“修旧如故”的外观下,是“大有不同”的内在:现代化的图书馆、充满活力的健身房、多功能教室,让老建筑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生。
苏州河畔的蝴蝶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本文图片均为静安区文明办提供
如果说精致的物理空间是文明实践的“骨架”,那么丰富多彩的活动则是其流动的“血液”。在这里,“直播间”里正分享着社区达人的生活妙招;“社区琴乐室”传出悠扬乐声;而在“AI暖银发”活动营里,长者们“活到老、学到老”。正是这些鲜活的场景,让文明实践带“活”了起来,变成了一个持续生长的有机体。
未央学馆作为蝴蝶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一部分,每逢佳节,汉服雅集、国乐悠扬、经典诵读…… 居民们在此亲手触摸、亲身体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馆更主动将自身融入城市级的文化活动之中。
静安区江宁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和石门二路街道“未央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上海书展资源承接阵地,在今年上海书展期间做好线上线下宣传,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感受书香氛围,有效助推阵地拓展文化功能。
当市民从实践站走出,在蝴蝶湾绿地的休憩座椅上坐下,看河水悠悠、人来人往,他们已经对“15分钟文明实践圈”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文明的温度,就蕴藏在这日常的便利与美好之中。
让传统节日“活”起来,文化自信在城市日常中生长
静安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止于空间的精巧建设,更在于文化的深度激活。
为破解传统节日“形式大于内容”的困境,静安区通过深耕“我们的节日”文化品牌,并以“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系列活动给出探索。其首创的“五个一”模式——一堂微课、一项礼俗、一支舞蹈、一种花艺、一款手作,以标准化、可复制的体验,推动文明实践阵地从物理“空间”向更有温度的文化“场域”升级,最终让文明变得可感、可亲、可参与。
从诗意盎然的端午,到月光遍洒的中秋,这一模式贯穿全年。在端午节的“五福沐兰”主题活动中,情境汉舞《兰章九章》以“非遗”视角重塑楚辞美学;居民们则亲手制作艾草薄荷膏、缝制五福香囊,让艾草的清冽与草药的芬芳在指尖萦绕,将民俗记忆融入日常生活。
2025静安区“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端午”活动
这一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在中秋节的“家国月圆”主题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升华。在中秋活动现场,新成立的“福民薪火”理论宣讲团接受聘书,致力于用百姓语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由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等单位组成的“南西红”红色文化传播联盟正式亮相,旨在整合区域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一场节庆活动,巧妙地将理论宣讲、红色文化传承与传统美德培育融为一体。
据悉,这些高品质文化活动的广泛落地,得益于静安区“静美‘实’尚”行动创设的“线上点单+线下配送”全链条资源匹配模式。通过数字化小程序,各街镇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点单”节日主题活动。无论是标准化的“五个一”综合展演,还是更轻便的手工材料包与教学视频,都能被精准配送至群众家门口。截至目前,线下互动体验已覆盖450余人次,而线上材料包的配送更是惠及超千人。
从“巡游快闪”到“街区共创”,以青春善治激发城市活力
顺势而为,静安区抢抓节庆契机,借助“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双节之势,与上海自然博物馆深化合作,特别引入上海天文馆热门项目“行走的天文馆”VR体验,让市民在沉浸式探索中感受科学与文明之美,也让博物馆的流量转化为“静美万家”文明巡游快闪活动的“留量”,让文明实践“热”起来。
“静美万家”社区文明巡游活动
2024年,在上海市精神文明办指导下,静安区文明办开展了70场“静美万家”社区文明巡游活动,反响良好。今年在此基础上,引入“快闪”理念。活动走进商圈、公园、广场,不断扩大文明辐射圈,通过趣味化、互动化的场景设置,为“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注入精神文明的深厚内核。
2025年上半年,两场“静美万家”文明巡游快闪活动持续升温:累计开展4.5天,吸引市民9300余人参与,收集文明寄语111条。“Hi静安”平台两篇预热笔记获点赞7000+,相关话题浏览量突破20万;“上海静安”微信公众号推文阅读量超2万,静安App直播热力值达12万,点赞数超4万。
“静美万家”文明巡游快闪活动
作为主要传播阵地,静安融媒 “小红书” 账号 “Hi 静安” 带动线上热度扩散,“上海静安”“文明静安” 等官方号形成合力,让更多市民在互动中增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静安区“巨富长”街区,由巨鹿路、富民路和长乐路交织而成,是社交媒体上人气最高的上海时尚街区之一。而在这片时尚土壤上,一种更具温度的“青春善治”模式正在生长。
“一起来巨聚”巨福长街区生活节年度主题活动
今年,在“巨富长”街区生活节上,来自“巨富长”街区不同领域的代表们分别以创意、服务、热爱、资源、破圈、共治和凝聚为关键词,积极投身“巨富长”街区治理,静安区文明办和静安寺街道表示,将积极创设更多类似“巨富长”街区生活节的平台,吸引、凝聚和培育更多参与街区共治的实践伙伴。
漫步街区,一个以“微光青年服务社”为核心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形成铺开。位于巨鹿路812号的“青年生活灵感便利店”,联合动力街区党群服务站、大胜艺览等多个空间,共同推出“商圈同心缘”“治理新秀场”等主题活动,并形成“微光如JU”青年发展品牌,探索着“发展—治理—生活”三位一体的街区营造。
如今,这片街区已成功吸引30余名新兴领域主理人与140余名青年志愿者投身共创。通过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巨富长”正从一个潮流地标,升华为一个兼具创造力与凝聚力的城市青春样本。
从苏州河畔的实践带建设,到传统节日的创新活化,再到 “巨富长” 街区的青春善治,静安全域铺开的文明实践图景已渐次成形,这些鲜活案例将继续转化为更具体系化、长效化的实践路径。
在走访座谈会上,了解到,未来静安区将通过 “场景—人才—基金—科技” 四重赋能,织密“主阵地+新空间” 的覆盖网络,打造项目资源 “微矩阵” 精准下沉;同时把文明实践嵌入基层治理,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重点孵化精品项目,并在各街镇培育示范点,推广“独居指数”等可复制经验,从而释放出更大的社会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