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首个5万亿元GDP城市,上海的一举一动始终牵引着全球目光。
10月22日,上海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21.1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高于全国水平0.3个百分点。
这份成绩单有两个“不容易”。一,这是上海GDP首次在前三季度突破4万亿元,体现了高基数上的韧性增长;二,增长曲线从一季度的5.1%,到上半年的5.1%,再至前三季度的5.5%,画出了一条稳健的上扬弧线。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上海以这份答卷诠释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里面的“新”,可以具体归纳为三个方面。
新动能的培育
产业作为发展的根基,是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区域繁荣的核心动力。能不能不断培育出有竞争力的新产业,是城市发展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动能的关键。
2025年9月26日,上海徐汇,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地模速空间。视觉中国 资料图
前三季度,上海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新动能的加快涌现和壮大。
全市三大先导产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的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5%,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个百分点。此外,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0.3%,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更是同比分别增长20.6%和13.4%。
这组数据表明,上海在布局产业新赛道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正逐步壮大为上海经济的新引擎。
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关键性指标是: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已攀升至44.1%。这意味着,上海工业的“底盘”正在完成新的重塑,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截至9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6万件,同比增长12.7%,这又将为“新动能”的持续迸发提供更坚实的创新基座。
从传统的制造重镇,稳步迈向全球认可的高端产业引领地,上海正澎湃向新。
新结构的优化
经济结构的健康与韧性,决定了抵御风浪的能力,这一点在不确定性上升的今天,尤为重要。前三季度,上海在经济的内外结构上,均呈现出积极的优化趋势。
2025年7月8日,繁忙的上海洋山深水港。视觉中国 资料图
对内,民营经济的活力与贡献度显著增强。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8%,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5%,增速均大幅领先于全市平均水平。
更具风向标意义的是市场主体的“用脚投票”:前三季度,上海新设民营企业高达25万家,仅9月就新设3.1万家,同比增长22%。在部分舆论担忧民营经济生存环境的当下,这一数据堪称是一剂强心针,它表明上海凭借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依然是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理想选择。
对外,外贸格局在压力下实现了“破局”与“升级”。 前三季度,上海市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4%,增速成功实现由落后全国到反超的逆袭。在这背后,是两大深刻的结构性转变:
一是市场结构的多元化突破。如出口方面,对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的依赖度有所下降,而对新兴市场的开拓成效显著。像对巴西、印度等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增长27.7%,对非洲出口更是猛增79.2%。新兴市场对全市外贸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7.8%。这充分说明,上海外贸企业正以极大的灵活性,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源、开拓新蓝海,成功分散了地缘政治和传统市场需求波动的风险。
二是出口商品的高端化趋势继续增强,出口增长由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驱动的特点愈发突出。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出口增长10.3%,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高端机床等“硬科技”产品出口增速也均达到了两位数。这标志着“上海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正在发生质变,在全球价值链上不断攀升。
新活力的激发
经济的长期繁荣,必须依赖于市场内在的、可持续的活力。前三季度,上海的消费市场与对外开放,都呈现新的生机。
2025年10月2日,上海南京东路外滩迎来大客流。记者 朱伟辉 图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02.77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6个百分点。特别是在“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拉动下,限额以上单位中,体育和娱乐用品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7.7%、22.1%、28.2%。
同时,“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旅游节等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带动上海在国庆中秋假期创造了接待游客近255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20%的纪录。在提振消费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今天,上海作为建设中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展现出了在“促销费”上的特殊竞争力。
更高层级的活力,来源于坚定不移的开放所吸引的全球要素。除了前文提到的民营企业家纷纷落户,上海前三季度在吸引全球高端资源方面同样表现亮眼。截至今年9月,上海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60家、外资研发中心631家,较去年年底分别新增了44家和40家。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复杂背景下,这可以说是国际社会对上海营商环境、人才储备、产业生态和发展前景投下的信任票。同时,这些总部和研发中心,也将继续推动上海更深地嵌入全球创新与价值网络,从而挖掘新的开放潜力。
总的来看,新动能的培育、新结构的优化、新活力的激发,三者环环相扣,共同为上海构筑了一个正向循环的发展生态,也为全年经济的稳健增长、“十四五”顺利收官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