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类的心灵这件事,永远也不会过时

article/2025/5/9 3:28:02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2017年的某个秋日,我在本镇健身中心的室内泳池游泳,一边游一边产生着一些散漫的思绪。身体的放松促进了心灵领域的自由联想,当时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类似于冥想的状态,并经历了某种“顿悟”。游着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在人的一生中,一定存在着三个普遍性的创伤时刻。按照这些创伤时刻发生的大致时间顺序,它们是:一、当一个人意识到他/她的父母并非自己理想中的父母时;二、当一个人发现他/她这辈子都无法与自己的“真爱”在一起时(“真爱”通常是一种主观感受,并且这个对象也可能随着时间而改变);三、当一个人觉察到他/她似乎永远不能变成他/她一直想成为的那个自己时。

这个观点当然不是生发于偶然,它源于我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他人的观察、体会。比如说,在对父母的理想化破灭过后,我又花了许多年的时间,将被我内化为心灵客体——也即我心灵的一部分——的“内心的父母”和实际生活中具有平凡人种种优缺点的真实父母区分开,并持续地在婚姻生活和接受精神分析的过程中改进内心客体的质量。而我也早已明白,世界上从不存在完美的父母,生而为人的我们总会在某些时刻,因发觉真实的父母与理想父母尚有差距——甚至距离遥远——而承受创伤般的打击。这样一个人生节点,其实亦是心灵成长的契机:接受我们生身父母的本来面目,和接纳所有令我们或哀或痛的人生真相一样,代表着内心世界的趋于成熟。第二点可以在几乎每一部中日韩“纯爱”影视剧中得到印证。例如,诞生于1995年的日本电影《情书》曾被多次翻拍,是因为在东亚文化中,一个人的初恋经常是非常重要的,也常常被认为是他们的“真爱”,此番主题最能在观众心里唤起共鸣。可是我们得注意到,这种感知与所谓的“客观事实”不一定有关;生活中有时会见到,即使某些人已经获得了美满的亲密关系,他们仍然怀念过去的某一任“真爱”对象,哪怕那些对象曾给自己造成过伤害。第三点则与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相关。声光信号极度汹涌、枝蔓丛生绵延的当代生活,使自我实现变得困难重重,因为我们太容易被各种新事物分心了。就像我从小就立志要当作家,但后来发现,得先靠一份稳定的收入来养活自己。进入临床工作后,我又在精神分析领域找到了自己想追求的对人心的理解和治愈,为了成为分析师我尚需比别人多上好几年学——从2018年在过去的学校入学算起,已经五年多了,但依然不知何时能结业。所以我什么时候才能有时间把脑海里涌动的词句,把在我心里生动地活过的人物和故事都写出来呢?无法游刃有余地在“精神分析培训+临床工作”与“阅读+写作”这两桩事业之间获得一种平衡与满足,是过去好几年让我觉得我还没成为那个“理想的自己”的最主要原因。幸运的是,随着训练分析日复一日地仍在进行,这个困扰对我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在提出并简述了人生三个普遍性的创伤时刻之后,我想提醒读者留意上述三种创伤里所蕴含的丧失感和孤独特质。在长大成人、日趋成熟的人生旅程当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先后经历对理想父母希望的幻灭,对“真爱”想望的泡沫破灭,以及对自我的沉重失望。在这些极度痛苦却无法避免的“觉醒”时刻,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只能以个人化的方式去独自经历并承受它们。在意识到“丧失”的时候,我们心里永远失去了小时候在我们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父母形象,我们发现自己在心灵懵懂时便已与此生至爱失之交臂,甚至,早已成年的我们极其无力地感到自己并非生活的主宰,那个理想的自我只在白日梦里还残余一点影子。经过了种种丧失之痛以后,仍留下来必须面对生活本身的,唯有我们自己而已。

去年春天,在一位“法鼓山”师姐的提醒下,我终于诵读了大乘佛教“净土五经”之一的《无量寿经》。在此经的第三十三品,我读到了这样几句话:“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这流丽的文辞表达着特别真实、肃杀的意思,令我心有所思并因感伤而泣不成声。假若在每个人的人生之旅中,我们确实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且因“道路不同”,因不得不一次次地失去我们所爱的客体或求之不得的自我而终将与他们“会见无期”,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所有人都必须孤独地走过这些剧痛的创伤时刻而无法避免它们的发生?

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试图为这样的问题寻找答案,会让我感到要站在生活之外去对它加以思考和判断,然而在我现有的人生中,我曾太久地站在生活以外。面对真相常常是令人痛苦的,但我的精神分析历程已经教会了我,发现和面对真相是通往心灵自由的必经之路。如果一次又一次地承受丧失之痛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呢?如果孤独地走过那些心灵剧痛的时刻便是生活的代价呢?白胡子督导对我说过的“生而为人就意味着不断经历内心的冲突”,我一直记在心里,而且我还要加上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把这句话变成:生而为人意味着不断地经历丧失感和内心的冲突。

实际上有许多精神分析家已经提出过这样的看法了。一个世纪前,奥托·兰克[1]已在《出生的创伤》一书里提出,“出生”过程里包含的与母体的分离以及可能发生的物理挤压与损伤,导致了我们所有人最初的创伤和焦虑,这也是人们后来生活中一切焦虑的蓝本。还有一些理论家提倡考虑患者作为胎儿时的生活质量,例如母亲的孕期抑郁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这些自然是精神分析师在工作时有可能考量的方面,但我的看法是,不管子宫时期还是出生的过程,都是我们无法在意识层面回忆起来的,相关内容只能作为一种推论,出现于分析师所捕捉到的来访者的潜意识内容里。但我在前面提出的三种普遍性的创伤,则是可以清清楚楚地为人们所感知的,尽管每个人或许会用不尽相同的语言去概括和讲述它们。

2017年秋天的泳池里,我想及人一生中“三个普遍性创伤”的那一时刻,后来经常会带着它最初的冥想气质于我心里重现,使我一遍遍地感叹人性的脆弱和坚韧: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没法从来到世界上时的“出生创伤”及这三种常见的创伤中逃脱;我们走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孤独地穿越这些创伤所带来的情感风暴—有些人成功了,但更多的人可能要一辈子带着心灵的遗憾与缺口继续活着。后来我逐渐意识到,这三个创伤性的人生节点分别对应了一个人的早期客体关系,狭义上的亲密关系,以及个体与自身的关系,也因此,这三个创伤全部是“关系创伤”。我在前文中所描绘的“丧失之痛”,是这些关系未能如愿,发生了问题所引致的。那么怎么办呢?精神分析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便是“关系”,回到一个如早期客体关系那般重要的关系里去,以便把问题修通。这也是为什么在临床治疗领域,理论家们从来不认为“自我疗愈”是可行的,而精神分析文献里,则有特别大量的对如何促发正面移情、如何建立良性咨访关系的论述。近几十年来,在治疗过程里强调人际互动质量和主体间交互作用的流派在精神分析领域占据主流,亦可成为这个答案的注脚。

尽管咨访关系这么重要,它却是临床工作中特别难以拿捏的一个东西。由于关系创伤的普遍性,以及每个人小时候并不具备合理地保护自己情感空间的能力,今天的患者们走进会谈室时,大多已曾在无数场无声埋进内心世界的情感风暴里伤痕累累。所以,人们基本上都在心里“武装”着对亲密性的防御和对分析师的难以信任,就仿佛给自己套上了一层厚厚的硬壳。来访者们踏进我办公室的行为本身,向我诉说着他们对被倾听和理解、对信赖另一个人的渴望,但他们每常陷入的状态却是“我今天不知道有什么可说的”“要不然你让我早点走吧”,或以一些精神分析术语来回避掉他们对坐在房间里的另一人——也就是我——的依恋:出于对可能被我拒绝发生联结的恐惧(这样的恐惧往往发源自过去的创伤),这部分患者选择在情感领域先拒绝了向我走近或开放一点。在这样的情形下艰难工作,帮病人消融他们对我所代表的“他人”的恐惧和拒斥,自然是我身为心理治疗师的常见工作内容。

我曾感觉某位访客的叙事总是较为表面且潦草,通过问一些试验性的问题,我发出过许多有关进入对方情感世界的请求,但对话仍然“沉不下去”。当我把这种感受与来访者分享时,她说:“我很期待做精神分析式的治疗,一直在等着你什么时候告诉我开始自由联想呢。”在访客的想象里,临床过程应该有个固定流程,比如我会发出指令,今天该自由联想了,下一次又告诉她,你对我产生移情了,等等。这一程式化甚至机械化的想象呈现了患者过去人际经验的贫瘠:除非把我放在一个发号施令的权威者位置上,她不知该如何与我相处。了解了这点,我对访客作为一个在“情感剥夺”环境里长大的孩子的感受又加深了一些。

以前我向一位每次都有聊不完的话的患者提出,我们或许可以考虑增加谈话频率,没想到在对方心里引发了很大的震荡。可是他没有在面谈中告诉我,仅以决绝的行动表达了出来。接下来的一周,病人没出现,我却收到了他寄的信。信中说,我的提议让他感觉到了被强迫,为了避免正在到来的咨访关系的破裂,为了避免关系破裂的原因被我归结在他身上,他要提前一步,主动结束与我的咨询。这位访客所“预感”到会在我们之间发生的事,是很久以前曾发生在他身上的:被自己所相信、爱恋的母亲背叛并指责。面对这个病人的“指控”并不是一件令人舒服的事,因为我一点要强迫他的意思也没有,在这里,我充其量是一个工具,被咨客当成了他母亲的幻影。不过我马上就想到,这是一位年长的患者,具有漫长的治疗史,在他初次开始心理咨询之后的许多年我才出生。想及此事使我感慨万分:当患者走入人生第一个治疗师的会谈室时,他的心灵会是处于一个多么混乱、原始并剧烈疼痛的状态呢?而几十年来几乎从未间断的谈话治疗,好像并没使其发展出与他人建立一定程度信任的能力;他依旧在不同的咨询师之间不断辗转。病人是由于感觉被上一个咨询师指责才来到我这里的,在感到将要被我强迫而增加会谈频率后,他不愿与我一起对这种感觉进行解析和工作,反之,信里透露,他要奔向下一任心理治疗师了。也就是说,为了避免我对他的“抛弃”,患者选择了提前离去。假如我的这些理解都正确,那么访客于人生早年所承受的在情感世界被母亲永远遗弃的这一创伤,又该是对他造成了多么巨大的毁灭性影响!大到我没法想象,也已经不能用我的心去尝试度量。

在我们之中,有些人的痛苦是其他个体无法轻易想象和测度的。而我觉得,只要人类的心灵痛苦还在,只要“净土五经”之一《阿弥陀经》里所描绘的极乐世界还未实现,只要哪怕尚有一个人还经受着心灵的折磨,精神分析就一定会继续存在。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上一段所讲的访客虽然对我以及其过去的所有治疗师都相当失望,他却会继续寻找他认为能疗愈自己的下一位咨询师:他很清楚,他痛苦的内心世界仍然需要被另一个人看到并照护。从宏观看,或许我们只不过是重复着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的同样的一些创伤,大家创伤经验里的差别似乎只是程度的不同。但分析师的工作就是与一个又一个单独的人缓慢、持久地谈话,以期待成长的发生和心灵力量的增长。也让人生路上这些踽踽独行的受伤者懂得:你曾经孤独,不意味着你要永远孤独,你曾受过伤害,可创伤未必是生活的全部。

再说回我自己。前面我提到,目前在我生活中仍作为一个问题存在的,是我觉得尚未实现理想自我,但归功于高频精神分析,它并不强烈地困扰我了。那么未来与Dr. A结束工作时,我能够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吗?我不想十分执着于这个问题,因为我能预见,在训练分析完结之时,我必然应该已经有了足够自由与灵活的心灵空间去容纳生活和生命的不完满。或者也有可能,到那时我已可以把写作者和分析师这两重身份都驾驭得游刃有余,但保不齐我又有了新的追求呢?万一我踌躇满志地想要从我对文学和人生的理解中发展出自己的治疗思路甚至临床理论呢?产生新的人生追求是非常有可能的,它一方面说明,“尚未实现自我”是人在感受界的常态:生命不止,对自我实现的寻求也绝不止息,这难道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命动力吗?另一方面,我认为人生的所有创伤体验中都蕴含着成长的机缘和空间,这一点是“疗愈”能发生的前提。“出生创伤”给了我们来到这个虽不完美却每天都能看到太阳升起的世界的机会,让我们得以在这里呼吸和感受一切能为我们所感知的事物;花香有时掩盖不了腐土的腥臭,可春日总会接续凛冬而来的。不理想的父母和糟糕的早期养育环境使我们初尝人生的艰难,但我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毕竟也建立了最原始的理解及共情他人的能力。感情生活里的伤害与失败,也总要好过从未爱过和被爱的那种孤绝、冷冽——这个世界虽有太阳每日升起,但我们生而为人,是要到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感受到日光温度的,因为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太阳下的温煦,更是人性的温度。

今年秋天我读到了《致敬弗洛伊德》这本随笔集。书中,美国意象派诗人H.D.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她于1933至1934年间接受精神分析时所见到的弗洛伊德,并铺陈了她在治疗及写作过程中所生发的自由联想内容。她对老弗爷深刻的理解与爱戴令我觉得,任何仅仅以“移情”一词去概括这种感情的企图都会是偏狭、浅薄的。H.D.歌颂了弗洛伊德对人性的深沉之爱,并将老弗爷称为“灵魂的助产士”。不,她说,“他即是灵魂本身”[2]。在我读来,他们二人之间,是两个伟大灵魂的相遇,其间充满人性的温暖和接踵这温暖而来的理解与接纳。每每手捧此书,当我以目光穿行于女诗人柔暖的缓缓倾诉时,心里会生起一种令我极其感动的感觉:或许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人际关系,那便是一个人与另一人之间的关系。

2021年初,我为自己刚刚开张的私人执业办公室做了一个简单的网站。为了使潜在来访者能一下子感受到我是个什么样的咨询师,我把一直萦绕在脑海里的一句话作为横幅放在了个人网站最醒目的位置:心理治疗是一个人与另一人之间,人性的相遇。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我心里时,它的主语其实是精神分析,因为并非每一种咨询模式都这么强调人性在其中的作用。我尚未获得分析师资质,却又想让访客们通过这句简单的话来了解我的工作风格,便把它改成了现在的样子。

在中文互联网上时不时会见到一种论调,说“精神分析已经落伍了”。若是只把眼光放在对躺椅的使用、每周四至五次的高频面谈和细水长流的领悟与改变上,精神分析临床过程里洋溢的古典主义气息以及与我们时代精神相反的“慢”,确实早已不符合当代生活对效率的要求。可我觉得,只要人类的情感创伤仍然真真实实、结结实实地存在,只要我们还渴望让他人的人性与自己相遇并焕发奇迹,只要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还有我们所不理解并需要深入探索的内容,精神分析这件事就绝对不会过时。我在这篇文章里所论及的人生三个普遍性的创伤时刻,不妨说,都是我们深切渴望与他人的人性相遇,希望能与他者相联通的时刻——有关自我实现的第三种创伤浮现时,亦是渴望与自身的人性相遇、渴望与自我相连通的时刻。时代洪流里,老旧的理论当然会被更贴合现时代的说法所取代,精神分析的理论和临床技术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也已经更迭了许多次。但精神分析除了是一种有关人心的理论之外,更是一条实践之路:它关于临床工作者如何带着其全部的人性去接近和理解另一人的人性,如何以其自身被治愈过的、相对健康的心灵,去容纳并滋养另一个人的内心。

2023年10月21日及11月11日

注释:

[1] 奥托·兰克(Otto Rank, 1884—1939),奥地利裔美国精神分析家。《出生的创伤》德文原版Das Trauma der Geburt于1924年问世。

[2] 参见H.D. (2012). Tribute to Freud, 2nd Ed., New Directions, p. 117。本书中文版已于2023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文选摘自《心的表达》一书,经授权刊发)

    责任编辑:朱凡
    图片编辑:张颖

    http://news.xdnf.cn/DoIRRRtHTH

    相关文章

    专访|李沁云:精神分析不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是……

    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只有被确诊患有某种心理疾病,或者出现了某些会影响到正常生活的心理症状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咨询,但近些年,随着心理疾病的去污名化以及心理咨询市场的蓬勃发展,心理咨询不再仅仅是一种治疗手段,也在成为一种进行自我探索、实现个人成长的途径。然而,对…

    重庆动物园大熊猫被游客扔玻璃瓶,相同地方曾被扔可乐瓶

    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称,5月5日在重庆动物园游玩时,发现一位游客向大熊猫“双双”扔东西。该网友还在视频评论区留言表示,扔进展览区的物品是藿香正气液玻璃药瓶。今年1月5日,在同样的地方,“双双”的母亲“兰香”也被游客扔过可乐瓶。5月7日,封面新闻联系到重庆动物…

    五一期间7名游客接连被困青海荒漠,警方提醒严禁非法穿越

    在过去的五一假期间,先后有7名游客被困在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辖区的荒漠区,经茫崖警方救援,最终脱困。据茫崖警方公开通报称,2025年5月4日23时57分,海西州茫崖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报警:阿尔金山脉附近有游客被困,需紧急救援。接警后,茫崖公安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联…

    观察|22项达全球最优,世行为上海营商环境“盖章”

    近日,世界银行官网发布了2025年度中国企业调查报告。此次调查自2024年初开始,覆盖全国2189家企业。报告涉及营商环境的59个测评点中,上海有22项达全球最优水平。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作为对比,在2023年世行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估中列首批经济体第一的新加坡,达到全球最优水平…

    金球看淡,不服就干!这是抬不起腿却昂着头的劳塔罗

    劳塔罗。拖着一条伤腿,只有一个小时体能,每次对抗倒地后都紧咬牙关,面对已经双冠在手的巴萨,这样的队长,值得托付吗?劳塔罗马丁内斯不信邪。在双方令人窒息的进球大战中,身先士卒抢开局的国米射手,虽然未能坚持到终场哨响,却已经为绝地逆转吹响了冲锋号。你罗任你罗,…

    建筑瞭望|融入自然的新泳池,治愈了中央公园的历史旧伤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定期盘点在全球范围内完成的部分建筑作品,虽未必“窥一斑知全貌”,但从设计中却可见出建筑师的思想与设计的独特匠心。本期聚焦近期建设完成并对外开放的纽约中央公园的戴维斯中心(Davis Center)——这是一个对六英亩绿地和一个湖泊进…

    印观察|印巴战火与莫迪政府三重冒险:南亚火药桶已至临界点

    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度军方发动代号“辛杜尔行动”的军事袭击,印军发射多枚导弹打击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和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非军事设施,已致8人死亡,35人受伤。“辛杜尔行动”或标志着南亚次大陆因帕哈尔加姆恐袭造成的军事对抗进入新的危险阶段。从4月22日帕哈尔加姆恐袭到…

    印官员称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开火已致7死38伤

    当地时间7日上午,印度媒体援引印官员消息报道,巴基斯坦军队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巴实际控制线沿线数十个前沿村庄进行炮击和轰击,造成至少7人死亡,38人受伤。另有印度媒体报道,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巴实际控制线的炮击已造成10人死亡。责任编辑:王建亮图片编辑:乐浴峰澎…

    重磅金融政策密集发布!一文梳理这场国新办发布会

    今天(7日)9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1、降准又降息!央行发布3类10项措施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中国人民银行…

    同观·德国|默茨当总理后,能否带领德国在欧盟“说了算”?

    【编者按】本文是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及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与澎湃新闻国际新闻中心合作推出的“同观德国”专栏的第71篇。新政府就位之际,德国是否能一改朔尔茨政府频频“隐身”的做派,重返欧洲舞台,担负起领导者的角色?当地时间5月6日上午,德国联盟党总理候选人默茨在…

    从黄土高原到黄浦江畔,澄城樱桃品牌推介会明日在上海举办

    来自黄土高原的澄城樱桃,将跨越千里来到上海,带来北纬35的甜蜜。5月8日,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指导,陕西省果业中心、澄城县委县政府主办,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承办的2025澄城樱桃品牌推介会(上海站)将在上海举行。澄城樱桃将以上海为窗口,进一步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8小时《大师与玛格丽特》:长度可以是特点,但不是价值标准

    2025年上海静安戏剧谷的重磅剧目——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带来的八小时话剧《大师与玛格丽特》,无疑是备受期待的剧目之一。这部改编自布尔加科夫魔幻现实主义巨著的超长剧目,由著名导演格里高利科兹洛夫执导,试图在舞台上重现小说中莫斯科的荒诞、彼拉多的千年悔恨…

    两次蹚入同一条河,巴萨这一晚被命运抛弃

    从巴塞罗那来到米兰,比赛一如一周前的翻版,弗里克的球队继续犯错,但又一次展现了进攻端强大的兜底能力,他们甚至比对手更有机会在常规时间杀死比赛。关键时刻,裁判的判罚和运气没有站在他们这一边,一场3比4之后,巴萨本赛季三冠王的梦想就此破灭,这是年轻人们交出的昂贵…

    过半中国上市公司去年都在“扩编”,哪些公司人效最高

    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说:“企业即人,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随着4月结束,A股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披露,已基本收官。以此为契机,澎湃新闻以A股及主营业务在境内的H股、中概股里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扫描7000余家中国公司的用人情况。截至2024年年末,比亚迪以96.9万名员…

    巴称击落多架印度“阵风”战机,专家:小规模冲突巴空军战力不落下风

    印度最先进战机“阵风”或被巴基斯坦空军击落。据央视新闻报道,巴基斯坦国防部长5月7日在电视媒体中表示,巴基斯坦迄今击落5架印度战机。巴防长还表示,巴基斯坦已俘虏了多名印度军人。截至目前,印方暂未对相关情况进行回应。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当地时间6日报道,巴…

    韩国法院将李在明所涉案件重审日期延至大选后

    总台记者7日获悉,韩国首尔高等法院将李在明涉嫌违反《公职选举法》的重审首次开庭日期延至大选后的6月18日。韩国最大在野党要求推迟重审李在明案韩国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5月5日表示,该党要求首尔高等法院将总统候选人李在明所涉案件的重审推迟至总统选举后。如果法院在总统…

    央行:上市公司回购增持股票自有资金比例要求从30%下调至10%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 国新网 图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5月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不断优化工具政策要素。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方面,将贷款最长期限由1年延至3年,鼓励银行发放信用贷款,将上市公司回购增持股票的自有资…

    古龙逝世四十周年|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与多所高校联合发起学术纪念活动

    2025年是武侠文学巨匠古龙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中国武侠文学学会联合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发起“古龙文化研究进校园”大型学术活动。自5月起至12月,多位武侠文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将走进上海及周边高…

    詹丹|高考语文阅读题设计和答案拟制的一些缺憾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又进入倒计时,命题教师入闱日期也近在眼前。作为曾经参与语文学科命题工作的教师,对其中的辛苦深有体会。可以说,大家尽管抱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认真命题、拟答案,成稿后又仔细斟酌、反复推敲,但事后看看,总能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而有待改进的缺憾…

    抗战回望20︱《山西省战区抗敌行政工作检讨会议议决案》:“强民政治”、“说服行政”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1938年9月,“为调整战区的抗敌行政工作,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