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华|“古宁波湾”海洋文明的曙光——探访余姚井头山遗址

article/2025/9/17 7:49:02

八千年前的浙江余姚井头山,栖息着中国沿海最早的渔民,他们面向大海,渔猎为生。井头山先民吃后丢弃的泥蚶、海螺、牡蛎、蛏子、文蛤等贝壳,还有鹿、猪和圣水牛等动物的骨头,渐渐堆积成丘,后来又被上涨的海平面和四明山脉河流冲刷的泥土淤积覆盖。直到八千年后的今天,被偶然发现,成为浙江首个史前贝丘遗址,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一处海岸贝丘遗址。这片土地,被称作“中国最早的海洋家园”。

井头山地理位置图  孙国平提供

跟浙江陆地其他史前考古遗址不同,“井头山遗址”坐落于宁波八千年前的海岸线上。遗址的发现,将宁波的人类活动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它不仅是“河姆渡之祖”,也是探索中国海洋文明源头的重要文化遗存。浙江卫视著名纪录片导演史鲁航,业内以“阿鲁”著称,专注于浙江的重大考古发掘,执导拍摄的考古纪录片《良渚文明》《万年上山》,荣获多项国家大奖。他跟踪拍摄“井头山遗址”发掘多年,每次见面都感叹,遗址文化层海生贝类数量巨大,中国海洋文明肇始的精彩多致,非亲见难以想象。

两年前,2023年的10月初秋,坐上阿鲁装满拍摄设备的改装越野车,我们从杭州出发,驶向余姚三七市镇“井头山遗址”。车子疾行在杭甬高速公路,这条号称中国最繁忙的公路上,车流滚滚。

车到现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井头山考古队领队孙国平已在等候,下车就看到不远处一个巨大基坑。孙国平主任说,这就是“井头山遗址”,基坑东西长50米,南北宽15米,最深处10米。这是国内考古首个在遗址预建的钢结构围护基坑,遗址内筑起“铁壁钢墙”,守护着这方远古海洋文明圣地。

井头山遗址  高子华摄

俯瞰坑底,泥土中仍见星点散布的贝壳等史前遗存。工地办公房和临时库房走廊上,木凳架起的长方形竹篱排排相连,堆放着蚶、螺、蛏等贝壳和陶片等出土文物。视线所及,皆是泥蚶、海螺、牡蛎、蛏子、文蛤……,就像是有人刚刚在海边大排档吃完丢弃,而事实上,这都是八千年前井头山人的口中弃物。恍惚间,真有时空穿越的感受。

考古队会议室是与厨房和食堂相连的平层大开间。进门迎面墙上,挂着井头山地理位置图和遗址发掘概况,靠墙书架上,摆放着贝壳、木桨、鱼篓等出土文物照片。问起“古宁波湾”的地理概念,孙主任指着地图说,“井头山遗址”地处宁波姚江流域,往南8公里,是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向东1.5公里,是距今六千五百年的田螺山遗址。这三处遗址都位于“古宁波湾”岸边,是宁波史前考古的“黄金三角带”。

在井头山先民生活的年代,现在的遗址区是南北两片山地之间东西狭长的小峡湾,宁波市区所在的平原地带,则是一个较大的海湾,存在“古宁波湾”这样一个地理单元。这里山地、丘陵、平原、溪流、滩涂和海洋交杂,气候暖湿,适宜人类生存。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注定,“井头山遗址”的发现,缘于一场特大的海上风暴。遗址所在土地,当年已被一家企业买下,用于扩建厂房。项目动工前,为了检测地质硬度钻探取出的土芯,堆放在工地上。恰在这时,2013年的10月初,余姚遭遇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菲特”。“菲特”带来的倾盆大雨冲走了土芯泥土,原本深埋地下的贝壳、陶片和动物残骨露出本来面目。

台风过后,就像往常一样,赶着羊群去工地吃草的井头村村民,意外发现了这些“宝贝”,并马上交给了正在附近田螺山进行遗址发掘的考古队。孙国平告诉我们,当他第一眼看到这些“宝贝”中混杂的海生贝壳,隐隐有个直觉,一直萦绕脑海的贝丘考古思考,或将在此找到答案。

这年年底,孙国平带领考古队员开始在工地寻宝。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井头山遗址”埋藏如此之深。整整10天,挖开了一个长5米、宽3米、深3米的大坑,仍然一无所获。大雨过后,坑内土质松软,继续深挖,随时可能塌方。更为急迫的是,当地企业因为厂房建设已在推进之中,不时催问挖掘结果,考古队压力山大。

一番深思后,孙国平决定改用在田螺山发掘现场常用的不锈钢细探杆,在现场选点钻探。2013年11月18日下午3点半左右,孙国平清楚地记得这个时点,探杆打到地下七米时,再也探不下去。孙国平说凭手感知道,探头碰到的硬物不是岩石,也不是骨头、陶片,而是贝壳。

第一杆 孙国平提供

随后,考古队调来机械钻孔设备,在这个位置继续钻探,挖出了动物骨头、陶片……,当然还有成堆的海生贝壳。厚达十米的文化堆积层,埋藏着八千年前的海洋文明碎片。一场意外,拉开了井头山跌宕起伏的考古序幕。

它将改写中国的海洋文明史。

美国著名学者约翰·麦克菲在他1981年出版的《盆地与山脉》一书中,首次提出“深时”(Deep Time)概念,赋予时间崭新的定义。深达十米的遗址基坑,仿佛就是现实版的“深时之坑”。当我和孙国平、阿鲁沿着基坑钢架扶梯缓步走下坑底,真可谓是一步千年,走进历史深处。

从2013年11月井头山考古队的“第一钻”确定存在贝丘遗址,到2020年5月“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正式向公众发布,“井头山遗址”第一阶段的发掘工作,前后历经7年。

孙国平告诉我们,遗址深埋于地下5-10米处。八千年前,我们所站坑底的东面,就是碧波万顷的东海大洋。井头山人生活劳作在海边,每天见证着潮涨潮落。千百年来,这片土地渐渐淤积成陆,变迁为宁绍平原的一部分。井头山先民曾经的渔猎生活,归于大地之下。

独特而壮观的贝丘堆积,就像是“时间之墙”,蕴含着丰厚的历史信息。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西薄东厚,各类遗物夹杂在含盐度较高的海相淤泥里。出土遗物分为人工制品和自然遗存两大类,后者以动植物遗存为主,还有很多胶结在粗粝石块上的小牡蛎壳,共同构成了这部记录远古先民生活的“无字史书”。

基坑地面四处可见各种海生贝壳、陶片等遗物,基坑墙面标示着不同年代的文化层记号,层层叠叠的贝壳依然清晰可见。触目皆是贝丘遗迹,不知为何,一下子勾连起自己年少时的生活记忆。那时候家门口不远处有滩涂通海,滩涂还没有填铺成马路,也没有林立的楼房如墙遮蔽住视线。路边有个蛎灰厂,蚶、螺、蛤等各种贝壳经常在滩涂上堆成小丘。每当蛎灰厂空中升腾起浓浓烟雾,就是这些贝壳在烧制成蛎灰。身处“深时之坑”,仿佛时间在贝壳上重叠,连接起了古今。

吃过黄鱼的人都知道,黄鱼脑袋里长着两颗乳白色的精巧小石头,叫做耳石。耳石,也是海洋里石首鱼类脑袋里的标配。这类海鱼生长的环境,海水须有一定的深度。“井头山遗址”发现大量海鱼耳石,不仅证明当年井头山人捕获的海鱼数量多,更重要的是,据此可以推测,当时还要有船,才有可能捕到这些鱼。

对于海洋考古来说,耳石是鱼类自带的生命记录仪。在陆地,人们通过树木年轮,可以了解树木的年龄和生态环境演变。小小耳石,同样具有树轮的神奇功能。耳石不仅完整印刻了鱼自身的生命轨迹,还是海洋环境的天然纪录者。中国东海八千年的海洋变迁图景,收录在这些“耳石”里,等待着人们去破译,重新认识古代海洋的诸多面貌。

在坑底,孙国平告介绍说,“井头山遗址”挖掘保护时,为了纪念当年发现贝丘遗址“第一钻”的特殊意义,特意在基坑保留了探杆深入地下7米时的场景。虽然时间已过十年,看着眼前耸立的探杆,听着他缓缓叙述贝丘遗址发现过程的一波三折,仍然感慨良久。

孙国平与“第一钻“   高子华摄

从基坑走向库房,看到三两成群的当地妇女,坐在屋檐下,一边聊着家常,一边熟练地翻捡着面前成堆的出土物。孙国平主任推开大门,阳光照了进来,和阳光一样亮堂的,是我们看到满屋生辉的出土文物时的心情。映入眼帘的贝器、石器、骨器、木器、编织物,还有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海边码头常见的一筐筐贝壳……让人目不暇接。

走进库房,浸泡在水中保存的木桨,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发现木桨意味着什么?木桨让古代先民从“随波逐流”,变成了“驭水而行”。遗址出土多支木桨,目前国内发现最早,其中一件环首短柄木桨相当完整,弧形桨叶,器形独特,让人过目难忘。孙国平特意指点着这件木桨背部的两个方形突块分析说,其功能可能是将木桨固定于船舷,表明当时的井头山人已具备近海捕捞能力。

木桨 高子华摄

舟和桨相依相存,古人以“舟楫”并称。“楫”就是短桨,所谓“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东汉《越绝书》记载: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舟与桨的价值,在于其合二为一,浑然一体,共同成就了“航行”这个伟大行为。在中国人的文化里,“舟楫”早已超越了工具的实用范畴,演变成了意蕴丰富的精神符号。

孙国平几次提到,井头山一期考古挖掘如果有遗憾的话,没有发现木舟就是其中一件。这个愿望只有留待第二阶段的发掘工作了。我想,孙国平和他的团队对于舟船发现的期待,大概也包含着对于“舟楫”文化内涵的认知和追求吧。

井头山贝丘遗址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其出土的不计其数的贝壳,更在于众多的人工制作贝器。贝器多由食用后的贝壳加工而成,体现了先民对海洋废弃物再利用的生存智慧。井头山先民主要选用牡蛎、生蚝等大型海贝制作工具,如贝铲、贝刀、贝耜等,用于切割食物或挖掘软泥。这些贝壳坚硬、边缘锋利,通过敲砸、修整、打磨直接使用。

井头山人结草为网,捕鱼为食。考古队会议室有张出土鱼罩和现在使用鱼罩的对比照片,其高度的相似性让人印象深刻。出土的竹筐、芦苇篮、细绳渔网残件,编织细密,色泽温润,尤其是这件芦苇鱼罩,果然与现在渔民滩涂抓鱼用的鱼罩如出一辙,真是神奇。这些器物残件历经时间磨砺,驻足凝视,原始古朴之美扑面而来。

古今鱼罩图  高子华摄

库房陈列着两件出土漆器,一件木棍,一件器形残缺,有学者分析是某类乐器的腔体,散发出高古之物静穆高贵的气息。井头山人已经开始使用生漆来美化、保护器物,这两件漆器经权威机构鉴定,距今8200年左右,基本可以断定是中国甚至世界最早的漆器。我们询问生漆来自何处,孙国平推测,可能是不远处的四明山。

正是考古者凭借手中的探铲,从一件器物、一个坑再到一片遗址,不放过一点点蛛丝马迹,重构着古代先民的筚路蓝缕,再现了古代文明的斑斓丰盈。

如今的“井头山遗址”,东距大海30多公里。我们的越野车从杭甬高速公路余姚大隐出口转入61省道,车窗外,山河连绵,村镇工厂交织,诸般景象叠化闪掠,一派火热蒸腾,正是繁华江南世相。

61省道边一排常见的工厂厂房围墙里,八千年前井头山先民的生活渔猎场景大隐于此,静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沧海桑田”,再也没有比这更贴切的词语来形容这人世间的变迁了。

历史与现实,海洋与大陆,就这样神奇地交织在井头山这方土地。陆地之上,是当下;陆地之下,是过往。

    责任编辑:黄晓峰
    图片编辑:张颖

    http://news.xdnf.cn/DqrHhVmLKw

    相关文章

    白垩纪兽脚类恐龙奔跑速度可达45千米/小时

    足迹生态复原图。巴西国家博物馆毛里利奥奥利维拉绘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团队和沈阳师范大学、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发现并研究了白垩纪奔跑速度最快的兽脚类恐龙行迹,其速度…

    2025年8月“中南好书”发布|人工智能的边界

    初秋读好书,静心待丰收,八月中南好书随秋风而至,在这万物渐趋丰盈的时节中,让书香伴您静观四时流转,涤清疲惫尘嚣。《全民族抗战1937-1945》孙志华、孙潇、齐鲁 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以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军事斗争为主线,依时序用正面战场大型会战和敌后战场重要作战的详…

    美股三大指数收跌,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大涨1.76%

    当地时间9月16日,美股三大指数高开低走,集体收跌。截至收盘,道指跌0.27%,纳指跌0.07%,标普500指数跌0.13%。美国消费者与商业频道(CNBC)称,由于投资者在备受期待的美联储利率决定公布前获利了结,股市小幅下跌。美国大型科技股涨跌不一,特斯拉涨近3%,脸书涨近2%,亚马逊…

    新茶饮 “副业” 混战:从一个红海卷向另一个红海

    副业本应是增强抗风险能力的“第二引擎”,而不应变成消耗现金、分散精力的“长战线”。作者 | 刘萍 编辑 | 杜仲 来源 | 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 搞联名、卖周边,已经装不下新茶饮品牌的“野心”了。 近日,霸王茶姬推出服饰品牌“BACHI FASHION”,正式卖起衣服,其…

    首次人体实验成功!基因编辑胰岛细胞“隐身”植入,可正常分泌胰岛素

    时令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糖尿病治疗迎来新突破! 最新研究显示,科学家首次将CRISPR编辑的胰岛细胞移植到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 这些细胞不仅在数月内持续分泌胰岛素,还能逃避免疫检测,使植入接受者无需服用免疫抑制剂。此研究于已发表在《新英格兰医…

    M87*黑洞新图像揭示偏振方向出乎意料的翻转

    事件视界望远镜持续提升其观测能力,多年观测捕捉到超大质量黑洞周围不断演变的偏振模式,并在其喷流底部探测到230 GHz辐射,新研究成果揭示了M87*黑洞周围的动态环境并深化了科学家对黑洞物理性质的认知。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发布M87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新图像,揭…

    你的AI越来越蠢?因为它学会见人下菜碟了

    以下文章来源于差评前沿部 ,作者江江差评前沿部. 站在科技的前列线,关注AI、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大伙有没有感觉,现在各家的AI,好像越来越蠢了? 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我心一狠,给 OpenAI 充了个200刀的会员,想着试试现在的 ChatGPT 强到啥程度了。 结果,我给他丢了个…

    明查|“批评以色列”就要被吊销护照?美国会这条议案说了啥?

    速览- 网传“美国会议案拟吊销批评以色列的美国公民的护照”的说法存在误导信息。相关议案没有包含专门针对“发表批评以色列言论”的相关条款,但拟赋予美国国务卿以“向外国恐怖组织提供物质支持相关的理由吊销或拒绝向美国公民发放护照”的权力。批评人士认为,该法案的措辞…

    解读|以色列72小时袭击6国动摇地区和平信心,阿拉伯国家构建反以“统一战线”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9月15日,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紧急峰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落幕,峰会发表公报谴责以色列袭击卡塔尔,并呼吁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团结一致应对共同挑战和威胁。当地时间2025年9月15日,卡塔尔多哈,2025年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紧急峰会现场。视觉中国 图同一天,…

    专访|马凯硕:地缘政策不求最好但求避免最糟,亚洲表现更佳

    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视觉中国 资料图“竞争永远存在,对抗永远存在。因此,我们所有地缘政治政策的目标,不应是把我们带往天堂,而是要把我们从地狱中拯救出来。亚洲的表现相对更好。”在今年9月联合国大会召开期间,新加坡学者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接受了澎…

    曼·雷的人体小提琴又在展出了

    在20世纪20年代初,照片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式有着怎样的可能?从家用器具到人物,艺术家曼雷将他所见的一切,都视为可以进行美学创作的对象。近日,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曼雷”大展中,一系列物影摄影(Rayographs)作品讲述了他是如何“用光本身来进行创作”的…

    他是路易十三的御用画家,他的烛光曾被遗忘了数百年

    致敬“明暗对比大师”——这场刚刚在法国开幕的展览以全新视角呈现了17世纪法国画家拉图尔的画作,他笔下的烛火总是让人念念不忘。他曾是路易十三的御用画家,作品曾一度沉寂,20世纪初又再次获得关注,甚至成为电影镜头的灵感来源。澎湃新闻获悉,巴黎雅克马尔-安德烈博物馆这…

    他是个画家,但靠摄影谋生

    在20世纪20年代初,照片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式有着怎样的可能?从家用器具到人物,艺术家曼雷将他所见的一切,都视为可以进行美学创作的对象。近日,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曼雷”大展中,一系列物影摄影(Rayographs)作品讲述了他是如何“用光本身来进行创作”的…

    以方首次披露:曾在伊朗部署百名外国特工,摧毁其导弹系统

    总台记者当地时间9月16日获悉,在今年6月份以伊冲突开始时,以色列情报和特勤局(摩萨德)在伊朗部署了100名外国特工。以色列第13频道当天报道称,根据以色列摩萨德首次对外披露的消息,今年6月以伊冲突开始时,该部门在伊朗建立了一支由100名外国特工组成的“小型军队”,其任…

    美国总统特朗普抵达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当地时间9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所乘飞机在英国降落。特朗普携夫人梅拉尼娅抵达英国,展开国事访问。这是特朗普继今年7月访问英国后,两个月内的第二次访英。根据行程安排,将有温莎城堡迎接、皇家马车游行、仪仗队检阅、皇家空军“红箭”飞行表演队表演、盛大国宴等。同时,…

    特朗普第二任期内第四度会晤,内塔尼亚胡将再访白宫

    当地时间9月16日晚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邀请他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的三天后,于9月29日到白宫与其会面。据媒体此前报道,内塔尼亚胡办公室要求举行此次会议。随后,内塔尼亚胡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此次会面。内塔尼亚胡当天还表示,自以…

    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因身体不适被紧急送医

    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资料图)总台记者获悉,当地时间9月16日下午,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因身体原因被紧急送往巴西利亚一家医院。其子、参议员弗拉维奥博索纳罗称其出现打嗝、呕吐和低血压等症状。9月11日,巴西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策划政变罪名成立,获刑27年…

    国际观察丨多哈紧急峰会:阿拉伯国家能否握指成拳

    新华社多哈9月16日报道,阿拉伯-伊斯兰紧急峰会15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落幕。峰会发表公报谴责以色列袭击卡塔尔,并呼吁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团结一致应对共同挑战和威胁。同一天,以色列把坦克开入加沙城,并借美国国务卿访以大秀“以美同盟”。中东国家专家认为,多哈峰会凸显阿…

    欧盟委员会将提出对以色列的制裁措施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9月16日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以色列对加沙的地面进攻将使本已严峻的局势更加恶化。卡拉斯称,欧盟委员会将于17日提出措施,向以色列政府施压,要求其改变对加沙战争的立场。卡拉斯还称,措施将包括暂停贸易优惠,对极端主义的部长以及暴力定居…

    普京身着军装出席俄白“西方-2025”联合军演

    当地时间9月16日,克里姆林宫新闻局发布消息称,俄罗斯总统普京身着军装出席了俄白“西方-2025”联合军演。当天,普京抵达位于下诺夫哥罗德州的穆利诺靶场,观摩“西方-2025”演习的完结阶段。普京表示,在制定演习计划中借鉴了特别军事行动的经验。普京表示,有10万名军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