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对口支援喀什15周年。跨越疆海,沪喀同心。
作为“沪喀文化润疆”成果之一,由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喀什书城等参与主办的“书香润心·影像传情”沪喀文化润疆成果展暨读者见面会、摄影艺术分享会于9月20日和21日分别在喀什书城和由上海援建的喀什第六中学举行,知名摄影家、上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丁和携其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新著《丝路新疆:凝固千年的文化底片》来到喀什,这也是丁和第49次来到新疆,他称此行与之前的摄影之行完全不同,而是一次“光影还乡”。
20多年前,丁和受国学大家、知名学者冯其庸的引导,开始钟情于新疆历史人文遗迹的摄影,经过20多年的拍摄,终于以其西域行的摄影与随笔,成就了这本《丝路新疆:凝固千年的文化底片》。
上海与喀什,相距近5000公里。
“我第一次到喀什是2005年的春节,这一次我带着书回到拍摄的原点,喀什是古时的疏勒,有较多丝绸之路的文化遗址点;今天的喀什是天山南道、中道的交汇点。”丁和回忆20年前对于喀什的初印象是古老而多民族融合的大城市。“当时先体验了两天,之后才开始到周边进行摄影创作。随着了解的加深,喀什不仅仅是拍摄之地,更多被其人文遗迹所吸引——莫尔佛寺、汗诺伊古城、三仙洞在文物界与学术界都有着有很高的位置。”
丁和在喀什书城讲解20年新疆摄影体会
昔日汗诺依故城 丁和摄影
在过去22年中,丁和48次来到新疆,足迹印在8个地州的沙砾上,27个县市、56个乡镇的土路上,其中到过喀什十五六次。在走街串巷、登高原、过沙漠的过程中,以镜头记录下了新疆独特的历史人文和山川风貌,也记录了改革开放后新疆的巨大变化和建设成就。
喀什书城内的显目位置,《丝路新疆:凝固千年的文化底片》专柜
据悉,此次活动是持续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深化沪喀协作的又一重要举措。自2010年起,上海市承担对口支援喀什地区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和巴楚县四县的任务,上海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理念源源不断输入喀什。“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盛会,更是一次文化传承和对话。书中的每一幅作品。既是对新疆历史文化的深情致敬,也是沪喀文化交流的深刻见证。”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喀什地委副书记孟庆源说。
摄影艺术展上,丁和(右一)在介绍作品。
“丁和将‘丝路’从历史课本里的铅字,变成了书页间可触摸的温度。”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陈义望说,“《丝路新疆》这本书能打开人们对新疆的认知之窗,让更多人知道,这里不只有草原和沙漠,更有延续千年的文明血脉;它是一座桥梁,能连接不同民族的心灵,让‘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在书页间静静流淌;它更是一份礼物,是送给这片土地的‘时光纪念册’,记录下新疆70年的沧桑巨变,也期盼着它更美好的明天。”
泽普县金胡杨国家森林公园的叶尔羌河 丁和摄影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盛春寿在新疆从事文物工作三十余年,与丁和相识19年。在他看来,丁和早年师从国学大家饶宗颐、冯其庸,并选择以“玄奘之路”作为文化摄影主题,早在2008年,就在新疆展览馆举办了新疆丝路摄影展,对新疆摄影界影响巨大。新疆考古文化类型多元,尤其是龟兹学作为显学,在对其的推动上,丁和做了大量工作,并有着独特的贡献。
“《丝路新疆》不只是一本摄影书,而是以图文结合形式,为每幅图像配文并记录拍摄花絮,使影像、情感与记忆融为一体。其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并重,书中引用了严谨的学术资料,极具参考价值。”盛春寿提到,该著作具有强烈的实证价值,“随着新疆发展步伐加快,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风雨侵蚀与城市变迁也给文物保护带来挑战,丁和的摄影作品为新疆留下了珍贵的视觉档案。”
库木吐拉石窟窟群区第46号窟主室窟顶菱格故事壁画 丁和摄影
在两场分享会上,丁和从不同的角度与读者分享了自己从玉门关、阳关一路向西至塔里木盆地,由其东陲而至西缘及葱岭地区,以及沿途饱览历史尘埃抚过的塔里木盆地广袤的腹地的行走与拍摄,以及散布于其间的诸多遗址。有些地方如焕彩沟汉碑、七康湖石窟、土垠遗址、脱西克烽燧、桑株岩画、莫尔佛寺、吉尔赞喀勒黑白石条古墓群,许多人知之甚少。但正是它们,在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有的更历经刀光剑影,见证了民族的亲密融合,共同赋予了新疆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
丁和与喀什六中分享新疆摄影
在现场展示的摄影作品中,有着修缮中的西大寺、正在不断被风化的托库孜萨来摩崖石刻遗址、库木吐拉石窟谷口区第21窟曾经的样子,“如北庭西大寺遗址,现在已经建起了博物馆保护起来,不复是当年的模样。”
他还提到了在拍摄“克孜尔第175窟西甬道内壁的供养比丘”时,因为甬道宽度不到1米,无法一次拍摄,他花费了两天时间,一块块局部拍摄,再配凑成片。“在这些壁画和文化遗存中,中原、西域和高昌回鹘风融合,体现了文化的沟通、交融和碰撞。”丁和说。
北庭西大寺 丁和摄影
克孜尔第175窟西甬道内壁的供养比丘 丁和摄影
对于喀什,丁和念念不忘的是位于伯什克然木乡的莫尔佛寺。这是一处汉唐时期的佛教寺院遗址,为中国最西部始建年代最早、延续至唐末,且保存至今的一座大型土建筑地面佛寺遗址。在丁和拍摄的照片中,能看到现存一圆一方两座佛塔,体现了佛教在古代新疆地区传播和盛行的经历。
莫尔寺院的房屋与佛塔遗址 丁和摄影
“在这些凝固的时光切片里,最令我动容的莫过于‘在场’的永恒悖论。站在玄奘笔下的热海(伊塞克湖)岸边,浪涛拍打的是与《大唐西域记》中别无二致的礁石;聚焦克孜尔石窟斑驳的供养人画像,龟兹乐舞的彩帛分明还在画中飘动。但按下快门的刹那,千年光阴却坍缩成胶片颗粒的排列组合。或许这正是影像的宿命:我们永远在记录消逝,却也因此让消逝得以永恒。”丁和说。
克孜尔石窟新1窟 飞天
在喀什六中,高二年级的学生麦麦提托合提告诉,通过丁和的分享,她再次体会到“大美新疆”,“我希望我能去到丁和老师拍摄的每一处风景,去感受他拍摄时的感受。”
托库孜萨来摩崖石刻遗址。
此次活动,除了两场沪喀文化润疆成果展和读者见面会,丁和、盛春寿、陈义望一行专程拜访了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前方指挥部,并赠送了书籍。据悉,近年来,上海文化润疆工作逐步实现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载体丰富、前后方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良好发展态势,已成为全社会关心参与、共同支持的重要工作。
喀什古城里的江南书局也呈现结合“文化润疆”活动举办了新书展示,江南书局是由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为探寻独特江南文化基因所打造的特色书店品牌,而位于喀什的“丝路之光”店是江南书局系列中走出上海的第一家书店,也是“沪喀文化润疆”的落地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