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术和政治三重框架下的“汉末之变”

article/2025/5/4 8:20:36

历史作家刘三解此前凭借《秦砖》《汉瓦》深刻剖析 “制度性的残暴”,在历史研究领域获得关注,最新推出的《汉末之变》是其“魏阙”系列首部作品。

《汉末之变》聚焦初平三年前的曹操与董卓,围绕“曹操如何发迹”“董卓又因何死亡”两大历史疑点,剖析这两位权臣的复杂形象。为满足不同读者需求,刘三解从大众、学术、政治三重维度辨析历史,如纠正“董卓篡位”的误解,探讨曹操起兵时间、青州黄巾数量等学术争议问题。

近日,“正史的未尽之处,王朝的真正密码:《汉末之变》新书发布会”举办。本书作者刘三解与历史畅销书作家谌旭彬、青年作家大生刘蟾进行了分享。

“正史的未尽之处,王朝的真正密码:《汉末之变》新书发布会”现场

写“魏史之缺”

之所以在《秦砖》《汉瓦》之后谈“魏阙”,意思是“魏史之缺”。刘三解认为,三国史研究长期存在重溯源、轻流变的问题,多以魏晋南北朝文献回溯三国时代,对东汉向三国制度的演变挖掘不足。实际上,三国英雄活跃的汉末三十六年,虽在《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但无论是小说还是史书记载,都存在诸多破绽与矛盾。​

《汉末之变》是“魏阙”系列的第一本,主要讲的是初平三年之前的曹操和董卓。选择初平三年作为截止时间是因为董卓在这一年被刺杀了。“初平三年之前,曹操刚刚崭露头角,还没有成为历史上举足轻重的角色,董卓进京之后,成为了东汉朝廷的实际掌权者,引发了一系列大家熟悉的历史大事件,比如迁都、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等等。”刘三解谈道。

曹操和董卓是本书要讨论的主要人物。刘三解以《汉末之变》中董卓的形象来分析,“董卓还是一个浑蛋,我没有在《汉末之变》里为董卓翻案。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董卓是怎么发迹的,他进京之后,是怎么控制住朝廷的。董卓到洛阳的时候不是像《三国演义》讲的带了四十万大军,他实际上只带了五千人,那他是怎么成功的呢,一定不是靠军事手段,而是靠政治手段。具体来说,一是拉拢,靠近党人,比如王允,两人前期配合非常好。二是让利,董卓对下属非常大方,不独占赏赐。他凭借这两点斗倒了袁隗,成功把持了东汉朝廷。”

《汉末之变》书封

历史认知的三重框架

1974年,社会学家欧文·戈尔曼在《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中提出了“框架”的概念,其核心观点是,人们通过“框架”这一心理基模,对复杂的社会现实进行筛选、分类和解释,从而形成对事件或现象的认知与行动策略。

刘三解谈道,社会事件原本混乱无序,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的,正是框架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辨识和标识社会事件与信息。说得更白一些,就是“事件不会自己说话,要从它们本身所嵌入的框架中呈现意义。”

《汉末之变》的书写就包含了大众的、学术的、政治的三重“框架”:大众对于三国的认知,基于《三国演义》及周边的文本、影像经验,建构的一重认知框架,并由此理解的“三国”;学者对于三国的认知,基于《三国志》及裴注、《后汉书》《资治通鉴》《后汉纪》等文本历史书写,建构的一重认知框架。

上述两重框架的前提,则是汉魏禅代之际,曹魏三祖(曹操、曹丕、曹叡)作为现实政治解释的主宰者,建构的叙事框架,与散落在敌国和士林的、不同面相的大事记忆,经过长时间的互动发酵后,形成的一重认知框架,它在当时既是历史,又是现实。

这种框架是我们在读历史时不可忽视的。在《汉末之变》中,对于大众的认知,主要通过一些基本事实的辨析,作出回应,比如董卓没有篡位行动的问题;对于学术的认知,主要通过提出记载之间的矛盾,如曹操起兵时间问题,或是文本与常识之间的冲突,如130万青州黄巾的吃饭问题,或是对史料的补充解读,如董卓弟弟担任外戚官职,要求“重审”这些问题;对于政治的认知,却是最难的,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有限的史料,作出合理推测。

《汉末之变》书影

以人之常情理解史料

刘三解强调,书中提出的颠覆性观点并非为历史人物翻案,而是基于对史料问题的发现,提出更合理的历史可能性。大生刘蟾也认为:“很多时候我们获取知识的视角和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如果仅从单一角度、片面信息去理解历史,很容易陷入认知偏差。”

谌旭彬表示:“人文学科不同于理工科,有着明确的正误之分。人文学科大家都可以表达,从太史公乃至更早的时候,这种独立于价值判断之外的历史叙述就不存在。但是历史写作有几个原则。首先要基于史料,不能是天马行空或虚构的;其次要基于常识,千百年来世事变化,但人性是共通的;最后需要专业训练,面对同样的史料,受没受过专业训练,解读是不一样的。”

虽然是同样一份史料,但是放在不同的位置,对于其解读也可能天差地别,谌旭彬谈道,自己写作的原则就是不轻易否定史料,但要把史料放到恰当的位置。“比如谋士郭嘉为鼓励曹操而写的‘十胜十败论’,以人之常情去理解,它显然应该出自宣传口径,而不是正式的军事会议。”

刘三解认为,写史的人的基本原则是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史料中有些东西被放大了,有些东西被隐藏了,但史官的基本操守是有的。我们对待史料的态度首先应该是与人为善,即使发现有难解之处,也应该认为写史书的人不是故意在撒谎,要思考不合理的叙事出现的原因。其次如果有两个史料是绝对矛盾的,就一定要去考证。

谌旭彬谈道,有人认为写历史的人一定要站在客观的立场,只讲事实。其实,从太史公乃至更早的时候,这种独立于价值判断之外的历史叙述就不存在。《史记》中汉文帝的本纪记录的都是他的善政、汉武帝本纪都是政治措施的不良影响,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司马迁要通过汉文帝和汉武帝本纪的强烈对比,来表达他认为的善政是什么样子。

《汉末之变》内页

    责任编辑:夏奕宁
    校对:施鋆

    http://news.xdnf.cn/IZNtFWcSxI

    相关文章

    解放日报头版:上海张江模力社区托举“年轻的事业”

    这段日子,启用不到1年的张江“模力社区”又迎来了一批新住客。在这个核心承载区仅6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里,已经集聚了近50家具身智能、科学智能、应用智能等多个技术领域的“潜力股”。整个20万平方米的“模力社区”区域,垂类模型上下游生态企业近200家。上海目前初步形成西有…

    美妙的下午

    原创 莫一奥 LCA2025016 与音乐有关的 阳光透过半遮的格子落地窗,钻进画室,懒散地躺在地面上。取暖炉孤零零地站在角落里,烧得通红。藏起凌厉棱角的光线,柔和朦胧,为画室带来一丝微不足道的热量。 天色暗沉的下午,马奈( Manet )、莫奈( Monet )、雷诺阿( Renoir …

    澎湃读报丨央媒头版五四青年节集中刊文:以青春之我,赴时代之约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青年一代有理想、敢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未来,实现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的所思所盼,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一封封书信、一次次讲话、一场场座谈,无不饱含对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关怀。“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上音校园春日花艺引路人打卡,阳台音乐会吹响《玫瑰人生》

    五一小长假,2万多枝鲜花开遍上海音乐学校校园,百年老洋房举办“阳台音乐会”, 萨克斯吹奏的《玫瑰人生》给市民游客带来美好享受,社交媒体上一片点赞:“音乐+鲜花+自由的灵魂,这是春天该有的样子吧”、“无时无刻不在感叹,上海真是一座浪漫的城市”……百年洋房装上花艺…

    中国企业转口贸易破局之道:出口国多元化,内外贸一体化

    一、美国政府近期贸易政策全面升级,中国企业转口贸易形势严峻 今年4月份以来,中美关税博弈不断升级,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个别商品关税甚至将加征至245%。2025年美国关税2.0 版本相比于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是一场全方位的升级。美国政府通过提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打击中…

    日本来信|劳动者的书信④

    【编者按】历史的魅力,也许也藏匿于一摞摞尘封书信的褶皱之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双手和土地的联系逐渐松动,人们扔掉锄头、走出村落,跨进流动的世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乐天收集整理了大量劳动者的书信,它们来自乡镇工厂、民营企业、少女心房,也来自…

    解放军报八一锐评:青春无限好,奋斗正当时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主席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希望广大青年“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这是对全体青年的勉励厚爱和鼓舞鞭策,必将激励全军青年挺膺担当、努力奋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

    陈燮阳从艺60周年:指挥棒不停,心跳就不会老去

    步入耄耋之年,很多人都在享受悠闲的晚年生活,陈燮阳却步履不停,指挥身影频现国内外的舞台上。2016年,77岁的陈燮阳重新出发、挑战自我,担任苏州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九年飞逝,这支年轻乐团如今已经成为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5月4日,陈燮阳迎来86岁生日,今年也是这位…

    人民日报今日谈:以青春之我,赴时代之约

    伟大梦想,希望在青年,也成就青年。“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正是年轻一代展示才华、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每年五四前后,习近平总书记把时间“留给青年人”,殷殷嘱托广大青年。根…

    新华每日电讯“关爱青年成长”三连评:青春应有多样的精彩

    年轻人成长需要建议,更期待“有效沟通”一段时间以来,不同身份与代际间如何有效沟通,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现象。甚至时不时也会有一些“专家建议”被青年朋友们“吐槽”,更有甚者抛出了“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论断”。玩“梗”背后,我们不禁要问上一句:这一届年轻人,真…

    光明日报头版评论:让投身西部成为青春潮流

    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发出“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号召,相信让“建功西部”的豪情在无数青年心中激荡。青年的使命,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为改变西部的落后面貌,一批…

    经济日报头版评论:矢志奋斗筑梦青春中国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青年一代有理想、敢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未来,实现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的所思所盼,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一封封书信、一次次讲话、一场场座谈,无不饱含对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关怀。“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人民日报头版: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辽阔西部,群山逶迤,大河奔涌。进入新时代,内陆腹地变开放前沿,引资洼地成创业高地。与周边10多个国家接壤,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在新的历史坐标上,西部地区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可期。“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

    五四青年节|青春韵脚

    五四青年节,这个属于青年的特殊日子。青年不是被形容词修饰的宾语,而是奔涌不息的现在进行时,是等待破茧的未知变量。撕去他人的定义,青春的韵脚,在时代的宣纸上,落笔成诗。 责任编辑:赵冠群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

    申活观察|精致精准精细,城市“双面镜”照见怎样的海派活力

    这个“五一”假期,你会到上海的商圈逛逛吗?5月1日晚,2025国际消费季暨第六届上海“五五购物节”在上海展览中心启动。今年“五五购物节”首次推出“商圈精品推广节”的活动,上海国际级消费集聚区和中心城区的9个商圈、近百个商场、约3600个品牌,推出精品优品、好货不贵的营…

    AI世界的年轻人|研究不止于实验室,更服务于遥远山区

    【编者按】“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百余年前,《新青年》以纸笔为新世界呐喊。今时今日,新青年以算法为笔,算力为墨,在划时代的人工智能新世界作答未来。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他来到位于徐汇区的“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并鼓励…

    观察|印度购买“阵风”舰载机,为掌控印度洋加速升级海航装备

    据新华网4月29日援引法新社的报道称,印度正式与法国签署采购26架“阵风”战斗机的采购合同。此份合同预计售价6300亿卢比(约合74亿美元)。印度媒体此前曾透露,这26架“阵风”(含双座、单座)将配备给印度海军现役的两艘航母。此次采购将把印度海军从“缺乏重型舰载战斗机”…

    巴菲特首次明确批评贸易战,“投资界春晚”有哪些看点?一文速览

    当地时间5月3日,被誉为“投资界春晚”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年度股东大会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召开。现年94岁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首席执行官沃伦巴菲特出席会议。当天,在回答关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等问题时,巴菲特指出,美国不应该“将贸易当作武器”;美国媒体认为…

    中国驻美国使领馆提醒在美中国公民注意交通安全

    责任编辑:苏晨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巴菲特宣布将于年底退休,“接班人”什么来头?

    沃伦巴菲特当地时间5月3日,央视记者获悉,美国投资人沃伦巴菲特当日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他计划在年底退休,震惊了在场的股东。巴菲特表示,他将向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推荐非保险业务副董事长格雷格阿贝尔在年底接任首席执行官的职位,称他认为格雷格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