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这本书,我又多翻了一页”,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的吕瑞华在落地英国之后这样写道。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西街小学的丁建霞也感叹,“从上海到伦敦,地图上的一条线段,即将成为我脚下的路”。
和她们一同飞往英国的一共70多位,并且大多有着相同的标签——体育教育工作者、入选过“活力校园优秀案例”、获得2023年或2024年“国际交流培训案例”荣誉……作为此次国际交流的主角,这些老师、校长、教研员、推广大使将在专家的陪伴下,由“活力校园”项目组织前往英国,在异国土地上展示体育教育创新课堂、观摩英国体育课程、与当地教育专家研讨等。
跨国开展体育教育交流学习,对于一位中小学体育教师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从来都没想过”。这样“从没想到过”的事还有——见到偶像基普乔格,身临英超赛场,走红毯,让砂土操场焕然一新……
“更骄傲的事情是,能和这么多全国优秀的体育老师成为好朋友”,一位老师在参加“活力校园”活动的聚会上这样说道。
从2013年落地开始,“活力校园”作为一个公益项目,究竟为孩子们带来了什么?为全国体育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什么?为整个体育教育事业带来了什么?
“开阔、链接、赋能”,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龙华中心小学的徐世尧用三个词总结他的感受。丁建霞将收获总结为“包容、活力、力量”,姜晓磊则在这些词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平等”。
将这些词做一个概括,我们能清晰看见“活力校园”项目的公益行动逻辑:和体育教育工作者成为真朋友,锚定体育教育里的真问题,推动校园体育事业的真改变,形成一个自驱动、多线程、全天候的体育教育活力生态。
这个生态,正通过耐克的公益实践,在中国大地上扎根。
成为真朋友:构建平等互信的共生关系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知道界限在哪里。”这是姜晓磊在结束英国行后最想跟他的学生们说的一句话,“我要让我跟我学生的关系更平等,不能高高在上。”
来自广东东莞石排镇石岗小学的孔泽钦也有这样的感受。在他看来,英国体育老师会蹲下与孩子保持平等距离、展现亲切,这种方式能拉近与孩子的关系,让孩子更易接受,“这边很多体育老师在小朋友面前不一定是老师的状态,他更像是小朋友们的大朋友。”
徐世尧认为,受访学校采取快乐体育理念的背后,是成长性思维的强化,“把成长性思维融入课堂,也重新链接并强化了我们作为体育老师的一个多元角色,我们不仅仅是课堂上运动技能的传授者,也更多的是学生品格、文化以及他们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引导者。”
“老蒋”和他的女子足球队队员们正践行这一理念。蒋荣超,车民小学的一位体育老师。“老蒋”,是学生们日常对蒋荣超的亲切称呼。谁有什么“八卦”或“黑料”,他都了如指掌。孩子们问他:“老蒋,你怎么什么都知道呀?”他总是笑着回答:“因为我是你们的教练,也是你们的朋友啊。”
“角色定位”,是“活力校园”项目始终贯彻在行动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也是相关研讨长期以来的固定议题之一——老师们大都会在不同场合不约而同地提出这个话题,“作为老师,我们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什么样的体育老师?体育老师的身份究竟代表着什么?”
十余年间,答案逐渐清晰——老师要成为学生们的真朋友。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汪晓赞将这种关系的内核提炼为“爱”,“作为教育者,爱是最核心的。”丁建霞在她的个人直播间也不断分享这一议题内容,谈起“课堂指令与师生成为朋友之间是否冲突”这一话题时,她面对镜头目光真挚,“首先要爱这些‘朋友’”,成为朋友是开展教学的基础,这并不冲突。
其实从这些分享中不难看出,老师与学生成为“真朋友”,这个关系是建设“活力校园”的一个基础。同样值得讨论的,还有“活力校园”项目与受益老师们之间的关系、老师们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我觉得变化很大”,耐克大中华区公益部负责人许琳多年来深度运营“活力校园”项目,对于受益老师们的变化,她有着真切的感受,“你能看到更多的老师跳出(传统的)框框,明确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与理想,并把这样的价值与理想融入到工作中。”
同样的思维与价值,也在“活力校园”项目中内化,打破了传统公益中“施予-接受”的二元对立。“活力校园”更像是体育老师们的搭档与伙伴,将“活力校园”的舞台交还给体育老师,推动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地从参与者转变为推动未来中国体育教育的变革者。正如一位项目受益老师所说,“活力校园做的,就是搭建一座桥梁,把最优质的体育资源带到孩子和老师身边。”
平等的多元关系中,情感联结深度渗透项目与老师、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将核心价值上升为链接枢纽,基于这一逻辑演化的“伙伴式陪伴”超越传统帮扶的居高临下,形成“共同成长”的信任基础。
锚定真问题:破解教育生态的深层矛盾
当公益项目选择成为舞台的幕后,并让深耕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走到台前,围绕中国体育教育发展开展的一系列探索将更具实践视角,也更能代表中国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关切。
这一视角所聚焦的,正是那些“真问题”,也是参与“活力校园”项目的老师们希望收获参考的“靶点”。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新安小学的张晶在参与“活力校园”项目时常将视角聚焦在“女孩子运动”。在“2025年(第八届)活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中,其中“关注重点”之一便是“关注不同学生群体的运动需求,鼓励女孩广泛参与运动”。
“从自己本身的课堂来讲,会多关注一些女孩的运动”,姜晓磊也表示,“耐克之前曾专门派一些优质的足球教练,专门带女孩子去玩足球,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他也坦言,面对女生运动的一系列问题,是社会多年来积攒下来的,不是很容易解决,“但我们很愿意去做一些努力。”
顽固的问题远不止于此,在“活力校园”项目的各类活动中,识别问题都是行动的第一步。
在“活力校园”体育老师社群里,定期征集问题、讨论核心痛点、分享探索方案是常有的“热闹”,在丁建霞和多位活跃“推广大使”的直播间里,“活力校园”项目组积极关注互动内容,在数万条信息中提炼全国各地老师们的关切,并在各类活动中深度讨论、落地实践。
区别于传统的体育公益项目,“活力校园”基于“问题导向的干预设计”与“循证为本的精准施策”两大逻辑,通过大规模试点与广泛连接,结构化中国体育教育结构化的问题突破,识别出真正的“资源鸿沟”“能力断层”“评价单一”等系统性矛盾,并将问题置于教育现代化、体教融合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审视,这种问题锚定能力,体现了公益项目从“经验驱动”向“证据驱动”的范式转型,为教育干预提供了科学锚点。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项目思维,一大部分问题可以在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内部交流中得到参考答案。但基于当前实际环境,想要实现既是目标又是路径的“活力校园”,还有很多需要“平衡艺术”的变革难题等待被攻克。
姜晓磊提到,在我国,体育老师要面对的学生基数比较大,除此之外还会涉及到很多事务性工作,这些都会影响体育老师实际在体育课堂上的状态和心情,尤其影响细节把控,“例如有时候就很难照顾到孩子的一些情绪,这个目前是我观察到的一些差异。”
丁建霞也注意到这样的差异,“不过我们的老师也很好,一直以来也有很多改变。”在她看来,将目光放眼更长远的时间轴线上,围绕体育教育发展的问题一直在改变,政策、评价、技术……每一个时代特征都随着时代锚点的迁移而改变。“变,是最大的不变。”
问题变了,方法就得变,探索也要再深入。
推动真改变
“活力校园”作为公益项目诞生于2013年,距今已有十余年。
项目自启动以来,通过送教入校、教师培训、教材开发、优秀案例遴选、国际交流、运动员互动等多种方式,持续赋能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十余年的发展中,“活力校园”公益项目获得了领域内专家学者的专业引领和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一步步成长为覆盖全国、影响深远的体育赋能平台。
据统计,“活力校园优秀案例”已经成功举办八届,在体育教学领域带来持续积极的社会影响。当下的成果或许能用一两句话、几个数字概括,但过程却并不简单。
“活力校园项目启动至今十多年了,刚刚开始跟教育部合作的时候,整个教育体系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许琳回忆起“活力校园”项目的发展历程,“一开始是把国际资源和社会资源带到校园内,比如,送教上门、教师培训和基于国际领先理念和实践的教材开发。除了教学资源,那些‘老外’教练也很‘社牛’,对本校老师点燃热情有很大的激励。”
在送教上门等一系列行动的过程中,“活力校园”项目组惊喜地发现很多老师自发形成的经验与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高手在民间”,许琳感叹。
基于这种发现,以及对中国教育环境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青少年运动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的背景洞察,从2017年开始,耐克同中国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一起推出“活力校园创新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活力校园的定位很明确,中国有强大的教育体系,我们希望当好“助攻手”
如何在学校开展课后活动?如何把体育课上得更有趣、更有科学性?在“活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体育老师开始关注活力校园生态建设并不断推陈出新、躬身实践。
很多地方的老师们也会自发成为“活力校园”项目以及理念的“自来水”。当体育教育工作者不再是孤军奋战,“改变”便有了持续生长的土壤。
在坚持“活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的同时,“活力校园”项目也进一步注意到那些在区域体育教育环境中发挥枢纽角色的体育老师们。
2024年,“活力校园”从过去“活力校园创新优秀案例”评选获奖的老师中产生第一批“活力校园推广大使”。“我们希望能够做出中国体育教育的‘人才地图’。”许琳在启动“活力校园推广大使”时表示,“我们将通过‘大使计划’培养更多的倡导者,帮助触达并赋能更多的体育老师们。”
随着“活力校园大使计划”的推出,“活力校园”正式以“赋能——助力——激励”的完全体步入2.0时代。
“活力校园”的十余年轨迹勾勒出公益项目的进阶逻辑:从外部赋能到内生驱动。换句话说,“活力校园”项目组搭建的不仅是资源通道,更是让教师看见自身价值的镜像。这种“授人以渔”的智慧,让“活力”从形容词变成了动词。
从0走到1,从1走到100,从100驶向可持续,“活力校园”项目有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答案:建立一个又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再具体一点,这一行动的标的,就是营造一个生态,一个充满体育魅力、深度影响青少年发展的生态。
形成好生态
实际上,每一个公益项目的原点大多聚焦某个社会问题,但很多社会问题又具有深度、广度交叉的复杂性,一个公益项目要想真正解决或缓解一个涉及多元主体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往往需要努力去改变问题所涉及的核心群体的生态。
但对于企业、社会组织乃至政府而言,改变一个萦绕在社会痛点周边的生态都是“愚公移山”般的事情。
令人欣喜的是,面对体育教育发展这一宏大的社会命题以及其间的社会痛点,从上海、北京、成都几个有限城市的学校开始,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与“活力校园”项目达成了同行共识,汇聚在“活力校园”的生态之中,并以裂变的形式影响更多关注体育教育的人。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钟秉枢认为,“活力校园”不仅让天南地北的老师们聚集到一起,相互交流相互较量,构建了他们的交互网,无形中培养了老师们的领导力。更重要的是,“活力校园”抓住了“活力”这一点,既契合了我们国家要求激发活力的需求,又帮助基层体育老师进行了活力创造。
这一点,在“活力校园推广大使”丁建霞的直播间便可见一斑。国庆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她又聊到晚上11点,一百多位关心体育教育的同仁们不断地提出问题,等待她的分享。丁建霞常常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直播,一方面分享她参与“活力校园”项目的所见所感,一方面也会帮助年轻体育教师或准备成为体育教师的学生,分享她的实践经验,传递“活力校园”建设理念。
“目前围绕体育教育工作者这个群体赋能的公益项目中,‘活力校园’是冲在很靠前位置的”,一位多次受邀参与过“活力校园”活动的公益项目评估专家谈到。在他看来,这一项目所形成的生态对于体育老师的影响是直接且客观的,“我跟很多老师深入地交流过,从硬件到理念,从教学方法到业务交流,受益的老师们往往潜移默化被项目所影响,并直接作用于他的教学工作,对学生乃至整个校园的体育教育微生态带来循环引擎。”
在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副理事长吴键看来,这个生态,具有创新、开放、包容特质,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体育老师参与其中。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把很多好的经验融合在一起,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职业能力。同时,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校长、教研员关注“活力校园”这个项目。他们的参与,让整个生态更加立体、完整。从发展、共赢的角度看,这对提高国家的体育教育质量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对解决当前体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诸多受访老师也认为,这一由公益行动推动形成的生态,对于更多随着时代发展而涌现的深层次问题,有着前瞻性的价值。
以“多方协作的网络化治理”和“自组织的持续进化”两个理论视角为基础,“形成好生态”的深层意涵在于构建“政府定规-学校实施-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四维联动机制,这种生态构建不是静态的“资源拼盘”,而是通过制度设计激发内生动力,形成“飞轮效应”——参与越深,收获越大,生态越强,影响越远。
“我要把good idea直接带回去,融入进我的课堂里,甚至带到整个体育科组,让整个学校的体育教育生态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不仅仅停留在课堂。”徐世尧向大家表示。
“我心目中的体育老师形象就是,不仅会教体育也会教好做人的、能量无穷大的老师”,丁建霞也表示,“这个能量不仅要带给我的学生,也可以带给我的家人、朋友,让更多人爱上运动。”
当以项目为生态枢纽的多元主体形成共振,单个案例便会产生涟漪效应。活力校园的真正担当,在于它让教育者们相信:体育教育革新始于每一次蹲下交流的平等,源于直面问题的勇气,成于师生彼此成就的生态。最后,这种担当通过无数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躬身实践,写进每个孩子的记忆与发展里,持续影响她们的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