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物|杨晓阳:一位艺术家的四十年丝路行

article/2025/7/17 19:54:23

一位艺术家,40年前开始骑着自行车绘写丝绸之路,而今,年近七旬,仍在以丝绸之路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

上海海派艺术馆近日展出的“丝绸之路——杨晓阳丝路四十年美术创作暨文献展”,集中呈现了原国家画院院长、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艺术家杨晓阳四十年来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艺术探索,以作品展现这条千年商路的文化魅力,这也是杨晓阳首次在上海举办大型个展,就40年丝路艺术创作专访了杨晓阳。

1985年,20多岁的杨晓阳在丝路

上海海派艺术馆一楼展厅内,一幅30米巨作《丝绸之路·苦水社火》前人头攒动。作品以奔放的写意笔法凝练甘肃苦水镇“二月二龙抬头”盛景,高高跷、舞大龙等非遗元素在墨色交融间焕发新生。这幅气势恢宏的作品,正是 “丝绸之路——杨晓阳丝路四十年美术创作暨文献展” 的巨作,记录着杨晓阳用画笔丈量丝路的壮阔征程。

而在展厅尾声,1985年的新疆速写静静陈列在展墙上,稚拙而充满生命力的线条,记录着艺术家初遇丝路的视觉感受。旁边悬挂的2014年作品《丝绸之路·陕北纪行》,则展现出从写实到写意的风格转变。

展出现场

杨晓阳早年速写作品

“40年前的7月,那时我20多岁,青春年少,一个偶然的动议,和六位同学一起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历时四个月,经过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每一天都在惊奇发现的兴奋中度过,不断看与画,直到疲劳得抬不起眼皮,手脚不听使唤。”杨晓阳对说,“从1985年到2025年,整整四十年过去了。四十年来时不时回忆起当时的所见所闻,很多经过的事情沉淀了以后,不可磨灭的印象反而越来越清晰。当时只知表象的奇特炫目,现在对深层的精神才逐渐地领悟。”

40年前的相遇,黄土高原的沟壑、河西走廊的风沙、西域古道的驼铃,从此深深烙印在杨晓阳的内心深处。

艺术家杨晓阳在丝路

杨晓阳,195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曾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2009年至2018年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现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 从最初背着速写本记录丝路风情的青年学子,四十年来,杨晓阳踏遍传统丝路三十余国,亲历 “一带一路”六十多国的文化现场,丝路始终是他创作的不竭源泉。

此次展览采用 “创作+文献”的双线叙事,呈现了四大板块:生活写生、主题探索、丹青意蕴、水墨精神,系统呈现杨晓阳四十载艺术探索的完整轨迹。他的作品既精准捕捉丝路沿线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与历史印记,又融入对文明交融的深刻思考,形成了“重精神、重气质、重整体”的艺术风格。

现场呈现了多件巨幅作品,既有青绿山水的《阿房宫赋》,工笔重彩的《丝路长安》,以及水墨呈现的《苦水社火》,均表露出其扎根文化而诉诸新语的艺术探索。

《丝路长安》局部

1990年代,波斯系列画作局部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说:“杨晓阳始终保持着‘黄土画派’的质朴粗粝本色,其画面追求一种苍劲老辣的高古气象。他用线描表现虚实、阴阳的相生相克与对立统一。”

展览的“主题探索”部分,2025年的新作《人来人往》系列成为全场焦点。十二幅200×240厘米的巨幅组画环绕展厅,驼队商旅幻化成流动的墨韵,具象的丝路风情与抽象的生命律动在此交融。杨晓阳以 “题材模糊化、主题多义化” 的艺术手法,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局限,重构了丝路人文图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许江评价:“《人来人往》系列,其创作之心路与笔墨之新语,挟以磅礴气象直白地感受到了创作者似‘土’年华——泥一般的朴拙人物,土一般的浑茫天地。”

展出现场的巨幅《丝绸之路》

上海海派艺术馆执行馆长张建华代表艺术馆接收杨晓阳(中)捐赠作品

展览开幕式上,杨晓阳将作品《松风图》《母子情深》捐赠给上海海派艺术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说:“‘丝绸之路’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象征。此次展览的主题正是对这一伟大的历史文化概念与精神的生动诠释,同时也是新时代下海派文化内涵的一次丰富与拓展。”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磊认为,杨晓阳是“黄土画派”的继承者与开拓者。他不仅继承了“黄土画派”的醇厚笔墨,更将其与中国传统的图像视觉及西方当代的多元构成相融合,形成独特的视觉样式。

对话|杨晓阳:我的创作没有离开过“丝绸之路”

:这次展览副标题是《丝路四十年美术创作暨文献展》,您对丝路怎么理解,初遇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杨晓阳:丝绸之路从有记载的来看,有两千多年,40年来我的创作没有离开过“丝绸之路”这个主题。偶然也有对其他题材的一些涉及,如长城、黄河、长江以及一些其他国家的涉及,但最后我还是聚焦到“丝绸之路”。第一次行走丝路是骑自行车,那是我20多岁时,从1985年7月10日出发,11月10日从乌鲁木齐返回,回来没有骑车,车子都摔坏了。最后剩我一个人,最后一个月在新疆就是我一个人,在库车、哈密、鄯善、拜城,住在部队,一是安全,一是免费,给部队也上点课,跟部队的官兵们交流交流。

:那也是你第一次到新疆,给你的文化冲击和艺术的感染力怎么样?

杨晓阳:对,第一次去,影响是终身的。我以前连兰州都没去过。

由于有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考古、传说等长达四十年的关注研究,从实践过程到创作成果,再到理论,再到下一步设想,我想应该有40年的回顾这样的一个节点。

从学术上来讲,对于丝绸之路,我读历史,沿途考证文物,体验人和事,对文物遗存进行研究。在体验过程中把历史、哲学与现实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体验就较深入,更丰富,收获也更大。40年写生,早年多是基本训练式,搜集体验素材、记录所经历的生活。随着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了解,透过现实追溯其背后的渊源,探究美学哲学深层,逐渐地画风就由写生慢慢地走向写意。

1985年丝路速写作品

在展厅里看你1985年的速写,虽然是20多岁时的作品,但线条轻松,留白也好。

杨晓阳:其实之前已经打过扎实的美术功底训练。我现在回忆,1985年上本科之前,对身体结构、透视、解剖、构图,包括色彩,已经掌握很多了。我后来对于纯粹的那种固定课堂写生就比较回避,尽可能画鲜活生活。从西安出发,“丝绸之路”沿途画了大量的速写,有一些是三笔两笔,有一些也有很多个小时的描绘。后来随着眼界开阔、手段熟练,逐渐从眼目所及,画到心中所想,从眼中之象、心中之象、画中之象,到画外之象四步。

:说说您从小求艺的经历?

杨晓阳:我父亲是学油画的,当时我最早是和谌北新老师学习油画,后来又向杨健健、武德祖、张雪茵等老师学习,后正式学习中国画,拜陈光健、刘文西为老师。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后,暑假期间跟随刘文西老师去陕北写生,在延安冯庄画速写300余幅,得到刘文西老师很多鼓励。刘老师有一个习惯,所有的行囊,所有的画具都自己背着,不让别人动,为啥?他的橡皮在哪里,刀子在哪里,他连看都不看,伸手就能找到,如果别人背着,他都嫌浪费时间(担心找不到),我后来也有这个体会,但我跟着刘老师,他想要做什么,我都知道。我本科毕业创作是在他亲自指导下,《黄河稍公》那两张画就是刘老师亲自带我们下乡,最后的完成是他看着,说哪个地方再重一点,哪个地方再轻一点,哪个地方可能要改一下,一切都是在刘老师指导下完成。

1980年代的《黄河稍公》

你曾与刘文西先生一起访问过很多名家,与上海的朱屺瞻先生、唐云先生都有交往,谈谈你那时与上海的渊源。

杨晓阳:刘文西老师亲自带着我到上海中国画院、浙江美院,还有广东,见一些名家,包括朱屺瞻、方增先、黄胄等先生,这些我都有幸接触过。记得那时我们去朱屺瞻先生家的时候,敲门、按门铃,没有反应,突然一抬头楼上有人出现了,是朱先生的夫人,她一看说:“刘文西啊,等着!”就把钥匙扔下来,我捡起钥匙打开门,他们在二楼。我才发现朱先生的国画和油画是不分的,他的案头上画着中国画,画架上画着油彩,他的油画也像国画,国画也像油画,而且他的笔都是混着用的。有一种笔,就像刷马桶的刷子,是竹子做的,他用这笔画的花篮、藤,毛笔能比吗,那种苍厚的笔法跟工具有关。在画彩色的时候,当然也要跟这个框架相协调,笔头就很粗很老辣,而且他调颜色不调匀,基本上调到三成,就直接在画面上画,画的过程中再融合,就像李可染先生说,“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他画的时间长,而且耐看,就像黄宾虹先生说的“墨团团、黑团团”。

1985年,杨晓阳(左一)在丝路

其实你受到浙派、海派以及长安画派都有影响,与很多写意大家的交往,对您后来提出写意的理论架构,有没有关系?

杨晓阳:客观来讲,从刘文西老师学习后,让我对浙江美院的传统,从海派到广东,实际上还有长安画派,还有京津画派,都熟悉了,后来我做了西安美院院长以后,也把全国各家各派的名家都请到西安美院做客座教授,而且当时西安在中国做改革开放的时候是内陆,对外交流还是封闭一些,于是我有意与世界各地交流。这样在我的画法里,中西不分,古今不分,南北不分,这三个不分使我在画的时候不考虑哪一个正宗,不考虑我的风格到底怎么样,这个画应该怎样画。

2004年刘文西(左)与杨晓阳

这次展览采用“创作+文献”的双线叙事方式,围绕生活写生、主题探索、丹青意蕴、水墨精神四大版块展开,你是如何规划的?

杨晓阳:我还是得说明一下,可能有人认为这个展览是比较有规划的,其实全部是即兴的,这四个部分是自然形成的,不是有意的——并没有说我要集中画水墨,也并没有说哪个时期要专门画一些重彩,都是偶然的。展览跨度有40年,每一个阶段都力图有展示,但都只是我整体创作的冰山一角。在画展背后,每个时期,每个类型可能都有很多失败,呈现在这儿的也不代表成功,就是探索过程而已。

第一部分是我从学校毕业后早年的作品。第二部分的“主题创作”。在我的主题性创作中间,就是由写实、写意到抽象、象征,到综合材料的使用,到莫名其妙偶然效果的捕捉。这五个部分我都是独立进行,不是一个部分进行完了,永远不再去了。

《丝绸之路》局部  1990年代

像这次在上海首展的12幅的系列作品《人来人往》,开始的稿子里人物眉眼都有的,我后来用了三天的时间盖掉,有一些全部盖掉,有一些打破成残缺。《人来人往》是临运到上海的前一天才完成,最后都在破坏,我想这就跟巴尔扎克的《罗丹》的手一样,局部有了自己的生命就影响整体,所以局部尽量要舍掉。

《人来人往》展出现场

第三部分是叫“丹青意韵”,实际上就是重彩画。重彩画在我主题性绘画部分已有所涉及,有些作品就是用重彩画。但是有一个阶段,或者在每一个阶段的某一部分,纯粹做色彩的练习,就用重彩来表现我们当时的所思所想。第四部分的水墨更是丰富多彩了。我们的水墨就是从小写小楷字、画白描开始的,从楷书到行草。从工笔到小写意到大写意。从勾勒法到勾皴法、泼墨法、积墨法,到综合材料的反复的叠加和替换使用,还有各种材料颜料和笔法互相的破坏,使得它产生偶然效果。

杨晓阳新疆题材作品局部

刚才您谈到水墨写意与变形,您对民间艺术,包括丝路文物的一些影响,包括拴马桩、汉俑、唐俑,您是如何借鉴的?

杨晓阳:以形写神,中西是没有区别的,形聚而神生嘛,只要画得准确,实际上理解不理解是靠感觉,认真客观表现了对象,即使初学者,也能传达对方的一种精神。古人“存形莫善于画”与以形写神是一个意思,就用图画的方式留存了我们的记忆。前苏联素描体系就说素描的初步就是尽量接近照片,但后面有一句话,“适当的时候停下来”——说明并不是无休止地追求真实对象的光影。

在中国来说,齐白石就说“不见笔法,不若画品”,白石先生早年是个画像高手。“以形写神”可以调过来,“以神写形”,“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把这个人最有特点的加以强化,其他的放松、减弱、忽视、省略掉,取舍之间嘛,有舍才能显得取非常珍贵,“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现在看,西方的现代主义与它有共通的地方,还有民间艺术,最神的,最有感染力的,最强化的,最突出的,最先进入你印象的那个东西,总是某一个特点,而不是面面俱到。

民间艺术这一块对您的影响大吗?

杨晓阳:美术史是不分古今中外的,实际能观察到体验到接触到的民间艺术也遍地都是,之前中国的美院都照前苏联的办法,学生对民间艺术不了解,但我们学美术史,那就全面了,美术史也有民间艺术,也有工艺美术,有历朝历代的经典。

我们在深入生活过程中看到的东西,就绝对不是课堂作业能限制的,因此我深入到生活中时,这个感受就特别深,加上1985年那趟西域之行,见什么都有兴趣,艺术在历史里不是一个概念,在生活中间它就是一个具体的感受。所以这个民间艺术,我照着写实,把民间艺术品一画,我就知道了,这个比例、色彩是这样的。

水墨这方面有什么体会?

杨晓阳:在水墨技法上,我是不分东西的。对我们来说,我们面对未来,不能守着老师,守着这个地域,既然已经国际化了,我们是中西不分的,古今不分的,南北也不分,在用线用点和用水方面也要结合,专门有几年就专门实验水墨,我也支持实验水墨,当代水墨。

:看你画作的题跋,书法风格也有一个变化,谈谈您这方面的体会?

杨晓阳:我是根据画面来选择字体,但我们在学书法的过程中,也是包括书法、碑学、帖学、美术字,我们都会学习。像早期的《黄河之歌》,用的是魏碑,也是那时我在写魏碑。《愚公移山》就彻底是魏碑体,入笔的时候不回峰。这次二楼展厅全部是水墨作品,我昨天自己看,写的时候不没感觉,写得最工整的小楷书,是“陇南旧忆”系列的作品,一半黑,一半灰,那组画里没有亮,但那个字是作为里面一个点和线的构成,可以说是画面需要。

“陇南旧忆”系列的作品

:你曾经担任国家画院院长,但对一些边缘的艺术名家也特别关注,为什么?

杨晓阳:像李世南、石虎,还有河北的韩羽,我2009年到国家画院后,就把这些有特色的老先生聘请过来,坚持请他们参加我们的展览,我就希望多样化,不要最后主流千篇一律,好不容易有几个有特色的画家,千万不能被遗忘了。

:这个展览您希望对上海观众说些什么?包括你自己有什么期望?

杨晓阳:上海到底是多元文化的国际大都市,因为我是没有离开古都的,在西安生长生活工作,在北京工作,虽然比欧美国家要离得近,但对上海、广东,到底文化的基因不一样,我希望在这个地方倾听海派,倾听上海各界的声音,这样的反应也可能有一些是一种对立,有一些是我的欠缺,我希望在上海多吸收营养,做到海纳百川,接受各种批评建议、疑问、挑战,希望继续丰富自己。

《吴哥》系列作品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刘威

    http://news.xdnf.cn/LXJSRdtCNI

    相关文章

    陈逸飞雕塑《东方少女》等捐赠浦东美术馆

    陈逸飞夫人宋美英谈以自己为模特的捐赠作品《东方少女》。(02:02)7月17日,“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作品捐赠仪式在浦东美术馆举行。陈逸飞雕塑《东方少女》与水乡系列油画《拱门与桥》分别由陈逸飞家族及陈逸飞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正式捐赠上海浦东美术馆,成为美术馆的永久馆…

    银行指数连跌三日、股东“逢高减持”频现,银行股行情见顶了吗

    银行股一路长虹的行情“见顶”了吗?Wind数据显示,银行指数已连续三日下跌。7月15日、16日、17日,银行指数分别下跌0.96%、0.48%、0.28%。而在此前的7月13日,银行指数最高报7927.8,创下历史新高。银行指数近期走势 数据来源:Wind此前,银行指数上涨已久。Wind数据显示,去…

    爱康回应“体检十年未查出患癌风险”:以第三方权威机构以及专家建议为准

    一位律师的投诉让国内头部体检机构爱康国宾卷入“漏检误检”风波。近日,一篇题为《女律师十年体检未有“患癌风险”预警,确诊已是肾癌晚期》的文章引发关注。报道称,北京执业律师张晓玲连续10年在爱康国宾进行体检,从未检查出患癌风险,却在2024年被确诊为“透明细胞型肾细…

    逛展BW2025,哪些品牌跑赢了?

    *本文为 澎湃号湃客财经 X 胖鲸 联合出品,湃客财经栏目独家首发,未经允许禁止转发如果说神仙过东海,需要各显神通,那么BW(Bilibili World)的现场绝对能算升级“PLUS”版——二次元这片“海”,品牌想要闯过去,还真一点不能小看。第一关就要先面对独一份的文化“次元壁”…

    吴坚勇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

    据“上海大学”微信公众号消息,7月16日下午,上海大学领导班子调整宣布会在宝山校区行政楼报告厅召开。会议宣布上海市委决定,吴坚勇同志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同志不再担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职务。吴坚勇公开资料显示,吴坚勇,男,汉族,197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

    央视援引外媒:美芯片行业集体“掉头”,AMD将重启对华出口AI芯片

    据美国消费者与商业频道、彭博社等多家媒体报道,美芯片公司超微半导体(AMD)称,将很快恢复向中国市场交付其人工智能晶片MI308。此前,美国对英伟达一款芯片作出了类似决定。据报道,超微半导体发言人7月15日表示,美国商务部告知该公司,MI308产品的许可申请将进入审查程序…

    新增91座,周六起上海地铁“闸机常开门”试点车站将达123座

    7月17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申通地铁获悉,为进一步提高车站闸机的客流通行能力,从7月19日运营开始起,上海地铁在现有32座车站试点的基础上,新增91座车站试点“闸机常开门”模式。至此,上海地铁全网有19条线路累计123座车站试点采用“闸机常开门”模式。已经试点闸机常开门…

    陈梦、孙颖莎等229人当选全国青联常委会委员

    近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官网显示,乒乓球运动员陈梦、孙颖莎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责任编辑:柴敏懿图片编辑:朱伟辉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江苏一塑件企业发生火灾,消防部门正在处置中

    今日,江苏丹阳市亿利达塑件有限公司发生火灾。目前,消防部门还在处置当中。责任编辑:柴敏懿图片编辑:朱伟辉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河南济源街头现“蹦迪巴士”,网友质疑是否有安全隐患,主办方称已报备

    7月16日,有网友发布视频,河南济源市夜间有公交车被改造成“蹦迪巴士”,巴士沿固定路线行驶,运营时间为每晚7时到9时。“蹦迪巴士”主办方济源宝龙广场工作人员称,这是为宣传商场活动,将持续3天。图据视频截图 据视频显示,“蹦迪巴士”装饰了DJ台以及各种各样的五彩霓虹灯…

    爱泼斯坦案如何撕裂MAGA和美国?|907编辑部

    大家好,欢迎来到澎湃国际新闻播客“907编辑部”。今天是2025年7月17日,星期四。在过去几年里,杰弗里爱泼斯坦的名字,如同一个不散的幽灵,持续在美国的政治和社会上空盘旋。一桩本应在2019年随着主犯离奇死亡而尘埃落定的性犯罪案件,如今重新引爆了美国的舆论场,甚至让一…

    “和而不同”,2025年“鼓岭缘”中美青少年合唱周闭幕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在《茉莉花》优美的旋律中,2025年“鼓岭缘”中美青少年合唱周闭幕演出,7月16日晚在北京中央歌剧院拉开帷幕。来自中国与美国的16支合唱团,为中外嘉宾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现场不断响起…

    杭州再挂牌两宗住宅用地,起始总价约6.1亿元

    7月17日,杭州市区发布2025年第二十二批住宅用地挂牌公告,拟采用挂牌方式出让两宗住宅用地,起始价为6.1亿元,地块将于8月19日交易。此次出让的地块分别位于钱塘区以及临安区,地块实行自由竞价,按照价高者得的原则确定竞得人。杭政储出[2025]99号地块为钱塘区下沙单元QT010…

    俄乌再次移交阵亡军人遗体

    当地时间17日,俄罗斯总统助理、俄乌谈判俄方代表团团长梅金斯基表示,作为俄乌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达成协议的延续,俄方于当天向乌克兰移交了1000多具乌克兰军人遗体。同时,俄方从乌方接收了19具俄罗斯军人遗体。俄乌两国代表团6月2日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第二轮直接谈判,双方同…

    哪吒汽车母公司预招募重整意向投资人,管理人称具备继续生产经营的条件

    为尽快推进合众新能源的破产重整进程,管理人拟招募意向投资人。7月17日,据阿里资产官网,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合众新能源”)在阿里资产平台开启重整意向投资人预招募,自7月10日起接受战略投资者提交预报名材料。公告显示,重整管理人机构为浙…

    澎湃回声|国家邮政局出手治理“向上取整”:各快递企业优化计重收费规则并公示

    当快递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服务,有一个细节却始终游走在大多数人的视线之外 ——那就是涉及运费多少的计费重量“零头”。2025年6月30日,澎湃新闻“马上测”报道《马上测丨寄件“向上取整”成常态,记者实测八家快递续重收费》中点出,不少快递公司将2.1kg的快递“向…

    乌克兰最高拉达任命尤利娅·斯维里登科担任总理

    总台记者获悉,当地时间7月17日,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以262票赞成的投票结果,同意尤利娅斯维里登科担任乌克兰总理。14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已提议由主管经济事务的第一副总理尤利娅斯维里登科领导乌克兰政府,并对政府工作进行重大革新。据乌媒体报道,泽连斯基计划…

    首席展望|管涛:下半年人民币大概率稳中趋升,金价仍有上涨空间

    2025上半场,地缘冲突与关税扰动等新变量交织,全球经济剧烈波动。2025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将如何运行?海外因素给中国经济整体走势带来哪些影响?大类资产又该如何配置呢?7月17日,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做客澎湃新闻“进击新周期——《首席连线》2025年中经济展望”专…

    《SIX》上海首演收官,“紫色经济圈”拉动今夏文商旅消费

    2025年7月,原版音乐剧《SIX》上海为期两个月的演出在美琪大戏院正式落下帷幕。54天内64场演出、69000余人观演,上座率突破90%,票房达3600万元,带动周边衍生品销售130万元,为上海今夏的文化市场注入活力。一部引发跨城观演和扩圈效应的爆款音乐剧音乐剧《SIX》以其颠覆性的…

    【社论】“严控假期作业总量”也要家长配合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就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坚决遏制节假日上课补课、提前开学、延迟放假等问题,严控暑期作业总量。严控假期作业总量,其实并非新规。自“双减”政策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以来,2021年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