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下午,浪尖计划“万亿之城2030”系列调研启动仪式在上海报业大厦举行。该项调研由澎湃研究所与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联合发起,旨在全景扫描长三角九座万亿GDP城市(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常州)产业发展现状,探索未来增长极,为打造2030年长三角创新发展新图景提供智力支撑。
总裁、总编辑刘永钢,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院长罗新宇,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张冬梅等嘉宾共同启动调研项目。
共同拉满“发展之弓”
副总裁、澎湃研究所所长张俊介绍说,2025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长三角各城市需共同拉满“发展之弓”,既要巩固各自的产业特色优势,更要推动区域资源从空间集聚的“物理叠加”升级为创新协同的“化学融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院长罗新宇表示,现代城市竞争的底层逻辑是产业、企业的竞争,而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在于科技创新能力。期待通过此次深度调研,梳理长三角万亿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将有为政府、国有资本、产业园区、科创力量等要素有机串联,为全国城市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长三角经验”。
澎湃研究所研究一部总监吴英燕对调研项目进行了介绍。她表示,开展此次调研的初心为“发现动能、促进协同”,聚焦万亿城市既是响应国家战略的主动担当,更是把握区域发展规律的研究自觉。本次调研将采用“盘家底+向未来”的双轮驱动模式,通过数据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万亿城市的成长密码,形成“一城一策”深度报告与九城综合研究总报告。调研成果预计在2026年初正式发布。
五位顾问把脉万亿产业
总裁、总编辑刘永钢和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院长罗新宇为调研项目顾问颁发聘书。担任本次调研课题的顾问有:上海市政协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改委原副主任阮青,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原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安徽省能源集团原董事长陈翔,上海盛石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道洪。
总裁、总编辑刘永钢(左二)、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院长罗新宇(右一)为项目顾问及顾问代表颁发聘书。
顾问代表、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全景解析了长三角GDP万亿城市的产业发展情况。他在演讲中指出,长三角以占全国16%的GDP总量、超40%的新兴产业规模,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强增长极”。区域内万亿城市既具备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协同机制日趋完善等共性特征,又形成了错位发展的独特路径——上海的金融科技双轮驱动、苏州的制造强基战略、合肥的科创裂变模式等各具特色。他特别强调,未来长三角需重点突破科技创新协同、产业链深度分工、绿色低碳标准这三大领域,尤其是要发挥上海作为“双循环”枢纽的引领作用,带动长三角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发表主旨演讲。
合肥、南通、苏州展望万亿产业
在万亿城市产业推介环节,合肥市投资促进局副县级干部王蓓、南通市商务局三级调研员姜伟、苏州市投促中心投促一处负责人唐逸恬先后分享城市产业发展亮点。
王蓓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概括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蔚来、比亚迪等六大整车企业及500余家配套企业,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全国占比显著。创新“以投带引”招商模式,通过“创投城市计划”整合资本与场景资源,前瞻布局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形成“6+5+X”产业体系,并深耕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多个未来先导区。
合肥市投资促进局副县级干部王蓓
姜伟强调南通的“战略叠加”优势:三大国家战略交汇,50%以上企业与上海深度合作。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5万亿元,船舶海工与高端纺织产业占全国市场份额分别达10%和50%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六大千亿产业集群加速成形。南通以“总部在上海、生产在南通”“研发在上海、孵化在南通”的双向联动模式,不断擦亮“万事好通”营商品牌,吸引全球资本、技术和人才汇聚。
南通市商务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姜伟
唐逸恬以“创新驱动+智造当家+开放赋能”勾勒苏州竞争力。作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7万亿元,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产业体系完备、链条完整,涵盖35个工业大类、175个中类、515个小类,半径100公里内可实现全产业配套,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三大万亿级产业领跑。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突出,90%以上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研发人员、专利都在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全国第一,科创板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国领先。苏州正大力实施苏州智造“十大行动”,加快构建“1030”产业体系,启动“全球产业创新合作伙伴计划”,加速打造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一批新增长点。
苏州市投促中心投促一处唐逸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