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9年:宋朝人为什么这么爱杜甫?

article/2025/5/21 20:31:54

楔子

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欢迎你穿越到公元 1059 年,大宋嘉祐四年,大辽清宁五年。

这一年,宋朝最大的政治问题,仍然是宋仁宗的接班人问题。皇帝50岁了,身体又明显不好,既没有个亲生儿子,也迟迟不愿过继个儿子。那你想:皇帝一旦出事,整个国家的未来就会陷入巨大的不确定性。在皇权时代,这叫“国本不稳”,所以上上下下都很着急。

皇帝也不是不努力。这一年后宫里还真就有好几个妃子怀孕。等等呗?大家就都等着开盲盒。毕竟有一半机会是男孩啊,那不就皆大欢喜了吗?结果,到了6月8日,孩子生下来了,是个公主。没关系,还有一个妃子也怀孕了。大家继续等着开盲盒。7月7日,孩子又出生了,又是一个公主。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一年宋仁宗的心情,像过山车一样,不断提起巨大的希望,又不断承受巨大的失落。

从这一年开始,到1061年结束,短短三年间,后宫一共诞生了五个孩子,全是公主,没有一个男孩。除了“造化弄人”这四个字,我也想不到更好的词儿来形容宋仁宗的这个处境了。

现在这个阶段的年号叫“嘉祐”,一共是八年,这是宋仁宗用的最后一个年号了。嘉祐年间用的宰相班子,都是像文彦博、富弼、韩琦、曾公亮、欧阳修这样的人,其实就是庆历年间要搞新政的那批人,所谓“庆历士大夫”。但是,现在距离庆历新政已经15年了,这代人的年岁也大了,大展拳脚搞改革的闯劲儿是没了,不过,人品还是比较服众的。所以,嘉祐年间,虽然谈不上是什么黄金时代,政治清明、政局平静还是能做到的。

这个阶段,下一代政治家也在为登上历史舞台做准备。

就拿这一年来说,王安石38岁,在京城开封担任财政方面的一个官员。这期间,他认识了一个同部门的同事,年纪差不多,40岁,那就是司马光。这两个人,天天在一起诗酒唱和,关系好得不得了。再加上吕公著、韩维,被称之为“嘉祐四友”。谁能想到,再过十年,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拉开帷幕,王安石和司马光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对政敌。

还有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前年,1057年,苏轼苏辙兄弟两同时中了进士,但是紧接着他们就接到了母亲程夫人去世的噩耗,于是父子三人赶紧返回四川眉山老家奔丧。到了这一年,苏轼、苏辙给母亲守制期满,三个人再次走出四川回到开封。

上一次,三个人出川是去开封赶考,所以行程比较急,走的是陆路,从成都过剑门关,翻越秦岭到宝鸡,从长安去的开封,路上只走了两三个月。而这一次,两位嘎嘎新的、前途无量的新科进士,就没有那么着急赶路了,所以走了水路:乘船沿岷江入长江,经过乐山、泸州、重庆,出三峡到江陵,然后再转陆路北上到的开封。一路上探访名胜、吟诗作赋,走了五个多月。路上,苏轼写下了两句诗:“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故乡越来越远。未来的路啊,浩然无边。这位24岁的年轻人,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想象。浑然不知道,前面等着他的是什么。

好吧,让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们去悠游岁月,等待他们各自的命运吧。那在这1059年,我们聊点什么呢?

我们要聊一件小事:就在这一年,一本叫《杜工部集》的书出版了。就是杜甫的诗文集。杜甫曾经任唐朝的工部员外郎,所以也叫“杜工部”。这部书搜集了杜甫的各类作品1400多首,后世所有杜甫诗集的注释版本,都是以这部《杜工部集》为底本的。不过,那一套书,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我手头这一套,是南宋时候的复刻本。原件现在藏在上海图书馆。你看看宋版书的字体、版面,多漂亮。

自从这本书出版之后,宋代出现了一个文化现象,叫“千家注杜”:成百上千的人突然蜂拥而来研究杜甫,注释杜诗的各种各样的版本喷涌而出。但是,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李白的地位在宋朝却严重下滑。

奇怪,一个在活着的时候并不太出名的唐朝诗人杜甫,为什么会突然在宋代光芒万丈?李白和杜甫,这两个人的命运,在不同的时代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从中,我们又能看出中华文明的什么特性呢?

千家注杜

杜甫在活着的时候不太有名,死后才越来越光芒万丈。是的,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杜甫是一个最奇特的低开高走的逆袭案例。

低开,低到什么程度?他死的时候,几乎是默默无闻的。和杜甫同时代,有两本很流行的唐诗选集《河岳英灵集》和《中兴间气集》,都没有选杜甫的诗。这代表了当时人对他的看法。

然后,就开始高走了。到了他的下一代人,韩愈,元稹就觉得杜甫好的不得了,这时候才喊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开始李白、杜甫并尊。

但是这才哪儿到哪儿?到了宋朝,李白地位继续往下出溜,杜甫继续直线上升。

举个例子,王安石就说了,李白的诗豪放飘逸,一般人写不出来。但是,他的格调也仅限于此了,看不到变化。对啊,我们一般人心目中的李白形象,都是端个酒杯,醉醺醺地在那儿边晃边写。好像李白所有的诗都是一个风格。

那杜甫就不一样了,无论是悲欢离合、贫贱富贵,都抑扬顿挫,变化无穷,没有他写不了的。所以杜甫才是那个超越前人,也无法被后人超越的人。

王安石甚至有一次吐槽李白说,李白的诗,这个见识真是不高啊,十句话里面有九句,不是说女人就是说酒。你看看,谁让他在宋朝呢?宋朝士大夫对人品道德的要求高。李白也是吃了生活在唐朝的亏。

这还不是王安石一个人的意见。这是整个宋朝文人的共识。就说一点:宋朝有一句话,叫“千家注杜,一家注李”,就是说,宋朝出现的李白诗集的注释版本只有一个,而杜甫呢?有上千家。你可能说,这个数字是不是夸张呢?有资料说,只有151家。确实,但那是南宋的黄希、黄鹤父子编的一套书里引用过的著作,有人点算过,只有151家。但是你想,在一本书里就引用了151家,整个宋朝肯定更多。如果把后来的元明清加上,各种注释杜诗的版本,妥妥地超过一千家。你看,虽说李杜并称,但是在文化市场上的热度一比,相差太悬殊了。

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面当然有偶然性的因素。比如,杜甫之所以低开,是因为吃了岁数的亏。在盛唐那一代诗人当中,杜甫的年纪最小。你算算看,高适比他大8岁,李白、王维比他大11岁,王昌龄比他大14岁,孟浩然、王之涣都要比他大20多岁。所以,在盛唐时代的诗人群体里,杜甫就是个小老弟。像李白、高适,都带他玩,也照顾他,但是从来没有夸他诗写得好。他最精彩的作品,像《秋兴八首》,还有“三吏三别”,也就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确实也都还没写出来呢。所以,他错过了盛唐诗人互相表扬的时代。

而他的下一代诗人呢?因为安史之乱,在盛唐和中唐诗人之间,出现了一个大断裂带。你看,中唐诗人中比较有名的几个,几乎都是杜甫死后才出生的。杜甫死于公元770年,他死的时候,只有韩愈出生了,这时候才2岁。其他像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都要再等几年才出生。而孟郊、贾岛、李贺,就更晚了。

所以,杜甫在大唐诗坛上,只当过小弟,没当过大哥,缺乏一个关系网络对他的托举。这是他活着的时候名声不响的一个原因。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不是这个,而是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这个事不太好聊。咱们今天不说那些形容词,什么“体状风雅”“理致清新”“沉郁顿挫”之类的。其实,杜甫和其他盛唐诗人的核心区别就在一点:他不仅是用生命在写诗,他还是用诗在写自己的生命。他是笔尖向内,把自己的生命、经历全部放进了诗里。

你想,在杜甫之前,人写诗,一笔落下,就不能只写眼前景、眼前事,文学表达总是要超越当下时空的。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王维写春天山里面的静。但问题是,北方春天哪有桂花呢?桂花是秋天才有嘛。那你说王维写错了吗?不是。写诗嘛,写的不是具体哪个时空里的静,写的是一种抽象的静。因为桂花是所有花中花型比较小的,这么小的花落在地上都能听到声儿,你说有多静?所以借桂花一用而已。

同样道理,李白写《将近酒》,本来就是一个酒局嘛,写着写着就超越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就超越到人生观层面了。为什么给李白诗集搞注释的人少?这就是原因之一。因为读李白的诗,人家是诗仙,高来高走,搞不清楚他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首诗,也不影响对诗的理解。超越的诗,就像明月在天,谁都看得见看得懂,那还注什么注?

而杜甫的诗呢?他往往就写自己、写经历、写眼前事、心中想。他看见官军欺负老百姓,就写“三吏三别”;看见强行征发老百姓当兵,就写《兵车行》。结论也是就事论事,你们不该这样做,没有顺便拔高。他拔得比较高的,也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最后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大家都有好房子住多好啊!拔高也就拔到这儿了。要不怎么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呢?

再举个例子。比如李白写爱情,张嘴就是“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这是抽象的相思。而杜甫呢?他也有情诗,就是《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说的不是别人,说的就是自己的夫人杨氏。

所以钱穆先生在讲怎么读诗的时候,是这么区分杜甫和其他诗人的:对于王维、李白,钱穆建议,直接读他的诗,不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因为他们的诗是超脱这个世间的,他们不把自己的生命放进诗里去。

但是杜甫就不一样,杜甫是把自己全部的一生都放进诗里了。杜甫是盛唐诗人中死得最晚的一位,不仅赶上了安史之乱,而且活到了唐代宗的大历年间,安史之乱之后他还活了15年。这就亲眼见证了一个盛世崩塌的全过程,那真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那种家国兴亡的感慨太深了。

而且,杜甫自安史之乱之后,一直在流离失所。你要是捋着时间线看他的诗,会发现,他在安史之乱前后的诗,显然不同;他在梓州到甘肃一路逃难的诗,又和他在成都草堂的诗,显然有不同。而最后,他出三峡到湖南去一路上的诗又显然不同。是一个境界一个境界地往上翻。比如,号称“古今七律之首”的《登高》就是他生命最后一个阶段的作品,就是:“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那首,境界之高、气象之大,格律之严,已经独步千古了。

所以,看杜甫的诗,你是能看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的。相反,看白居易的诗,如果按照编年的方式去看,哎呀,他最后那个阶段在洛阳的诗简直没法看。用钱穆先生的话说,一天到晚就是:“舒服啊!开心啊!我不想再做官啊。”你看,不是白居易写诗的本领退步了,而是他的生活不再变化了。

这种力量,在杜甫活着的时候其实还不太看得出来。但是,隔了几代人再看,第一个被杜甫折服的后人,是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

杜甫死了之后九年,元稹才出生,而元稹第一次看到杜甫的诗,则是在杜甫死后的43年了,当时就惊为天人。

盛唐什么样?安史之乱有多惨?对于元稹这一代人来说,就是个传说中的概念,所谓“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是没有什么切身感受的。这回,突然看到杜甫的诗,一篇篇历历在目。当代作家六神磊磊有一篇文章,就写过元稹的这种惊讶,说这哪是诗呀,这是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的纪录片啊。这里面有小民的苦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恐怖的战场:“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有胜利的喜悦:“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有麻木的叹息:“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有老友重逢的感动:“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有惊心的花,有欢喜的雨;有青春的泰山,有苍凉的洞庭。

你看看,把笔触指向自己,写自己的生命,这个时候才显出了力量。

这就好比,抗日战争1945年结束了,隔了43年,就是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突然发现了一套当年作家的日记遗稿,规模极其庞大,记载了那场战争的桩桩件件,文笔还非常优美,你就想这会在文坛上引起多大的轰动?

中晚唐的人,元稹、白居易、韩愈,这些人隔了几十年,突然看到了一种全新的诗的写法,立即拜服得一塌糊涂。原来,诗还可以这么写!诗人还可以这么当!诗歌不仅是想象和抒情,诗歌也可以是对现实的描摹。诗不仅是文学作品,诗还可以是圣贤人格。原来,这个创作路子一样有力量。

在杜甫的读者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年轻人很难喜欢杜甫,往往是岁数大了,阅历多了之后会爱上杜甫。这就像小孩子只喜欢甜的饮料,而年长之后,才会喜欢茶、红酒之类的复杂的味道。《杜甫传》的作者冯至,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同济大学辗转内迁,从上海到浙江、从江西到昆明,途中经历颠沛流离。冯至就写了一首诗:“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未解诗中尽血泪,十年佯作太平人”。我也是有了这样的流离失所,才能理解杜甫诗中的字字血泪啊。

台湾作家吴念真有一篇微型小说,名字叫《计程车》。

一个离了婚的男人,在事业失败后只好去开出租车谋生。结果在机场拉生意,偶遇了前妻。但是好在,前妻似乎没认出他来,只是一边坐车一边打电话。第一个电话,给外国的家里,叫她女儿不要因为妈妈不在家就不上芭蕾舞课,叫她儿子记得吃维他命丸,游泳课要上。再打一个电话给澳大利亚的公司,说已经到台北了,交代要做什么事。然后打给她在伦敦的先生,说要买什么东西。最后打一个电话给他们共同认识的一个同事,说我回来了,妈妈生病要开刀。我特地回来陪她,不久就要回去,想看看你们,你们一定要带着小孩子来。然后就到了,下车。他想,还好,一路都没有认出他来。结果那个女的突然转回来,敲敲车窗,要他摇下来。她盯着男人说,我都已经跟你讲过了我自己十几年来的人生变化,而你连 Hello 都不想跟我讲一声吗?讲完就走了。

我第一次读这篇小说的时候,被这种看似琐碎的人生经历的力量震撼得愣在当场,就像看见一口深不见底的命运的隧道。

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一刻,我想到了杜甫。

杜甫之用

我们继续来解释,为什么杜甫在宋代突然声名鹊起?刚才说了文风上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科举。

从唐代开始,到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前,科举都是要考诗赋的。不是一般的诗,是那种格律谨严的律诗,就是平仄、押韵、对仗都有严格规范的诗。我上大学的时候,跟着中文系的老师还学过一段,那真是难到变态。

为啥要考这么难的东西?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果是比谁的诗写得好,那标准就很难统一,考试结果也很难服众。但是如果比谁的错误出得少,那就好办了,你诗写得不错,但是这个地方的平仄,那个地方的用韵,有明显的失误,不好意思,下回再努力吧。这是一翻两瞪眼的事儿,谁也不能说考官不公平。所以,只要是看重公平的考试,考试形式就会不断地向客观题方向演化。律诗规矩多,所以就成了诗歌考试中的客观题。

那向谁学律诗呢?只能是杜甫。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全唐诗》里,从唐代建国到天宝末年,这一百多年,保存下来的七言律诗不足三百篇。而且,其中大量的都是应制诗,就是皇帝的命题作文。这些作品,如果用后来科举考试的标准来衡量,大部分都不合格,什么“平仄不协”“对仗不工”“用字重复”的问题,所在多有。

举个例子,崔颢的《黄鹤楼》号称是七律中的神品,但是也都有这些问题。比如,颔联那句著名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明显在对仗上出问题了。“不复返”怎么能对“空悠悠”呢?

这是杜甫之前的情况。等到杜甫出来之后,他简直就是为七言律诗这种考场难题而生的,随手一写就是格律谨严的七律,而且还写的多。比如《秋兴八首》,同一个主题,一写就是八首。还有什么《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等等。杜甫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七言律诗,完全不把这种地狱级别的难题当回事。所以有人说,写近体格律诗,别人有点像中彩票,杜甫是打开彩票公司保险柜,直接拿钱。就这么手到擒来,不费劲。

对于宋朝要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来说,杜甫哪还是什么诗人?他是考神啊。这《杜工部集》哪还是什么文学作品?这是复习资料啊。

既然说到科举,其实还有一个因素也在起作用,那就是宋朝发达的雕版印刷术。

所谓千家注杜,其中很多都是奔着出版市场来的。既然有考生要买复习资料,那就赶紧创新产品啊。

不过,这里面就有浑水摸鱼的做法了。比如,在“千家注杜”的浪潮中,就有一款产品,是苏东坡注杜诗。苏东坡还注解过杜甫啊?没有。这就是当时的出版商,找了一帮人攒出来的一本书。当时这么做的很多,假托一个名人,出一本书,赚点钱。但是,这个假托苏东坡注杜诗,有点儿太没底线了,它给杜诗写了3000多条注解,南京大学的莫砺锋专门点算过,这里面只有14条有点谱儿,苏东坡确实是这么说过,剩下的全部是胡编乱造。

当时不是有一个观念吗?说杜甫的诗,没有一个字没有出处,每一句话背后都有典故。这当然是一个很极端的说法,但是书商一看,这不正好是卖点吗?杜诗中所有的典故,我们都列出来嘛;列不出来,就编出来嘛。

这个伪苏注杜诗,其中有的编造的说法,我们至今还在用。比如,有一个成语,叫“囊中羞涩”。这其实就是杜甫的一句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这就是杜甫式的幽默了:自嘲自己的口袋里空空的太羞人了,所以留了一文钱给人看。

但是伪苏注这本书的写手说,那哪儿行?这不能是杜甫的原创,必须得有个典故,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个“阮囊羞涩”的故事,还写得有模有样的。说东晋有个叫阮孚的人,放浪形骸,隐逸在山野中,爱喝酒,每天都背着一个黑色的袋子,在街上中游荡。有人就问阮孚,你这袋子里装的是啥?阮孚说,啥也没有,就是怕空袋子难为情,所以象征性地放了一枚钱,看着它。你看,编得多好,严丝合缝。

历史上确实有阮孚这个人,晋代名人,竹林七贤阮籍的孙子,《晋书》中也有他的传记。但是这个阮孚和杜甫不一样,他太有钱了,不可能出现背着空袋子的情况。

但是,“阮囊羞涩”这个成语还是生生保留了下来了。就连今天的1990年版的《汉语大词典》和1980年出版的《杜甫诗选》,也还是这样解释的。这个“假”典故,可能就这样永远流传下去了,你想把它从中华文化中抠出去,怕是很难。就像我们在《文明之旅》1018 年那一期讲过的《劝学诗》,那不是宋真宗写的;还有那篇《寒窑赋》,就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篇,也肯定不是吕蒙正写的。但是没办法,这种假话,一旦流传开来,辟谣是没有用的。

我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有点泄气:杜甫的历史地位问题,这是一个多么严肃的话题啊,它应该是一个文明演化过程中的纯粹的精神现象。你现在这么一说,好像是科举考试制造了需求,出版业又利用了这个需求,才把杜甫的地位给抬高了。

其实,这是观察历史现象的一个视角:不仅要看它本身有多牛,更要看它对这个时代有什么用。你会发现,所有高大上的现象,哪怕是纯粹的精神现象,只要它流行,它就不过是现实世界的某个挑战的解决方案而已。

就拿这套《杜工部集》来说,它的编纂者叫王洙,北宋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他编成这本书是在1039年,宝元二年,而我们现在讲的这一年,1059年嘉祐四年,这套书才刊刻出版,而王洙则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刊刻出版这套书的人叫王琪,是个苏州的地方官。他上任的时候,从国库里借了一大笔钱,来扩建苏州官衙的办公场所。办公大厅是修好了,但是这笔钱就成了亏空,王琪得自己补上。刚好这些年宋朝文人圈正流行杜甫热,但是市面上没有好的、完整的版本流传。王琪他们家有点家底,收藏了王洙编的这套杜甫诗集,这个版本校对得非常好,内容又完整,是当时编纂的杜甫诗集中最全的版本。于是王琪就把这套藏书拿出来,打算翻刻一下卖钱。首次刊印就印了一万本,每本售价一千钱。书一上市,就受到读书人疯抢,有钱的人甚至一次购买十几套。靠着这笔钱,不仅还上了国库的贷款,还有盈余留给地方公用。

这么重要的杜诗版本,号称天下杜诗之祖,竟然是这么来的,没想到吧?

是的,很多看起来高大上的文化现象,如果非要刨根问底,它也不过就是当时人的具体困境的一个解决方案。

未完成的人

今天我们是从杜甫的逆袭讲起。杜甫死于公元770年,他临死的时候,对自己是很失望的,“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我这辈子写诗写得这么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的价值。杜甫是带着这样的心情离开人世的。

他是万没想到,自己到了300年后的宋朝,在诗坛的声望居然超过了他一辈子佩服的大哥李白。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儒家士大夫在诗坛上需要一个圣贤人格的代表;科举考场需要趁手的写诗的复习资料;新兴的印刷业需要一个能畅销的产品,等等。

你会发现,任何文明成果,只要它还有活力,都不只是因为它自身的力量,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它对这个时代的人有用。

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一点?因为我们的很多精神产品,经常会面对“有没有用”的质疑:读书有用吗?学历史有用吗?搞艺术有用吗?这种问题经常把行家也问得张口结舌,最后只好发明了一个“无用之用”的说法来搪塞,看起来没用,实质上有用;短期没用,长期有用,等等。

其实,这都是源于对人这个物种的误解。

我们往往觉得,人是自足的,我就是我,我要达成某个目的,比如要升官发财,我用这个目的来评估世上的万物有没有用。

其实,人从来不是自足的。自从人学会使用工具之后,人就和各种工具共生了。比如,我们因为可以使用石器切割食物,牙齿就开始退化,没有工具,我们实际上是没有办法顺利吃到肉类的;再比如,我们因为可以制作衣服,所以就可以走出非洲,在寒冷的亚欧大陆北部生存,没有衣服,绝大多数人类都熬不过一个冬天。

人是和各种各样的工具共生的一个物种。这些工具,说白了,就是“人的延伸”。车轮是腿的延伸,弓箭是手臂的延伸,电视广播是耳朵和眼睛的延伸,等等。一个单摆浮搁的、赤条条的人,其实就还不是一个人。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 “我们都是未完成的人”。

不光是人的躯体,其实人的心智也一样。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有一个洞察,他说,艺术就是人的心智工具。你和心上人共度的一个午后,你看见天上飘过的一朵美好的白云,你当然就想保存下来,但是你的心智做不到,怎么办?画下来啊。这就是艺术的作用。再比如,人的思维经常失之琐碎,必须借助雄伟的建筑物让自己感受到庄严。所以,艺术和其他工具一样,都是用来弥补我们本身的不足的,好让我们成为更健全的人。

《读库》的出版人张立宪说过一段话,说我们为什么要看一部伟大的战争电影?我们这一代人在和平中长大,也没有机会进入战争。那除了爽,我们为什么还要看?原因就是,“它会告诉我们在生死之际,一个体面人会怎么做。我们在别人的故事中倾洒自己的笑与泪,就是要看看在某种极端情况下,体面人是是怎么做的,以及警醒自己不体面的行为是什么。当面临类似情况时,内心可以调用一种行为模式或情感反应,或者说,人格养成就在其中。”

我们的心智结构,内在地需要看到在各种极端情况下,怎么做一个体面人。这就是战争电影的作用。

所以你看,读书有没有用?艺术有没有用?讨论这些问题的前提,是我们得承认自己的心智是有缺憾的,是需要被补足的。

清代诗人龚自珍写过一首诗,叫《三别好诗》,就是三个他特别喜欢的诗人。这首诗前面有一段序言,龚自珍是这么说的:我喜欢三个人的诗,分别是吴梅村、方舟和宋大樽。我也知道这些诗未必有多好。但是,我小时候,我妈妈在我的蚊帐外面,在油灯下,为我念这几个人的诗,所以,我后来长大了,每次一吟诵这些诗,就觉得自己还在母亲的膝下承欢。我的妈妈还在。龚自珍的母亲非同一般,她叫段驯,是当时著名学者段玉裁的女儿。

下面我就为你读一遍这首《三别好诗》:

莫从文体问高卑,生就灯前儿女诗。一种春声忘不得,长安放学夜归时。

你别问这些诗好不好,这是我母亲在灯前为她的儿子吟诵的诗。我这辈子啊,有一种声音是永远忘不掉喽,那就是放学回来,我妈妈迎接我的声音。

只要还渴望母爱,龚自珍这辈子也断不了对那三个诗人的喜爱。这就叫有用。

同样道理,只要中国人还需要在深沉的文字中获得度过劫难的力量,杜甫就会永生。

好,这就是《文明》节目在公元1059年为你讲述的故事。我们明年,公元1060年再见。

致敬

本期节目的最后,我想致敬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一个跟杜甫一样,用文学记录现实的伟大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呈现现实世界,能细致入微到什么程度,我给你念一段吧——

一个做酒桶板材生意的商人,不停地转动着大拇指,坐在门口与隔壁店主聊天。表面看去,他只有做酒瓶架的劣质木板,两三捆板条,但码头上他的木材场堆着满满的木料,足可供应安茹地区所有箍桶商。他知道,如果葡萄丰收,他能卖掉多少桶板,估计的误差不会超过两块。一天艳阳可叫他发财,一场苦雨可令他破产;板材的市价,一个上午可以从十一法郎跌到六法郎。这一带像都兰地区一样,市面行情取决于天气的变化。葡萄园主、庄园主、木材商、箍桶匠、客栈老板、船行老大,大家都眼巴巴盼望晴天,晚上睡觉,唯恐明早起来听说夜里上了冻。他们怕雨,怕风,怕天旱,只盼天遂人愿,适时降雨、送晴暖、播云彩。

对,这一段,就出自著名的《欧也妮·葛朗台》,咱们中学就学过片段,但是摊开来看,他哪里只是塑造了那么一个老吝啬鬼的典型形象,他也是在用小说记录历史。巴尔扎克几乎是和十九世纪同时诞生,他一生的91部小说,就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的《人间喜剧》。

致敬杜甫,致敬巴尔扎克,致敬所有的让我们可以更深地沉浸于现实世界的文字作品。

参考文献

(唐)杜甫 《宋本杜工部集,《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

(后唐)冯贽编,张力伟注解:《云仙散录》,中华书局,1998年。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

(宋)惠洪、费衮:《冷斋夜话·梁溪漫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避暑录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范成大撰:《吴郡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钱穆:《谈诗》,见《中国文学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冯至:《杜甫传》,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

叶渠梁:《杜甫诗集典故探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

莫砺峰:《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的观点或立场,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http://news.xdnf.cn/MAnLbswjvG

    相关文章

    开启征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征集展示活动启幕

    5月20日,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上海市公益广告协调中心)主办、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协办的“‘益’起践行 有你有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征集展示活动正式开启征集。本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

    上海黄浦均价18.5万元/平米新房日光,成今年全国首个单盘破百亿的豪宅项目

    2025年全国首个单盘破百亿的豪宅项目诞生。5月21日,位于上海黄浦区的豪宅项目上海壹号院三批次迎来线下开盘,当日实现销售额40.25亿元,64套房源全部售罄。公开信息显示,上海壹号院于去年8月首次开盘,33套房源当日售罄。今年1月,其第二批次开盘,当日去化率超96%。此次三批…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履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更新信息显示,罗文利现已担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公开资料显示,罗文利,男,汉族,1968年6月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中共党员。他曾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助理、副馆长,陕西省文物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财务处处长…

    乌前总统亚努科维奇前顾问在西班牙遭枪击死亡

    安德烈波特诺夫当地时间21日,总台记者从西班牙警方处获悉,乌克兰律师安德烈波特诺夫在西班牙遭枪击身亡。警方消息来源称,安德烈波特诺夫是乌克兰前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的前顾问,正因腐败问题接受调查。警方指出,有两三名袭击者。据警方此前消息,当天9时15分左右,一名男…

    国家新闻出版署:5月份共130款国产网络游戏获批,14款进口网络游戏获批

    5月2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2025年5月份国产网络游戏审批信息,共130款游戏获批。同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2025年进口网络游戏审批信息,5月份共14款进口网络游戏获批。(原标题:《2025年5月份国产网络游戏审批信息》《2025年进口网络游戏审批信息》)责任编辑:郭莎莎图片编…

    金融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引导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倾斜核销空间和资源,释放更多信贷资源

    蒋立冬 派生万物AI 图5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的通知。《若干措施》着重发挥监管、货币、财税、产业等各项政策合力,从增加融资供给、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上海科技企业与Google联合打造的AR眼镜亮相美国

    北京时间2025年5月21日,由Google与中国科技企业XREAL联合打造的AR眼镜——Project Aura亮相2025 Google I/O全球开发者大会。品牌方供图北京时间2025年5月21日,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2025 Google I/O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一款由Google与中国科技企业XREAL联合打造的AR(增强…

    八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规范成长后到北交所上市

    5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小微企业开展股权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

    上海黄浦推动建设金融科技集聚区,对创新主体最高扶持1亿元

    5月21日下午,2025年上海市黄浦区重点企业恳谈会暨投资黄浦推介会召开。本文图均为 主办方供图5月21日下午,2025年上海市黄浦区重点企业恳谈会暨投资黄浦推介会召开。会上,黄浦区向企业推介《黄浦区建设金融科技集聚区行动方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黄浦区获…

    南非总统承压赴美会晤特朗普,为开放星链或作种族政策妥协

    南非总统拉马福萨。 视觉中国 资料图《环球时报》报道称,南非总统拉马福萨5月19日抵达华盛顿展开为期4天的对美访问,并将于5月21日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此次访问被视为“重置两国战略关系”的关键契机。就在拉马福萨开启对美访问之际,美国国务卿鲁比奥5月20日声称,由于南…

    世界第一爆冷出局,双打均剩独苗,新周期国乒考验从双打开始

    世界第一爆冷出局。多哈世乒赛混双首轮,孙颖莎一句话把记者们逗乐了:“我俩现在世界排名也不知道第几了?”这句话的背后,是巴黎奥运会混双冠军淡出世界排名的战略性选择,代替他们走上前台的,是林诗栋/蒯曼这对国乒重点培养对象。但在多哈世乒赛的赛场,“动漫组合”没能承…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获评“上海健康科普特别贡献人物”

    5月21日,第三届上海市健康科普引领展示活动暨新时代健康科普大赛发布典礼”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上观新闻 图正值上海科技节举办之际,5月21日,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爱卫办联合主办,市健康促进中心承办,健康云协办的“科普点亮健康上海——第三届上海市健康科普引领展…

    东方妍美递表港交所:去年亏损近七千万,“童颜针”核心产品尚未获批

    手握一款处于审评阶段的“童颜针”核心产品,一家来自成都的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近期,东方妍美(成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方妍美”)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在香港主板挂牌,独家保荐人为建银国际。东方妍美成立于2016年,主要业务包括再生医学医疗器械…

    给个人信息穿上“防弹衣”,国家网络身份认证申领攻略来了

    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上,公安部展出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引发广泛关注。据了解,这个由公安部打造的"数字保镖",每天能减少2000多万次身份信息泄露风险。“网号+网证”,给你的身份信息“加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网号+网…

    国创会举办国际茶日活动,十余国驻华大使夫人参加

    5月21日,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以下简称“国创会”)国际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学院在京共同主办了“521国际茶日”主题活动。现场品茶。主办单位供图澎湃新闻在主题活动上了解到,自2022年起,国创会已连续举办三届“国际茶日”主题活动。本届“国…

    再现“黄肠题凑”与汉代生活,北京大堡台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

    “黄肠题凑”是汉代一种高规格的葬制形式,主要用于帝王、诸侯王的墓葬。北京大葆台遗址于1974年6月被发现,是距今2000多年前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及其王后的墓葬,也是中国早期发现的重要“黄肠题凑”形制之一。近日,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同时推出两大重磅展览——常设展“…

    上海古镇“长效”发展需要提高社会资本参与

    2025年2月,上海朱家角古镇启动创建5A景区,提升古镇开发保护“品质”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指出,要“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财政保障机制”;同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资金短缺的问题被全国…

    上海觉群书画院成立十年,苏州河畔新展百幅精品

    澎湃新闻获悉,“海上潮音——上海觉群书画院新馆落成名家书画作品展”5月20日在上海苏州河畔的上海觉群书画院新馆对外展出。此次展览汇聚37位上海知名艺术家的近百幅精品力作,涵盖山水、花鸟、人物、佛像及书法篆刻等多种题材。“这十年中,书画院以慈善为本,引导市民的美学…

    美最高法允许政府撤销委内瑞拉移民临时保护身份,35万人或将被驱逐

    美国最高法院 视觉中国 资料图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5月19日,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下级法院裁决,允许特朗普政府继续撤销委内瑞拉移民“临时保护身份”(TPS)的政策。美国国会在1990年制定TPS政策,允许那些受祖国不安全影响而居住在美国的人合法居留和工作18个月。委内瑞拉…

    已婚女子谎称单身恋爱2年多,骗取男友38.8万元彩礼被刑拘

    分手后,男子至前女友家中欲讨回38.8万元彩礼,双方引发争执,直到警方调解时,男子才发现对方早已结了婚。2025年5月12日,杨先生至前女友家中欲讨回38.8万彩礼,双方引发争执。本文图均为 上海嘉定警方 提供5月2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嘉定分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