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报道,近年来,网络医闹事件时有发生,个别患者及家属发帖将医疗纠纷事件添油加醋成“医疗事故”,以“维权”之名煽动网民情绪形成舆情,胁迫医院满足其不合理诉求,甚至演化成针对医务人员的网络暴力,最终酿成恶果。
一个较为知名的案例即今年8月,河南周口一家医院的妇产科主任邵某某在发布一条视频后跳楼离世。在坠亡前7个多月时间里,多个账号在社交平台以“互捧流量”的方式,利用3起医疗纠纷攻击邵医生,并演变成具有声势的网络暴力,直接造成邵医生的悲剧。
从报道中可以看到,面对这种颇具杀伤力的网络暴力,很多时候是医生独自扛下了所有。医院虽可提供心理与法律支持,也可通过官方声明的形式发布通报,但囿于权限,对于阻止网络医闹几乎无能为力,只能是医生自己努力取证、反复投诉维权。
同时,一些医院出于对舆情的恐惧,倾向于对事件冷处理,让医生独自消化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创伤。报道中有医生就反映,当地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对医护人员在网上发帖要求严格,有时就算碰到委屈也不敢贸然发声,“这是一个‘禁声丢名声,发声丢工作’的两难问题”。
网络医闹的危害性不小,但相比于传统的线下医闹,还缺乏清晰的认定。比如此前就有专家表示,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将“医闹”入刑,线下“暴力伤医”行为可能触犯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等罪名,但对于网络医闹的界定与处罚仍待进一步细化。
也正因此,对网络医闹往往没有系统性的应对方案。这在前面提到的邵医生案件中很典型,比如她曾去派出所报案,但一度未获立案。这或许反映了规范空白的尴尬——如果是线下攻击可能很快就会引起重视,但因为是网络发帖,到底属于什么行为就开始模糊了。
然而,网络医闹不仅会让医务人员心生恐惧,也会削弱医疗体系的韧性与凝聚力,最终受损的是整体的公共利益。面对网络医闹,不能再束手无策了。
首先,应当加紧明确网络医闹的定义、惩处机制,对一些典型案例出台专门的司法意见,给问题治理提供可操作的依据。在实操层面,主管部门、医疗机构、执法单位和互联网平台也可以建立联动机制。
当网络医闹事件发生,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有渠道及时上报,主管部门能迅速介入进行责任认定,平台及时提供网络信息证据,执法单位则依据这些依法依规处理。这种联动机制,既能在早期阶段遏制舆情的恶性扩散,也能为医生提供及时、可靠的制度性保护。
也应当看到的是,现实中不少医疗问题正是因为网络曝光才得到关注和纠正。发帖究竟是维权投诉还是无理取闹,关键要看是否存在故意捏造事实、恶意诽谤、牟取利益等动机,以及是否有权威的事故认定、调查结果作为依据。
话说回来,任由网络医闹发展,也会消解社会信任,对正当维权者造成冲击。只有在全社会、线上线下形成治理合力,才能真正遏制网络医闹,守护良性的医患关系和医疗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