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作为贴近百姓生活、守护个体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法,其发达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法律发展的整体水平。而作为民法集大成者的民法典,更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

《法治的故事・智库说》系列短视频今天推出第三集《法亦有情:民法典里的人间温度与时代答卷》,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商法室主任孟祥沛研究员带你深入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制度创新与人文关怀。

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法治的故事・智库说》系列短视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的领导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联合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纪录片学院共同拍摄制作。

中国民事立法发展迅速,用短短四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数百年的道路。
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实施使我国民事立法走向系统化并初具规模和体系;2000年前后,民事立法稳步推进,《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相继出台,这为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编纂民法典”,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开始进入快车道。
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大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其最大的亮点在于人格权独立成编,强化了对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的保护,体现出中国民法学者的独创和贡献。
“法亦有情”曾是法律的美好愿景,如今《民法典》将其化作制度设计:免除紧急救助者民事责任,为见义勇为撑腰;创设居住权制度,让无房者“居有其所”;将“家庭美德”入法条,弘扬优良家风等等。这些条文充满着对人的关怀、对弱者的保护、对善行的鼓励,让法律有了“人间温度”。

当法律融入人情,人们对规则的敬畏才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源于认同的信任,是法治大厦最坚实的根基。
《民法典》的脉脉温情为中国法治注入了生命力,指引我们走向既公正又温暖的良法善治!


《法治的故事・智库说》每日更新一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6位法学专家结合亲身经历分别以中文、英文、日文、法文、德文和俄文六种语言,围绕现代化的法治基石、法治化营商环境、民法典的温度、法治助推美丽中国、数字法治的中国表达、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等主题展开解读。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展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践行国家高端智库使命担当,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彰显我国法治大国、文明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