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金融科技的版图徐徐展开,亚洲的脉动从未如此强劲。
9月11日至13日,以“重塑创新增长”为主题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举行。作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年度盛会之一,本届大会首次设立全球主题日,以汇聚国际顶尖智慧,深入探讨全球金融科技前沿趋势与合作机遇。
9月12日,外滩大会首次邀请香港金融科技周与新加坡金融科技节的两大主办方同台举办主题论坛。此次,被誉为“全球规格最高的三大金融科技节”首次在上海汇聚,共绘行业新图景,凸显出上海作为东道主的国际影响力与号召力。
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由亚洲核心城市构成、既竞合又共生的金融科技合作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由此,东方声音在全球金融科技版图中的话语权正前所未有地增强。
这扇由外滩大会推开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上海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雄心与成果,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世界金融科技的未来,正深刻地被“中国式创新”所影响和塑造。
全球金融科技的重心加速东移
曾几何时,世界金融科技的剧本由欧美书写。“FinTech”的概念诞生于西方,他们提出概念、定义标准、创新商业模式,中国企业则更多扮演着学习者与追随者的角色。
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彻底改写了这一格局。以支付宝、微信等企业为代表,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一举领先全球。自此,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无论在规模、商业模式还是技术创新上,都开始在全球舞台上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全球金融科技的重心正在东移。
当引领者角色日益确立,如何将自身优势转化为推动全球合作的动能?2025外滩大会,再度恰逢其时。
正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InvestHK)金融服务及科技、可持续发展环球总裁梁瀚璟所言:“外滩大会搭建了极具价值的交流平台,为推动与上海及多地的协同创新开拓了切实有效的合作路径。”
9月12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举办的《在变局中远航:香港‘超级联系人’角色与全球机遇》论坛上,梁瀚璟表示,香港与上海一直保持紧密联系,不论是人才交流还是资本流动,都展现出高度互融。
他指出,尽管过去几年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但香港的发展韧性有目共睹。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科创企业携手协作、彼此赋能,共同推动生态圈不断优化,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内地大量优秀金融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为提升本地金融科技实力注入新动能。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InvestHK)主办外滩大会见解论坛现场
“AI将为金融带来什么”、“2030年,支付生活是这样的”等极具前瞻性的话题,以及首个AI付产品等大会发布的众多创新成果,让远道而来的海外参会者深刻感受到了中国金融科技的创新活力。
如今许多市场已经实现了从 “0” 到 “1” 的突破 —— 民众现在已经能使用数字支付进行基本交易了。但数字支付的潜力远不止于此。
12日下午,在由“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主办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跨境金融创新与协同发展》论坛上。Global Finance & Technology Network(GFTN)集团首席执行官Sopnendu Mohanty与蚂蚁国际等机构共同探讨了跨境金融创新的前沿趋势与协同发展路径,并借此展示了基于亚洲实践、正深刻影响全球的“东方智慧”。
Sopnendu Mohanty表示,支付行业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企业机遇依然广阔。支付业务正向金融服务、数字营销等领域延伸,为客户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务,并在国际服务领域持续推出创新举措。
GFTN集团首席执行官Sopnendu Mohanty在外滩大会见解论坛开幕对话
今年,蚂蚁国际牵头在新加坡联合发布《通证化存款在交易银行业务中的应用》(Use of Tokenised Bank Liabilities for Transaction Banking)白皮书,推出跨境支付通证化框架标准。据测算,该框架有望将跨境交易成本降低12.5%,到2030年可为全球企业节省逾500亿美元。
从移动支付的普及与商业模式创新,到重构全球跨境支付的底层架构,中国的金融科技从追随到引领的时代拐点,已然到来。而上海无疑成为这一趋势最具代表性的坐标。
“双中心”联动的上海叙事
三大顶会的历史性聚首,为何选择上海?答案,写在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全球科创中心“双中心”联动的城市基因里,更写在其金融科技建设的坚实步履中。这份让世界瞩目的号召力,源自于上海清晰的顶层设计、强大的产业生态和澎湃的创新活力。
早在2020年1月,上海便发布《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用5年时间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2024年9月,又出台《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提出7方面31条政策举措,目标是“力争用3至5年把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引领性的金融科技中心”。
事实正在证明这一顶层设计的前瞻性。《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发展指数(2024)》显示,在全球22个主要城市中,上海总指数连续两年排名第三,仅次于纽约和伦敦。在研发投入、信息科技产业规模和创新成果等方面,上海显著领先伦敦。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上海紧随纽约之后,位列全球第二。
作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全城市之一,这里汇聚了外汇交易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等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为金融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提供了最丰富、最前沿的“试验场”。
政策的“真金白银”与精准滴灌,则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以本次外滩大会举办地黄浦区为例,率先发布的《黄浦区建设金融科技集聚区行动方案》,每年承诺投入不少于5亿元的产业资金,对于行业领先的创新主体,更给予最高1亿元的重磅支持。
创新的活力,更体现在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捕捉与规模化应用上。在算力、语料、场景等大模型发展的关键要素上,上海的金融机构已全面布局。目前,上海已有多款金融领域垂直大模型完成备案,覆盖量化、投研、投顾等核心场景。同时,依托国家区块链网络(上海枢纽),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一个高效、可信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网络正在成形。
当全球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上海成为了全球金融科技对话的重要策源地。以Inclusion·外滩大会、陆家嘴论坛为代表的一系列高能级品牌活动,吸引着全球顶尖的智慧与资本在此交汇、碰撞,持续催化着金融科技的加速循环。
《2024福布斯中国金融科技影响力企业50评选》中,上海企业独占四成,头部效应极为明显。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以及各大主流金融机构纷纷在沪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形成了一个创新活跃、生态完整的产业集群。
从顶层设计到产业集聚,从政策扶持到技术引领,上海构筑起了金融科技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领先优势格局,也令外滩之畔“群贤毕至”,共话未来。
技术出海的中国引擎
如果说外滩大会是展示金融科技创新成果的“秀场”,那么在会场之外,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正将技术能力带向全球,从“学习者”转变为“赋能者”。
过去十年,中国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抓住机遇,成为全球互联网科技创新的重要高地。伴随这一进程,中国科技企业纷纷开启“大航海”时代,积极寻求TO B服务出海的新增长。以阿里云、腾讯云为代表的云计算厂商,通过提供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不仅帮助中国企业走向国际,也为自己打开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蚂蚁集团旗下的数字科技业务板块——蚂蚁数科,自2017年起,便将其在中国市场中锤炼的最佳实践与技术能力,以产品化的方式带向全球,助力各国客户完成数智化升级。其移动开发平台mPaaS,源自于支撑数亿用户的支付宝APP的核心技术。数据显示,企业使用mPaaS后,研发效率普遍能提升80%。
这种出色的效率,正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价值。2024年,马来西亚最大的投资银行肯纳格集团,基于蚂蚁mPaaS技术方案,推出了该国首个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APP——KDi GO。这个集成了储蓄、交易、支付、理财等复杂功能的应用,从立项到上线仅耗时四个月,这在当地金融界堪称奇迹,也成为了马来西亚金融数字化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蚂蚁数科金融AI产品
通过AI智能体服务Agentar、安全科技服务ZOLOZ、Web3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核心产品,蚂蚁数科的服务网络已覆盖全球六大洲、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赋能着从金融、电信到政务、零售的数百家合作伙伴。
正如蚂蚁数科负责人所言:“数字技术正在成为全球化发展的新引擎。我们希望将中国的成熟经验带向世界。” 从上海出发,越来越多像蚂蚁数科一样的中国科技企业,正在成为全球数智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结语:
当上海在《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全球引领”,当越来越多的国际嘉宾在外滩大会舞台上发声,当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从“Copy to China”走向“Copy from China”,这座城市已经为未来画下注脚。
外滩大会的意义,已远超一场行业会议。它汇聚了亚洲金融科技力量的集体崛起,推动全球金融创新协同发展,也明确标示出上海在全球金融科技版图上的核心地位。未来已来,而上海,正立于东方正兴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