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是上海百年工业文明的发祥地,又是高等院校的聚集地,肩负着老城区存量低效空间更新以及落实上海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战略部署的双重使命。七普数据显示,杨浦区18—35岁青年占比达26%,位列全市第三,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32.4%,排名全市第二,具有“青年高学历、高活力”与“老龄高密度、高需求”并存的人口结构特征。基于此,我们探索以“青银共生”理念统筹存量更新,既可通过代际资源互补提升空间效能,又能为青年参与城市治理、开拓银发经济提供新应用场景,为上海市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提供一种路径和参考。
存量空间更新存在的三个问题
经过前期调研与走访,发现目前杨浦区在存量空间更新,尤其在社区存量空间更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存量空间改造倾向于一老一小,青年双创设施供给不足。目前,杨浦区社区存量空间的改造方向多为社区睦邻中心,功能多聚焦于为老服务、托育服务及亲子游乐,未能充分考虑到杨浦区大量学生及青年群体对于低成本双创空间、职住平衡社区、多元社交场景的强烈需求。现有青创载体多集中于长阳创谷等成熟园区且成本高企,社区级联合办公空间覆盖率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存在显著代际失衡。根据调研,超过80%的受访者希望在社区内配置包括共享会议室、共享实验室、路演展厅、技能培训中心等在内的创新创业设施。“低成本+全要素”的青创设施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杨浦区青年发展型城区的建设进程。
第二,智慧为老服务应用场景丰富,但缺乏青年技术能力支撑。杨浦区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智慧为老服务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现有社区养老、为老服务仍以传统家政为主,且面临较大服务人员缺口,适老化智能健康设备覆盖率不足20%,老龄人口大多存在智能设备使用障碍,暴露出数字技术应用中的代际鸿沟。事实上,杨浦区的青年群体普遍具备较高学历,在智慧养老、健康管理、产品适老化设计、市场运营等领域技术优势显著,并且有希望参与的较强意愿,但是由于缺乏可持续的激励机制设计,使得青年群体的技术能力与专业优势未能得到充分释放,无法有效支撑巨大的智慧为老服务市场需求。
第三、青银设施空间割裂与银发智力资源闲置并存,制约代际协同效能。目前,杨浦区社区更新多采用“青年公寓建设”或“适老化改造”的单维度模式,青创空间与为老服务设施呈现“物理隔离+功能单一”的双重割裂,例如五角场商圈周边青年夜间消费活跃,但社区食堂等适老服务夜间停运,不仅导致设施利用低效,更难以支撑代际协作需求。另外,据杨浦区人社局统计,在全区2.3万名退休人员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高级技工资质的达37%,然而根据调研,仅有极少数老年高技能人才参与过青创项目。以上空间分离阻隔资源交互,智力闲置加剧代际断链的现象,严重制约了青银社群的价值释放及其代际协同效能。
建议:空间更新与“青银共生”相结合
针对上述问题,构建“空间更新+青创孵化+银发服务”三位一体架构,结合杨浦区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助力杨浦区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
第一,在存量更新中注入更多青创活力,夯实青年发展型城区空间基础。聚焦低效工业用地与老旧社区更新,充分发挥杨浦区科教资源富集优势,构建“全域覆盖、梯度适配”的青创载体网络。在杨浦滨江、大创智等核心区域,优先改造3万—5万平方米存量厂房为“青创活力核”;在鞍山新村等老龄化社区,要求更新项目预留15%面积作为青创空间,将社区活动中心顶层改造为24小时共享办公区,配备智能预约系统与适老化降噪设计;同时创新用地政策,对提供青创空间超1000m2的项目给予20%容积率奖励,并允许将30%建筑面积转为经营性用途,收益反哺社区为老设施运维。通过“空间供给扩容+政策精准激励”双轮驱动,力争三年新增青创载体10万平方米,大幅提升青年创业企业的存活率。
第二,打造“青银共生综合体”,重构代际融合空间范式。依托原四平路派出所、国定路700弄等存量空间打造以垂直化功能复合为特征的“青银共生综合体”。底层区域可布局代际共享客厅、社区食堂等公共空间;中层区域设置公共活动中心、摩登老友俱乐部、青创中心等共创空间,布局共享办公与活动场所;顶层可布局路演展厅与论坛沙龙。试点开发“青银共创实验室”,依托复旦、同济等高校资源设立“银龄智库”并嵌入至青创中心,组织退休教授及工程师组成“银发导师团”、“产品体验官团”,担任青年科创团队的技术顾问,积极开发适老化产品测试场景。一方面,通过空间嵌套促进代际日常互动与协作;另一方面,推动设施的分时共享与日夜功能转换,大幅提升空间使用效率,进而重塑代际融合的空间范式与体系。
第三,开辟“数字适老”服务新赛道,创新青银共生政策体系。建立“时间银行”双向服务机制,试点代际服务积分系统,青年提供智慧养老服务如AI健康监测、远程问诊协助、短视频制作教学等,可兑换青创空间使用权,如1小时服务换3小时工位;兑换创业资源包,满200小时可直通区级创业大赛;兑换银发技能课程,如老年居民提供的家政服务或非遗剪纸传统技能培训等。同时强化政策激励青年积极开拓银发服务类创业项目,支持青年开发适老化智能家居、远程照护系统等产品,政府按研发投入的30%给予补贴,青年团队研发适老化产品可享12个月免租期,产品上市后三年内税收地方留存部分全额返还,允许企业将青银服务支出按150%税前加计扣除,将年度代际服务满120小时作为青年申请人才公寓的核心指标等,构建“服务可量化-资源可兑换-价值可持续”的代际协作新生态。
(作者黄亮系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产业咨询研究中心主任,陈竞姝系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产业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