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纲要,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既定战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一部共和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接续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历史,也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读懂了五年规划(计划),就读懂了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也就读懂了不断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系列专栏后,2025年10月起,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30词读懂五年规划”专栏,推出30篇理论普及文章,以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为主线,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
今天的关键词是:创新型国家。
【本文摘要】
“十二五”规划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位置,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及保护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型国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特征是创新投入高、产业竞争力强、科技贡献显著、自主创新能力居世界前列。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国家战略。“十二五”规划可谓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推进阶段,规划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抉择。
为推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清晰路径: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2%,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举措共同夯实创新基础。
企业是创新主力军。规划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技术中心,推动产学研融合。这些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汇聚成国家在全球格局中的产业竞争力、科技话语权与经济增长动力,最终构筑起国家的综合竞争优势。
产业结构优化是关键任务。“十二五”期间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们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是未来经济增长新引擎。
教育是创新根基。规划重视人才培养,加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扩大科技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没有人才支撑,创新便无源可依。
知识产权保护同样重要。“十二五” 期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侵权打击力度,保护创新者权益,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
科技体制改革同步推进。规划要求深化科研机构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结合。唯有体制顺畅,创新活力才能充分释放。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稳步开展。推动各地形成特色创新高地,东部侧重原始创新,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升级,达成全国协同发展。
规划亦重视民生科技。强调科技惠及民生,在医疗卫生、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加大研发,让创新成果改善百姓生活。
创新领域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我国通过学习国际先进技术与经验、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在开放中提升创新实力。
经过五年努力,“十二五”创新目标基本实现,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加速提升,部分领域进入世界前列,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