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下旬,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特别会议在伦敦落幕,一场围绕全球航运碳税的博弈以投票推迟一年告终。这场被外界视为“全球气候治理关键一役”的表决,因美国的强力阻挠而陷入僵局。从政府高层的联合谴责到威胁实施报复制裁,从行业协会密集游说到外交层面的施压,美国为阻止这项被其贴上“联合国全球气候税”(UN Global Climate Tax)标签的机制展开了全方位行动。此举不仅暴露出全球气候合作的深层裂痕,更折射出霸权思维与多边主义在全球治理领域的激烈碰撞。
半年来美国多次强力阻止全球航运碳税
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全球航运每年约占全球石油消耗的5%,排放近7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人为碳排放的2.1%。此次引发争议的全球航运碳税机制,是一套旨在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国际法规,属于联合国《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属的一项规定,包括两个关联部分:燃料排放强度标准和超标排放收费机制。这一机制适用于占全球海运排放量85%的5000吨以上远洋船舶,并计划2027年生效,其目标是2050年实现航运业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美国的反对从机制酝酿阶段即已显现。今年4月,在IMO宣布批准上述公约附属规定时,美国政府就曾致信IMO,抗议该框架“明显不公平”,临时召回参加IMO大会的代表团成员,并威胁采取“对等措施”保护本国船只。8月,国务卿鲁比奥与能源部长赖特等四位内阁官员联合发表声明,将其定性为“联合国对美国人征收的全球碳税”,誓言全面抵制。
10月IMO特别会议前夕,美国阻挠行动全面升级。特朗普在“真相社交”平台上称该方案为“绿色新骗局税”,扬言美国“绝不会支持”。国务院向多国驻美使馆发出警告信,威胁对支持国采取限制船舶入港、提高港口费用、签证管控及官员制裁等报复措施。上述施压使部分国家立场动摇,最终会议以57票赞成、49票反对通过新加坡提出的推迟投票动议,将表决延后至2026年。
美国国内的产业力量同样深度介入。其海运与石油行业联合发布报告,宣称航运碳税将使美国托运人七年内损失超千亿美元,航运成本上升逾10%。这种政企合力的抵制,使全球航运减排进程遭遇重大挫折。
美国的三重理由
美国政府构建了三重理由体系,为其单边立场提供合法性外衣。而尽管航运碳税机制尚存完善空间,如减排责任划分、资金透明度等问题,但美国的反对理由在法理、经济和政治层面均站不住脚。
1 宣称机制侵犯国家主权
美国认为IMO航运碳税机制是对其主权的“危险先例性侵犯”,质疑联合国为何能“对美国企业征税”。美国将国际气候合作等同于主权让渡,声称依据《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对美船舶执法构成对美司法主权的干预。
在投票权问题上,美国的不满尤为突出。依照IMO的表决规则,只有“缴清会费且正式出席会议的成员国”才有表决资格。在本次IMO伦敦特别会议上,共有17个欧盟国家出席并行使了投票权。然而,加起来与美国经济规模相近的这17个欧盟国家,共拥有17张票,而美国仅有1票,特朗普政府因此指责该机制为“新殖民式输出”,试图通过多边机制压制美国主权。
实质上,IMO机制的合法性源于各国自愿参与。《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已有108个缔约方,覆盖全球97%的船舶吨位,美国作为缔约国理应履约。所谓“联合国征税”实为履约成本,是主权国家为共同利益而接受的多边约束,而非主权侵犯。
此外,IMO决策遵循“一国一票”原则,欧盟成员国票数多乃制度设计所致。美国若想增强影响力,应通过技术谈判与联盟合作实现,而非借主权之名拒绝合作。这一机制下设立的“净零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转型,体现了平衡与公平。
2 强调损害经济核心利益
经济成本是美国反对的核心理由。其海运协会报告称航运碳税实施将使美国托运人七年内损失逾1000亿美元,且由于美国船舶排放强度普遍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尽管其仅运载全球12%的货物,却可能承担近20%的税款。美国担忧,“净零”标准将迫使旧船退役,而中国已主导全球造船业,这会导致“数十亿美元的财富转移到中国”。同时,航运碳税将冲击石油出口与传统造船业,美国在绿色技术领域竞争力不足,远高于中、欧等竞争对手。
然而,碳定价虽会短期增加支出,但IMF研究表明,合理碳价可激励节能减排并推动清洁技术投资,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丹麦的马士基等航运巨头之所以支持该机制,正因全球统一标准能降低风险,引导资本流向绿色航运。
美国的损失测算忽视了气候灾害的长期成本。美国气候评估报告显示,极端天气每年造成逾1500亿美元损失。若积极转型,反而能催生绿色造船和新能源产业的新增长点。所谓“财富转移中国”更属借口,中国的造船优势源于技术积累而非碳税红利。美国加州碳排放市场的实践已证明,高碳价与经济增长可并行。
3 渲染选民反对的政治压力
美国政府还多次强调,“净零”排放标准已“束缚欧洲经济”,且美国选民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这种表述精准契合了美国国内的民粹情绪,将国际气候义务与民众生活成本直接挂钩。共和党政府在政治上依赖传统能源与海运业,这些行业游说集团表示,若政府支持航运碳税,将撤回政治支持,似乎迎合选民意见就成为特朗普政府无奈的选择。
而所谓“选民反对”主要是游说集团的包装。多项民调显示,超过60%的美国民众支持国际气候行动。反对者主要集中于石油与航运利益集团,政府将其利益伪装为民意。
美国指责欧盟碳税“束缚经济”同样与事实不符。欧盟实施航运减排后,清洁技术专利增长37%,绿色造船业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据IMF测算,仅需碳税收入的25%即可补偿40%的低收入群体,完全可缓解民生压力。
联合国全球航运碳税已成全球共识
尽管美国的阻挠导致投票推迟,但全球航运碳税机制的共识已不可逆转。欧盟17国一致支持,中国、日本、韩国等国亦认可碳定价必要性;众多发展中国家明确赞成,希望通过“净零基金”获取技术与资金支持。
这种共识源于航运减排的全球性特征。IMO的“双轨制”框架(一边逐年提高燃料环保标准,一边对超标排放收费)兼顾效率与公平,“净零基金”更缓解了发展中国家的转型压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能源署和IMF等机构均确认全球统一航运碳税是成本最低的减排路径,碳定价正成为国际社会的制度共识。
美国的阻挠反而激发了他国行动。欧盟正推进区域碳边境机制与IMO框架衔接,中国、日本也加速绿色船舶研发与标准制定,部分国家已探索“双边气候联盟”,显示共识的延展与韧性。
美国强力阻止联合国全球航运碳税,本质上是霸权思维与多边主义的碰撞。其主权、经济、政治三重理由看似合理,实则混淆国际合作与主权让渡,陷入短期成本与局部利益的误区。在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若美国继续以“报复威胁”和“单边退群”维护既得利益,不仅难奏其效,更将削弱其在全球治理中的领导地位。虽然此次IMO表决推迟,为11月即将于巴西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蒙上了阴影,但57票支持推迟而非否决、63国支持联盟及多家国际组织的背书,都表明碳定价已成时代潮流。一年之后的表决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杨鹏飞,上海联合国研究会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