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也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回望过往可见,对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诸多来自中国与欧洲的企业合作构建的绿色创新生态系统,正是一项重要的成果。尤其是近20年间,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深度开拓,由于获得技术标准、体系等支持,中国供应商在面向绿色的开放式创新链条中,得以进一步发展,成长为全球行业龙头,又继续带动欧洲和本国企业的技术变革,彼此相互促进又共同向前。
这也正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稳定性与确定性的重要依托。今年1月达沃斯论坛期间,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呼吁“深化中欧投资关系”,也特别强调“在清洁能源转型与数字经济领域,双方存在扩大贸易投资协同的巨大潜力”。而在7月,中欧双方共同发表的《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承诺,共同致力在能源转型、气候适应和绿色低碳技术等领域加强双边合作。其表明,尽管中欧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但双方在深化绿色合作领域具有“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

当下,中欧合作构建的绿色创新生态系统,正是指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坐标。为明确当下共同面对的气候挑战,回顾过往合作历程并总结经验,进而思考拓展各方共赢的更大空间,2025年11月7日15:30,作为2025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之一,由上海公共外交协会指导、主办的“永续之道:中欧合作构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讨论会,将在上海虹桥绿地铂瑞酒店2层举办。活动还得到了宝马集团的战略支持。
本次论坛邀请到两位嘉宾作主旨演讲。中欧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回应真实的气候挑战。首先,从科学出发,著名气候科学家,清华大学兴华卓越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等七院院士陈德亮,将发表主旨演讲《科学推动低碳转型的深层变革》。接下来,从产业实践的角度,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长诸大建,将在主旨演讲中讲述《从中国能源转型看绿色价值链打造》。
具体到不同行动主体开展相关合作的经验与策略,围绕“中欧如何合作构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本次讨论主要在能源和交通的产业链条上,邀请了参与构建这一系统的各类代表,分享过往的实践与经验、当下的问题与策略,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欧冶云商总裁兼党委副书记周铭,宝马集团副总裁吴燕彦,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与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上海)主任赵晓蕾,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区商务发展部主任、高级专家姚娟娟,上海市能效中心(上海市产业绿色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汪洵,将从中国链主企业或欧洲品牌企业的角色与影响力,面向绿色低碳产业生态的服务平台的打造,国际机构与组织在推进标准互认等方面所发挥的功能,以及城市产业政策如何衔接各方需求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讨论碰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