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上海双年展“花儿听到蜜蜂了吗?”11月7日将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简称PSA)开幕。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近年来策划的展览活动影响越来越大,但不少观众并不知道这座艺术馆为何被简称为“PSA”。
其实,“PSA”是Power Station of Art的头文字缩写(直译为“艺术发电厂”),故事要从1897年建成的上海南市电灯厂说起。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外立面。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它坐落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畔,其高达165米的烟囱是建筑群中最瞩目的标志,也是上海城市地标之一。
这个烟囱讲述着建筑自身的历史——一座从19世纪就开始为上海点亮灯火的发电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英文名Power Station of Art(直译为“艺术发电厂”),正是来源于馆址所在建筑的工业历史,也寓意着博物馆将从“供能的发电厂”转化为“精神与思想的发电站”——从生产电力到激发艺术与思考的能量。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烟囱

烟囱内部,卡洛斯·卡萨斯,《1883/喀拉喀托》,2021年,声音装置,尺寸可变,40分钟持续循环,由第13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委任创作,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第三段落“一个展览”现场,2021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陈颢。
在全球范围内,由发电厂改造为当代美术馆的案例并不少见,而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2000年开馆的泰晤士河畔的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它改造自河畔发电站(Bankside Power Station)。泰特现代的成功,让“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地标”成为21世纪城市再生的重要范式:从提供能源的“动力机器”,转向激发社会思考和公共参与的“文化机器”。
十二年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极其相似的方式重生——位于上海老南市的一座发电厂也被改建 成了艺术馆。它坐落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畔,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内部最高悬挑27米,高达165米的烟囱既是上海的城市地标也是一个独立的展览空间。
事情要从1897年说起,当时清政府在上海十六铺老太平码头创建了南市电灯厂。随着试开第一盏电灯成功,标志着国人自主发电的开始。它就是南市发电厂的前身。

1897-1955 南市发电厂
到了1935年,华电公司开始在半淞园修建新电厂,诞生了现今PSA建筑的雏形。
1955年,这栋建筑成为南市国营电厂。到了1985年,发电厂主体及烟囱建成,伴随着火力发电的轰鸣声,它见证了上海工业社会的崛起,也成为了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象征。到了2007年,随着上海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南市发电厂的全部3台机组先后停止运行,对这片工业老建筑的改建工程随后开始。

1955-2007 南市国营电厂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这座老电厂迎来了第一次蜕变——它被改造成“城市未来馆”,成为展示未来生活想象的重要场所。那时的工业烟囱,被改造成一个巨大的“温度计”,用光和色温传递人类对未来的期待。这一幕,也象征了城市从工业时代迈入信息时代的步伐。

2010-2012 世博会城市未来馆
到了2012年10月1日,这座建筑以全新的身份重生——中国大陆第一家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式成立。
“PSA建筑的本身讲述了中国人自己发电的故事,哪怕只是为点亮码头上十几盏灯,也是一次有勇气的尝试和发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此前在接受专访时曾说,“如今,PSA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重新发电’,把百年前的自觉地发声延续到当下,带给这座城市新的能量。”

“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2年

“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2年
“重新发电”也正是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此后PSA成为上双新的主场馆。“重新发电”不仅是一次空间重构的宣言,更是一种文化的自觉,讲述着上海双年展和当代艺术博物馆试图成为思想策源地、能量发动机;也提醒人们,能源不只来自煤与电,也来自思想的互动。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内部结构,图为2021年“树,树”展,爱尔兰艺术家约翰·杰拉德(John Gerrard)的作品
除了“重新发电”,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季的另一重要项目是与巴黎蓬皮杜中心合作的展览“电场: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电场(electric field)”是安德烈·布勒东为超现实主义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之所以将超现实主义作为PSA的首个国际展览,因为它是当代艺术的敲门砖,影响了西方几乎所有的文化领域。它是属于年轻人的艺术,也属于一座年轻的由发电厂改造而成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一群对当代艺术好奇又甚了解的观众。

“电场: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展览现场
这也是法国蓬皮杜中心在中国大陆的首次大型展览,也是PSA的第一步,在此后13年,PSA已经展出来自全世界五十余个国家的艺术创作,以艺术交流串起友谊的桥梁。
2014年,PSA推动“上海双年展”实行主策展人制改革,将学术独立性与城市在地性交由国际学术委员会决策。从“社会工厂”到“禹步”,再到“水体”“宇宙电影”,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在变动中回应着城市转型与人类处境。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现场,2025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也是这一年,PSA创立“青年策展人计划”,成为国内最早聚焦青年策展群体的机构之一,十余年来实现二十余个展览,见证一代策展人的成长。同时,它以“建筑与城市研究”系列,将建筑、设计与当代社会问题纳入展览视野,使“艺术”不再局限于媒介,而成为对空间与权力关系的思想试验。

“青策计划2023”获选方案“皮钦光谱:一种文化的非线编可能”作为第14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在思南公馆-思南时区发生,2023年。
同时,PSA走出白盒子,与城市公共空间同频呼吸。从地铁陆家嘴站的《城市·森林》到公园、商圈,艺术在噪音与人流间重新被点亮。它不再是孤立的审美殿堂,而是一座参与城市生活、记录社会节奏的发电厂。

法布里斯·伊贝尔作品《城市·森林》于上海陆家嘴地铁站,2024年。
正如伦敦的泰特现代重塑了泰晤士河畔的文化地理,Power Station of Art的英文名延续了发电厂的能量隐喻,把“工业时代的供能”转译为“当代社会的精神供能”,更是不断自我更新,在实验与共振中探索“中国第一家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独特路径,并在黄浦江边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