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
《青年生活》
武汉沦陷后,由上海及武汉向西南后方撤退的许多机关、学校、团体、企事业单位在桂林停留,以确定下一步动向。桂林虽经日机轰炸过,但还不是日寇直接进攻目标,因此,呈现出一派战时畸形繁荣景象。这对于我党在桂林开展青年工作是个有利条件。于是,共产党员分析了桂林的形势,认为具备开展青年工作的客观条件,但还必须有个比较固定的阵地,出版一个定期的青年刊物,便于公开活动。这个意见得到当时党的南方局秘书长李克农的同意。李克农还指出:“我党历来是重视青年学生的,我们要和国民党争夺青年,但在广西这种比较特殊而复杂的政治背景下,我们的作法必须十分慎重。”《青年生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创刊了。
《青年生活》1943年第四卷第一期封面
《青年生活》为月刊,于1940年春创刊以后,一直得到八路军驻桂办事处的重视,并予以领导和支持。党要求把刊物办成努力宣传党在抗战时期的方针政策,团结教育广大青年,坚持进步、团结、抗战的方针的阵地。《青年生活》刚创办时,编辑工作由蒋宗鲁、李庚、叶方等人负责,主要由蒋宗鲁具体负责。发行人是樊克昂,他负责出版等具体工作。
刊物有关抗战形势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分析文章,常约请在桂林的进步文化界著名人士如胡愈之、张铁生、张志让、千家驹等撰写,同时也刊登一些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科学等知识性文稿,酌登一些文艺随笔之类的文章。刊物每期都有青年切身问题(如就业、学习、人生观、恋爱观等等)的文章。《青年生活》中关于青年恋爱问题的讨论,曾接连几期形成专辑,引起读者很大兴趣,来信来稿纷至沓来。其他各个专题讨论也很热烈,搞得十分活跃。其中有对国民党倒行逆施的愤怒谴责,有对进步力量的壮大发展的颂扬。刊物编辑根据各方面所反映的意见来拟订选题组稿计划,使这个刊物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坪:《恋爱磁铁战》,《青年生活》1941年第二卷第一二期合刊
《青年生活》由于遵循党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又根据青年本身特点,有的放矢地组织稿件,因而在广大青年中起了积极的宣传和组织作用。有些地方青年们组织的“读书会”,还将《青年生活》列为主要读物。正因如此,《青年生活》的发行数量逐步上升。开始时每期二三千份,最高时达一万几千份。不仅在广西青年中颇有影响,而且远销湖南、江西、广东、贵州、云南等省,是当时在西南各省销数较多、影响较大的进步青年读物之一,也收到了创办时所预期的效果,扩大了我党的影响,使不少青少年走上抗战和革命道路。
《革命青年》
《革命青年》,综合类刊物,月刊,1943年创刊于江西上饶。该刊物由革命青年月刊社编辑,主编程勉予,编辑陈立森、陈作潜等,上饶拔提书店为发行方。
《革命青年》创刊号
《革命青年》的内容丰富多元,不仅涵盖了革命理论、学术研究、国际问题、青年修养等广泛议题,还特别聚焦于抗战与青年两大核心主题。通过“卷头语”栏目,该刊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深刻见解的评论文章,如《宣布了暴日的死刑》展现了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青年应确立思想的基础》则强调了青年在精神层面的自我塑造与成长。此外,通过设立“学生从军运动特辑”、“青年节专号”等特辑,该刊进一步激发了青年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责任感。
《革命青年》作为一份全面抗战时期的综合性刊物,广泛收录了当时青年们对现实、生活等多个领域的深刻观察与深入思考,这些内容反映了在民族战争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状态。该刊物不仅是研究那个时代青年群体的宝贵资料,同时也为抗战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