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2010上海世博会闭幕15周年的日子,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常展厅)的新展“寻光2010”开启,展览以十五年为时间跨度,选取15位(组)亲历者为口述采访对象,通过口述史资料、图片文献、老物件等物证的呈现,以微观视角讲述世博故事,侧面展现上海世博会在个人和城市发展中的独特印记。其中的一些亲历者也为提供了今日留藏在他们相册里的照片,谈及了15年后他们因世博而被改变的人生。

2025年10月31日,“寻光2010”展览现场,几位世博观众的口述记录了当年参与2010上海世博的00后与世博的故事。记者 吴栋 图
刘璐:从世博女兵到高校育人
2009年,刘璐在上海大学读大二,听说武警上海市总队要在上海高校中征集2000多名世博女兵,她第一时间报了名,成了一名世博女兵。
刚到军营,训练学习都紧张。好多人刚开始跑三千米都是气喘吁吁,大家就喊着“天天3千米,健康又美丽”的口号练,慢慢就跟上了;叠“豆腐块”被子总不行,战友们手把手教,一遍遍调棱角,直到合格。除了军事训练,她们还要学安检业务、世博知识和常用外语,为服务世博做足功课。
世博会期间,刘璐的岗位就在中国馆前方,每天都要背对着“东方之冠”执勤,到最热的时候,安检大棚大约有四十摄氏度。最令她难忘的是2010年10月16日的103万大客流,这一天,她们弯腰蹲起的次数比往日多了很多。但游客时而的一句“你们辛苦了”,便把她们的疲惫打消。有的游客想要与她们合影留念,因纪律她只能婉拒。父母从山东来上海看世博,想看看她,也因岗位纪律要求,终究没见着。后来父母说,见着她的战友,就像见着她一样,这话让她特别动容。
返校复学后,刘璐依然保持了这份坚韧,毕业后,她选择了留校工作,帮助学生成长成才。2019年,刘璐担任了第二届进博会志愿者的带队老师,2024年也和小伙伴现场去看了进博会。每年,刘璐都会跟战友或家人来世博会博物馆走走转转,看到老物件,她就会想起园区点滴。“这段经历,我一辈子都很难忘记。”刘璐说。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刘璐得到的荣誉纪念章。图片由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与受访者提供

2019年和2024年,刘璐带着学生参与进博会的证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5年10月31日,“寻光2010”展览现场,刘璐参与2010上海世博的制服。记者 吴栋 图
熊小锋:体育衍生品经营者
2008年,还是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小商贩的熊小锋,从北京奥运会感受到国际盛会的魅力,听说上海要办世博会,他便揣着忐忑拨通了世博局电话。他想捐款,也想为这场盛会做点什么。
第一次去世博大厦捐款时,保安看着他的模样满脸疑惑,最终带他去了财务室。他本想捐1001块拿本证书,后来干脆捐了2010块,“图个跟世博会年份凑个巧”。那之后,他更痴迷世博,托朋友拿到介绍世博的光盘,反复琢磨,还萌生了做世博特许商品生意的念头。
他的起步有些困难,在人民广场租的小店月租1万,每天营业额却不到500块,妻子交房租时偷偷哭,夫妻俩连1块钱的避风塘奶茶都舍不得喝。但他没放弃,转机在2009年5月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时到来,企业订单突然涌来,有公司一次性要200套徽章,之前冷清的小店一下子热闹起来。他成了最早的个体特许经销商之一,还服务过上海市总工会。他的店也越开越多,甚至开到了江苏太仓,一位太仓退休老人张新全曾与他通信,写下了自己分享的世博感悟,这些信件今天他还珍藏着。
2016年,他首次出国,去巴西看里约奥运会,与马拉卡纳球场的球迷打成一片。15年后,熊小锋成了一位体育衍生品的经营者。去年,他参与设计了个别高校进博会的志愿者徽章,也将参与今年即将到来的进博会。“没世博,我可能还是城隍庙的小商贩,它让我开眼看了世界,也让全家的生活不一样了。”熊小锋说。

2025年10月31日,“寻光2010”展览现场,太仓退休老人张新全与熊小锋的通信。记者 吴栋 图

2009年,陆家嘴地铁站(2号口)上海世博纪念品专卖店。图片由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与受访者提供
2010年世博会开幕后,人民广场上海世博纪念品专卖店销售日常。图片由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与受访者提供
2010年,熊小锋(左)与沙特阿拉伯馆工作人员交流交换徽章。图片由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与受访者提供

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当天,熊小锋(右)与ESPN记者互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马寅青:从视障观众到导盲犬科普者
2010年,马寅青还是十四五岁的初中生,那时,她跟着父母去了好几次世博园,中国馆的热闹让她印象深刻,而生命阳光馆更让她觉得“自己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馆里展示着盲人足球比赛的图片,还有可触摸的世博场馆模型,她第一次摸到缩小版中国馆时格外新奇:“以前逛展总觉得无聊,但这里能摸能听,特别有意思。”
排队时,工作人员会安排特殊通道,不用全程站立;遇到坐轮椅的陌生人一起等候,志愿者会细心推送,这些细节都让她感到温暖。比利时馆免费发放的巧克力饼干是味觉的惊喜,以至于现在买巧克力她还会优先选比利时的。当年最爱的海宝毛绒公仔后来被亲戚家孩子看中送走,她哭着不肯送,最终成了世博留给她的珍贵念想。
15年过去了,马寅青从被服务的对象变成了无障碍服务的倡导者。“小时候,我更多接受大家的帮助,但我现在长大了,也有了一些能力,我希望把自己曾经感受过的温暖传递下去。”马寅青对记者表示,她现在在做关于导盲犬的科普。“这些年,我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无论是设施还是普通人的理念都在越来越包容,上海有了变化,盲道被重视,场馆开始设可触摸展品,人们对残障群体的偏见少了。”马寅青说,“无障碍并不意味着特殊对待,而是让所有人都能便利地生活。我也希望未来作为受益者的我们,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中去。”

2010年,马寅青(前排左)在上海世博会上。图片由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与受访者提供

2024年,马寅青正在做导盲犬的科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4年,马寅青正在做导盲犬的科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吕小钢:家里一直保留着拆迁前的老门牌
吕小钢是土生土长的周家渡人,上海世博会前,他家在后滩,挨着钢铁厂。“黄色粉尘能飘到人民广场,窗户都不敢开。”动迁时,他通宵庆祝,“国家投钱改善市容,我们终于不用住漏水房了”。吕小钢至今珍藏着老门牌、购粮证,今天,他还会去原来的住处看。“现在那边是公园,江景漂亮,跟以前的工业污染天差地别。”他说。

2004年,吕小钢在后滩旧家前的留影,他家的门牌上写着“南村25号”。图片由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与受访者提供

2004年,吕小钢告别旧房子。图片由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与受访者提供
2025年,吕小钢穿着以前街道给居民发放的纪念品围裙。图片由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与受访者提供

2025年10月31日,“寻光2010”展览现场,吕小钢的旧门牌与他所提供的照片被展出。记者 吴栋 图
童思涵:00后的小游客立志博物馆研究
2010年,8岁的童思涵家住在离世博园区一条街的耀江花园。从看着展馆一点点建起来,到开幕后暑假天天往园区跑,全家办了多次票,世博园对她来说,像个随时能去的大公园。
童思涵的外公是摄影爱好者,为了拍展馆特意买了台相机;太外公那年90岁,曾是国家科技人员,坐着轮椅也要每天去看各国的新鲜科技。童思涵记得,排队时全家四代人一起聊天,还会玩翻花绳打发时间,外婆带橡皮筋,在队伍里能翻出好几种花样。
热门场馆她都打卡了:中国馆的会动清明上河图、沙特馆4D沙漠Imax,连冷门的中国石油馆,她都记得里面能动的采矿模拟座椅。当时没智能手机,她带着折叠椅排队,攥着世博护照到处盖章,130多个国家的章几乎盖满了,可惜后来搬家弄丢了。妈妈特别细心,每年都会把她的照片整理拷在U盘里,这些照片有着各种她在雨中中国馆前、沙特馆门口的留影。
15年后,童思涵还常路过中国馆。世博会在她心里种了颗“多元”的种子,后来她去各国游学、出国留学。“当时的Imax、人脸识别,如今早成了生活里的平常事,就像妈妈说的:‘今天我们正生活在这些未来科技中。’”童思涵说。她对记者表示,儿时的经历也启发了她这一路来的学习和志向。“我选修的专业也是博物馆研究和视觉艺术,现在在香港大学读研究生。人生的感觉很奇妙,上海世博在我家门口, 就像一颗种子从小在我心中,一直在影响我的成长。”

2010年,童思涵(左)与小伙伴在上海世博会。图片由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与受访者提供
2010年,下雨天,童思涵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前留影。图片由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与受访者提供

2025年,童思涵在中华艺术宫前留影。图片由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与受访者提供
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中的宏大叙事之外,“寻光2010”聚焦了一个个普通人被世博点亮的人生故事。展览将持续到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