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科药业(688373.SH)第一大股东和管理层的矛盾彻底公开化。
9月25日,有“中国抗生素第一股”之称的盟科药业(688373.SH)公告披露,公司第一大股东Genie Pharma(其核心股东为百奥维达基金)正式公开征集投票权,意图否决现任董事会提出的10.33亿元定增方案,并提请罢免包括董事长在内的三名董事、改组董事会。
定增背后是控制权的归属
9月22日,盟科药业抛出定增预案,拟向无关联关系的南京海鲸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鲸药业”)发行不超过1.96亿股股票,发行价6.30元/股,募资总额不超10.33亿元。发行完成后,海鲸药业将持有公司20%股份,一跃成为控股股东,其实际控制人张现涛将成为盟科药业新实控人。
定增背后是公司控制权的归属。据盟科药业半年度数据,公司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公司第一大股东Genie Pharma持股10.92%;持股第二位的为MicuRx(HK),持股比例为10.79%。据盟科药业此前的公告,MicuRx(HK)的部分股份由公司外籍个人股东和员工持有。
按照计划,随之而来的是董事会扩充。定增完成之后,盟科药业董事会成员由7名增加至9名,执行董事有4名增加至6名,非执行董事仍维持3名。作为控股股东海鲸药业将向董事会提名5名董事,超过董事半数,实现对董事会的实质掌控。
该预案将于10月9日的盟科药业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表决。
大股东反戈:内部否决无效后公开征集投票权
对于定增预案,盟科药业第一大股东反映强烈。
9月22日,盟科药业召开董事会,表决《关于公司符合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条件的议案》、《关于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方案的议案》等关于定增的多项议案。
Genie Pharma委派的董事赵雅超即对相关议案投出反对票,称公司未充分对接多家有意向的优质投资者,无法保证交易公允,且海鲸药业缺乏抗感染领域经验、与公司协同性差,而市场上存在深耕该领域的优秀潜在投资方。
尽管赵雅超均投出反对票,但另外6名董事均投出赞成票。Genie Pharma寡不敌众,定增议案得以推进至股东会环节。
内部反对未果后,Genie Pharma选择公开施压。9月25日至10月6日,Genie Pharma公开征集投票权,反对现任董事会提出的多项涉及定向增发的议案。
同时,9月25日,盟科药业发布公告称,Genie Pharma提请在10月19日召开的盟科药业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审议罢免袁征宇、吴潘成、李峙乐三名董事以及选举杨宗凡、徐宇超、王勇为公司董事的相关议案。
注意到,Genie Pharma提名及认同的董事成员均来自百奥维达基金,赵雅超为百奥维达的董事总经理、徐宇超为投资总监、杨宗凡为投资经理、王勇为投资总监。据盟科药业招股书,Genie Pharma的股东分别为BVCFIII,L.P.、BVCFIII-A,L.P.和自然人杨志。据百奥维达基金官网的消息,2005年,杨志创立百奥维达基金(BVCF),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只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专业美元基金。
图片来源:盟科药业招股书
矛盾核心:对经营业绩与战略选择的全面不满
Genie Pharma的激烈反对,根源在于对现任经营团队的业绩不满。
Genie Pharma称,经营团队能力有限,致使公司长期亏损、濒临退市。盟科药业是一家以感染性疾病为核心的新药研发企业,首款产品康替唑胺(商品名:优喜泰)于2021年就在中国获批上市,但2024年盟科药业的收入为1.3亿元,其收入仍全部来自这款唯一商业化的创新药的销售收入。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2021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66万元、4820万元、9078万元、1.30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2.263亿元、2.203亿元、4.211亿元、4.407亿元,四年累亏超13亿元。
与此同时,Genie Pharma指责,自成立以来,公司的业务运营已耗费大量现金。2022年~今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4亿元、-3.29亿元、-4.47亿元和-1.21亿元。
Genie Pharma表示,截至2025年6月末,盟科药业资产负债率已升至约60%,归母净资产为3.13亿元,净资产自上市以来(2022年底至2025年6月底)累计下降幅度为74.19%,使得上市公司面临退市风险。
除此之外,Genie Pharma表示,公司IPO募投项目“创新药研发项目”原计划投资周期为36个月,并于2024年3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公司经营团队研发能力不力,致使项目建设周期严重延误,至2026年3月,使得上市公司长期无法扭转不利局面,业绩愈来愈恶化。
Genie Pharma还提到,由于公司经营团队长期经营不善,使得公司股价长期低于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时的发行价,导致公司不符合证监会再融资监管安排,公司丧失融资功能,影响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利益。
在战略投资方选择上的分歧,最终成为矛盾公开化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