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会馆传韵·戏聚新声”西城区2025年“会馆有戏”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举办。
即日起至11月30日,三个月时间里,12家专业剧团、7家会馆将呈现120场演出,让市民与观众沉浸式体验“老戏新演、古建新生、主客共享”的文化魅力。
活动现场
文艺演出与古戏楼空间场景融合
2025年西城区“会馆有戏”,以“一馆一策”为原则,聚合院团、会馆两大核心演艺要素。
参与活动的七家会馆分别是湖广会馆、正乙祠戏楼、安徽会馆、福州新馆、梨园公会、梅兰芳祖居、报国寺文化园。
会馆是明清时期在城市中由同乡或同业人士建立的民间组织及其活动场所,其核心功能是“敦亲睦之谊,叙桑梓之乐”,为远离故土的异乡人提供一个停靠的港湾。鼎盛时期,北京的会馆曾达到四百余座,形成了“县县有会馆,甚至一县多馆”的壮观景象,会馆主要集中在宣武门、前门、崇文门外的南城地区。
1905年以后,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会馆的经济来源枯竭,逐渐败落。许多会馆被改为大杂院,失去了往日风采。近二十年来,随着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会馆腾退修复工程。许多重要的会馆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精心修缮,重现往日风采。
以湖广会馆为例,它始建于1808年,是现存最著名的会馆之一。以其大戏楼闻名,孙中山曾在此主持国民党成立大会,现已成为北京戏曲博物馆,仍可欣赏京剧演出。正乙祠戏楼原是明代古寺,清代成为银号会馆(行业会馆),其内的正乙祠戏楼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全木质民间戏楼,有“中国戏楼活化石”之称。
许多重要的会馆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精心修缮
呈现演出的是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北京市曲剧团、北京风雷京剧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北京民族乐团、北京曲艺团、中国评剧院、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北京儿童艺术剧院、中国杂技团、北京西城小百花越剧团等12家专业院团。
为期3个月的精彩演出,将呈现京剧、昆曲、评剧、北京曲剧、越剧、曲艺、木偶、河北梆子、沉浸式演出等12种艺术形式,将文艺演出与古戏楼空间场景深度融合,面向大众,再现“梨园之乡”历史风貌,激活历史建筑时代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2025“会馆有戏”实行免费预约、公益展演,让文化惠民辐射更大范围和更多群体。
活动现场
“以戏为媒、以馆为介”
启动仪式当天,院团代表也献上精彩演出。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康佳乐献上《王宝钏·大登殿》《洪湖赤卫队》选段,高昂的声腔里唱尽人间悲欢。而由北京曲艺团副团长于磊、付朝奎带来的相声《笑口常开》令观众捧腹。
北方昆曲剧院一级演员张媛媛、二级演员王琳琳演绎的《牡丹亭·游园》选段,唱腔婉转,将杜丽娘的情思演绎得淋漓尽致,尽显昆曲雅韵;北京京剧院演员孙思雨带来的《贵妃醉酒》韵味醇厚,一招一式尽显梅派旦角的端庄华美。两出经典同台,各绽异彩芳华。最后,由国家一级演员、评剧新派传人王丽京带来经典评剧《花为媒》“玫瑰调”选段。
活动现场
北京市西城区介绍,“会馆有戏”核心IP打造,立足“京剧发祥地、相声发源地”会馆资源集聚优势,拓宽“会馆有戏+”产业链条。
此外,2025“会馆有戏”也创新多种“演艺+”特色主题延展活动,包括“名家传戏 以文化人”“戏乐竞艺 以艺通心”“戏脉延展 城趣新生”“戏潮体验 沁润民心”四大板块。通过演后谈、导赏会、戏曲快闪、戏曲专题讲座、戏曲博物馆游学、体验工坊等11项49场主题活动,市民与观众不但能与名家面对面,还有机会通过教学体验的方式,切身体验戏曲、木偶、杂技等传统艺术的隽永魅力。
“会馆有戏”活动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