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类学家|熊志颖:“陌生人”如何将咖啡编织进地方文化

article/2025/8/20 1:01:29

西镇位于云南大理苍山洱海之间,历史上曾是大理坝子上的政治与文化中心,是一片承载深厚历史与文化交融的人类学沃土。这个地方以其独特的社会形态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世界人类学者的目光。从清末民国的商帮经济到当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西镇不仅是复合文化的重镇,也是地方与全球、传统与现代、旧有与新生交织的缩影。这种动态的社会变迁为研究身份、迁移和文化生成提供了丰富的田野素材。

2024年5月12日,云南大理

进入21世纪以后,西镇转变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频繁的人口流动与深度的文化交融,使得西镇成为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所。咖啡作为一种世界性饮品,在当代西镇的兴起不仅反映了全球化的消费浪潮,也成为探讨文化编织与社会互动的独特切入点。咖啡在人类学研究中超越了其单纯的物质属性,成为连接“土著”居民、游客与“陌生人”的纽带,揭示了地方社会如何在世界流动中重塑自我的过程。熊志颖的讲座以当代西镇的咖啡业为聚焦点,基于齐美尔(Gorge Simmel)的“陌生人”理论,结合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生成哲学,深入剖析“陌生人”如何通过咖啡制作与文化编织,发展出地方与世界的对话,为当代民族志书写开辟了新的路径可能。

西镇:人类学研究的沃土

西镇因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资源,而成为吸引学者持续关注的人类学沃土。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许烺光的《滇西的魔法与科学》(Magic and Science in Western Yunnan,1943)和《祖荫下》(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1948)、梁永佳的《地位的等级》(2005)等经典民族志。此外,一些重要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如段伟菊的硕士论文和刘忠魏的博士论文,也非常值得关注。在长达16个月的田野工作期间,熊志颖还遇见了来自美国、日本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学者,他们在此研究扎染、“绕三灵”音乐等地方文化。熊志颖的研究则聚焦外来的“陌生人”,分析他们在当代西镇咖啡业中的角色及其对地方文化的重塑。

“陌生人”概念的再审视

齐美尔在1908年出版的《社会学:社会化形式的研究》中首次对“陌生人”进行概念化,将其定义为“今天来明天停留的潜在漫游者”。“陌生人”区别于短暂停留的游客,其与所在群体保持空间上的接近,又在文化上有一些差别,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既遥远又接近”的社会距离。齐美尔强调,“陌生人”不是土地的拥有者,也不被土地上的关系束缚,因而具备自由与客观性,能够通过社会化形式发挥正面作用,进而对地方社会产生积极效果。然而,传统人类学研究(如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规范)往往聚焦“土著”居民,遮蔽了“陌生人”的重要影响。熊志颖认为,“陌生人”是当代民族志书写的关键切入点。

《社会学:社会化形式的研究》书封

文化的生成性

美国人类学中的文化概念以赫尔德(Johann  Herder)等人为代表的德国式文化观念为思想基础,在博阿斯(Franz Boas)所建立的新的四分支人类学中充分发展,并以泰勒(Edward Tylor)对文化的经典界定一起,对全世界的人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强调“传统行为模式”的延续性,并表现出明显的存在论倾向。熊志颖借鉴德勒兹的生成哲学,主张文化是“生成之在”,强调其动态性与开放性。德勒兹颠覆了存在论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皆为生成,存在也是“生成之在”,文化的意义通过社会互动而不断重塑。结合齐美尔的社会化形式理论,熊志颖指出,文化不仅是内容的积累,更是形式与内容的互动与生成。当代西镇的“陌生人”通过咖啡制作与文化编织,凸显了文化的生成性,打破了传统与现代、地方与世界、旧有与新生的二元对立。

西镇的社会构成

当代西镇的社会构成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土著”居民:自近代以来,西镇土著居民通过经商、求学和务工持续流出,形成侨乡特色。抗日战争时期,华中大学迁至西镇,提升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人口外流。近年,生态治理使得附近村民进入西镇从事商业活动或务工,丰富了“本地人”的意涵。第二类为游客。1984年,大理成为第一个对外开放旅游的城市,西镇也在21世纪以后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2017年以后,西镇的年均游客量都在20万以上,远超本地的常住人口(约4000人)。游客的持续涌入改变了西镇的社会景观,推动了咖啡等新的消费文化的兴起。第三类则为“陌生人”,即来自世界各地、长期驻留西镇的“潜在的漫游者”。这些“陌生人”在持续的流动经历中发展出世界性的格局和眼光,又对在地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认同,便于他们在“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发挥特长和发展事业。这些“陌生人”对西镇咖啡业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引领和主导的作用。

西镇的咖啡业与制作咖啡

西镇的咖啡业自2008年喜林苑引入现磨咖啡始,经历了从非专业到专业化(2014年起)再到后专业化(2020年起)的发展阶段。“陌生人”,如田珈琲的主理人陶子和佩索阿的主理人Peter通过其专业技术与理念,奠定了西镇咖啡业的专业基调。后专业化时期,咖啡馆间的竞争转向空间营造与文化体验,如麦田咖啡以田园景观吸引游客,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截至2022年8月,西镇有约60个咖啡空间,专业从业者超过100人,年消耗咖啡豆数吨。西镇的咖啡业在世界咖啡行业“第三波浪潮”兴起的背景下发生和发展,深受世界咖啡行业趋势的影响。熊志颖在田野作业中,学习咖啡技术并在吧台担任4个半月的咖啡师,以此方式获得了另类的“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熊志颖以意式咖啡的拉花和手冲咖啡的水流控制为例,通过介绍制作咖啡的“手上的活儿”重新认识咖啡,破除对咖啡的西方想象,进而揭示咖啡文化的内部差异性和世界共同性。

以咖啡为中心的文化编织

咖啡作为世界性饮品,在当代西镇被“陌生人”编织进地方文化,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突出的表现:一是茶与咖啡的融合。西镇传统以茶文化为主(如下关沱茶与白族三道茶),“陌生人”经营的咖啡馆常同时提供茶饮,尝试打通茶与咖啡的关系,创造出兼具地方与世界特色的文化体验。二是空间营造,咖啡馆利用西镇历史建筑(如民居建筑的阁楼、花园)或旧材料(如门板制成的吧台),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现代消费场景。花园咖啡馆尤其契合传统西镇人对院落与花卉的热爱,赋予空间新的生命力。三是咖啡与田园景观的编织。“陌生人”将咖啡馆与田园景观相结合,解绑咖啡与大城市、咖啡因与牛马命。这种文化编织翻转了传统西镇人观念中的农业地位,展现了地方文化的当代性。四是艺术与文化的在地融合,咖啡馆举办各类活动(如街子流水席、假面舞会、户外编织等),将地方非遗(如甲马)与世界文化结合,展现传统与现代、旧有与新生的交织。    

“陌生人”与当代民族志书写

“陌生人”在西镇咖啡业中展现了文化的生成性与社会的当代性。他们普遍具备较高的学历、世界性的视野与对在地文化的热情,通过发挥特长发展事业,重新结构地方社会。咖啡作为纽带,连接了“土著”居民、游客与“陌生人”,促进了吧台教学、社交分享、合作经营以及行业分工等社会互动形式。在民族志书写中,“陌生人”视角突破了传统人类学对“土著”居民的聚焦,回应了当代社会的流动性与多样性。齐美尔的“陌生人”理论特别是其社会化形式内涵提供了分析框架,强调“陌生人”作为群体内部构成的积极作用。德勒兹的生成哲学则为文化概念注入动态性,挑战了传统文化概念的存在论倾向。西镇咖啡业的案例表明,“陌生人”通过制作咖啡与编织文化,不仅丰富了地方文化的内涵,还推动了当代新文化实践的展开。本研究主张,当代民族志应该尝试以“陌生人”为切入点,关注其社会化形式与文化实践,以揭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与可能性。

在讨论环节,来自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的研究生王文欢首先提出了她的问题。她目前正在云南保山怒江坝地区做关于咖啡种植的田野调查,曾阅读熊志颖的论文并受到启发。王文欢认为,咖啡从田间到杯中的社会生命史涉及农户、中间商、企业、咖啡师和消费者等多个主体,构成完整的产业链。保山怒江坝作为云南精品咖啡产区,农户因土地束缚无法获取加工、烘焙及咖啡馆消费环节的溢价,面临经济困境,她还谈到了咖啡对农户日常生活的反向塑造:尽管农户受限于土地,咖啡作为世界性商品推动了新型社会关系,如农户通过夜间喝咖啡讨论生意与合作,尝试突破家庭经济的限制。例如,农户与受过教育的亲属合作,种植咖啡的同时开办咖啡馆,与更广阔的世界连接。她的问题首先在于对研究选题的疑问:为什么选择咖啡而非更具“本土性”的扎染或甲马进行文化编织研究?咖啡师和消费者如何看待种植端的农户?她认为这对理解产业链的连接有重要意义。

熊志颖在回应中首先肯定王文欢观察到的咖啡对农户家庭关系的重塑(如父子、兄弟间的合作),认为这体现了当代民族志的意义,能够揭示社会结构的变化。他还指出咖啡产业链中产地与消费地的分离(如西镇为消费地,保山为产地;云南为产地,北上广深为消费地;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为产地,欧洲和北美为消费地)。他提到也门的最佳咖啡豆拍卖作为一种尝试,通过介绍农户信息增强消费者与种植者的联系。他还以“山顶一号庄园”为例,说明“陌生人”通过经营庄园尝试连接种植与消费端,展现了“陌生人”在全产业链中的作用。对选题选择的回应时,熊志颖表示选择咖啡是偶然的,他在偶然间发现西镇100米内有七家咖啡馆,这显示出其研究价值。他还提到日本学者研究扎染的案例,指出成功经营扎染生意的本地人往往也曾是“陌生人”(如北漂或外地求学后返乡),因其视野扩展与能力提升而推动地方文化发展,验证了“陌生人”视角的普适性。对田野关系的建议,他提倡民族志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应以与调研对象发展“朋友关系”为目标,而非传统人类学中的拟制亲属关系(如摩尔根的养子模式),以“陌生人”的身份促进更开放的社会互动。

来自湖北民族大学的本科生田小龙很好奇如何在文献阅读中发现并建立不同学者及其学术观点之间的联系。

熊志颖认为,这种能力与阅读量之间有很大的关系,阅读量足够大了的时候,这些联系便可能浮现出来。此外,这可能还与阅读文献的方法相关,他建议先确定研究主题,然后根据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阅读。例如,他在确定“陌生人”这个主题之后,便找到有关“陌生人”的一些最新研究,他发现这些研究中总是会提到一些作者和文献,那么这些文献就是经典的,就有必要找来阅读。在深入阅读有关“陌生人”研究的文献之前,他甚至不知道Margaret Wood这个人,但相关研究中总是提到她和她的The Stranger(1934)一书,他就找来这本书看,发现这本书对他的研究还是很有帮助的。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杨靖文关注熊志颖研究思路的跳跃,询问其从咖啡(物)到社会(“陌生人”)再到文化(生成性)的思考路径,他认为熊志颖的研究从咖啡作为物出发,结合新物质主义,延伸到社会(“陌生人”、齐美尔),再到文化(博阿斯、德勒兹的生成哲学),跨度大且未遵循传统人类学路径。好奇这种逻辑是源于田野问题还是文献综述,以及如何整合如此广泛的理论框架。

熊志颖首先承认研究跨度大,跳跃性源于不同阶段阅读的文献:初期聚焦咖啡作为物的相关文献(如阿帕杜莱的“物的社会生命”),中期受到齐美尔的“陌生人”概念启发构建解释框架,后期深入文化概念(博阿斯、德勒兹),形成从物到社会再到文化的路径。熊志颖解释道,其博士论文题目为“流动世界的自我呈现”,以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的全球流动景观和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自我呈现为核心,旨在建立物与社会的联系。“陌生人”概念是田野中逐渐浮现的主题,自然也深受齐美尔的影响。熊志颖承认整合跨学科理论的难度,所以当前难以将所有内容完整地写入一篇文章。他计划通过三篇文章(分别从物、社会、文化角度)展开分别的分析,完成之后再进行综合。他不建议模仿这种跳跃式方法,但认为分阶段深入不同理论有助于丰富研究,最终实现综合性解释。整个研究路径的形成既受田野启发(如咖啡馆的密集分布引发研究兴趣),也受文献阅读的推动,体现田野与理论的动态交互。

讲座最后未来人类学家项目发起人王希言博士分享听讲座的感想,结合国内研究与媒体内容,讨论“陌生人”概念的启发。她谈到之前阅读到的国内“陌生人”研究(如清华大学严飞、杜月)多聚焦从小城市到北上广的底层务工者,熊志颖的研究反其道而行之,关注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受教育后返回西镇的群体,展现了“陌生人”身份的多样性。她还提到小红书节目《无答案之书》中袁长庚关于大理“农民俱乐部”的研究,指出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因不满都市生活现状而移居云南,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以“陌生人”身份介入乡村,试图通过在地实践实现自我与社会的重新连接。这一现象也呼应熊志颖的研究,共同揭示了陌生人如何在地方社会中重构文化与身份。

参考文献

德勒兹,2016,《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宁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梁永佳,2005,《地域的等级:一个大理村镇的仪式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Hsu, Francis L.K. 1943. Magic and Science in West Yunnan: The Problem of Introducing Scientific Medicine in a Rustic Community. New York: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Hsu, Francis L.K. 1948. 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 Chines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otar, Beth E. 2006. Displacing Desire: Travel and Popular Culture in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Simmel, Georg. 2009. Sociology: Inquiri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Forms. Leiden: Brill.

附:“未来人类学家”夏令营是由一群热爱及乐于分享人类学知识和方法的年轻人组织和筹办的系列科普教育活动。该项目由青年人类学者王希言发起,其后得到了许多知名学者的支持和帮助。“未来人类学家”还将持续推出系列讲座和夏令营等公共活动。

    责任编辑:朱凡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丁晓

    http://news.xdnf.cn/fXZdIVZpor

    相关文章

    高子华|海藻故事——舟山马鞍列岛潮间带的呼吸与密语

    今年六月,我们参加宁波渔文化促进会组织的“寻找宁波渔业遗迹”活动,登上舟山嵊泗马鞍列岛嵊山、枸杞、壁下、绿华和花鸟诸岛,开展田野调查。这些岛屿所在的渔场,古时候称作北洋。每年春分过后的“乌贼汛”,宁波鄞县姜山等地乡民,摇着舢板,从家乡出发,翻江过海来到各自…

    傅杰|古籍出版领军人的四重奏

    8月17日上午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了《叩学事铅椠——古籍出版四人谈》新书首发仪式,本文是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傅杰教授的发言,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彭卫国、阚宁辉、李岩、顾青、王为松为新书揭幕傅杰高克勤、徐俊、宫晓卫和姜小青论当代中国的古籍出版的龙头老大,第一当然是中…

    顾彼曦新书《云上的列车》在甘肃武都首发

    8 月 16 日,由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西北师范大学中外写作中心、敦煌文艺出版社、陇南市作家协会、陇南市诗歌协会、武都区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青年作家顾彼曦最新作品《云上的列车》首发式,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此次活动以 “乘列车穿梭现实与回忆” 为主题,深入…

    关于“禹贡学会”创建的实际情况——读谭其骧先生复《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的一封信

    因发心编一部《谭其骧先生年谱长编》,数年来对于谭先生的生平史料比较留意。日前整理文件夹,发现存有2015年4月13日得到的谭其骧先生一件手札的照片。这件手札很短,但颇有助于说明禹贡学会创建和《禹贡》半月刊编辑出版的实际情形。谨刊布于此,以飨同好。谭先生这封信是198…

    圣文森特·德保罗号:一艘商船的命运与波谲云诡的时局

    本文讲述英国籍沿海货轮圣文森特德保罗号(St. Vincent de Paul)蒸汽船的历史,审视了其运营生涯及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太平洋战争初期东亚地区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中的沉浮。该船的经历,特别是1939年在青岛被扣押以及1941年在香港自沉的命运,为理解当时的大国博弈以…

    美官员:华盛顿部分国民警卫队人员将携带枪支执行任务

    当地时间16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援引两名美国官员的话报道称,部署到首都华盛顿特区的部分国民警卫队人员将开始携带枪支在该市执行任务。当天,联合特遣部队的一位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国民警卫队人员“可以根据其任务和训练携带武器”。另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援引一位…

    预计未成年观众超25%,时代少年团上海演唱会将设家长等候区

    25岁以下占比超80%,观众中有超过25%为未成年人……8月20日至8月24日,时代少年团“加冠礼”演唱会上海站将在上海体育场连演四场,预计吸引逾20万人次前来观看。8月17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了解到,基于观演人群的特点,针对家长带孩子前来观看演…

    杜绝球童助攻,“界外球自取”会成为足坛新趋势吗?

    2025年8月16日,2025德国超级杯,拜仁慕尼黑队球员路易斯迪亚兹在对阵斯图加特队的比赛中头球攻门,打入第二粒进球。视觉中国 图2025年德国超级杯16日举行,拜仁2:1击败斯图加特队捧杯。在现场,记者观察到比赛中的界外球环节有些新变化:球童不再直接将球抛给球员。比赛开始前…

    威海一野生动物园工作人员被指踹打幼虎,还穿着拖鞋进入展区

    8月15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西霞口神雕山野生动物世界一名工作人员在幼虎展览区域内多次踹踢、棍打幼虎。16日,极目新闻记者就此多方联系该动物世界,园方未作明确回应。发布视频的网友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此事发生在8月9日,事发时该工作人员正在展区内进…

    非遗牵手科技环保,演绎关于迁徙、破碎与重生的艺术

    8月15日,第三届上海生态环保艺术节以“美丽上海,艺起行动”为主题,在徐汇区西岸漩心拉开帷幕。本届艺术节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通过非遗技艺活化、环保时尚演绎、传统文化焕新、前沿科技赋能等多元形式,带来一场连接传统与未来、艺…

    8岁自闭症男童走失遇难背后:那些把孩子送进独立营“自然疗愈”的家长们

    近日,在云南大理参加“明日之光”独立营的8岁自闭症男童,在众多救援队、志愿者们4天的密集搜寻之后,最终在一处山涧被发现遗体,但他再也无法见到明天的阳光了。这起看似偶发的悲剧,将“独立营”这种自闭症儿童新型干预机构的争议推向公众视野。有认同的人在社交平台替机构…

    华东师大发布AIGC报告:编辑和作者依然发挥关键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出版业如何应对?AIGC技术渗透到出版业各个环节时,出版产业的价值链将会如何被重构?在AIGC技术大幅度压缩编辑出版周期、降低成本的背景下,出版机构怎样重新定位自身在内容生成和产品分发中的核心竞争力?8月…

    北外滩citywalk必备!“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上新

    8月15日下午,“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新作《北外滩:历史与风景》新书发布会在2025上海书展现场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通志馆主办。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姜复生介绍,“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是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及下属上海通志馆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工程…

    上海发布高温黄警:预计今天最高气温将超过35℃

    上海中心气象台8月17日10时10分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本市中心城区、闵行、嘉定、宝山、浦东、松江、青浦、崇明等地的最高气温将超过35℃,请注意用火用电安全,做好防暑防晒工作。责任编辑:王卉图片编辑:金洁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大佛次郎战败日记中的“神风”与荷风

    1944年9月18日,镰仓是一个难得的晴天。嗜书如命的作家大佛次郎(1897-1973)约上了友人到横滨的旧书店闲逛,在一家店里发现了不少令他垂涎的好书,其中包括英译的三卷本《堂吉诃德》。询价后,书店老板当即表示这些书只换不卖。当得知心仪之书须以永井荷风(1879-1959)的作品…

    上海社科新人访谈录|吴肖乐:人工智能是推动管理科学方法论革命的重大机遇

    【编者按】作为上海市理论社科领域一项重要的人才选育机制,“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快成长,对加强本市理论社科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勉励本市理论社科青年学者潜心治学、勇攀高峰,第十二届“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

    上海社科新人访谈录|王嘉军:从伦理视角看“新物质主义”

    【编者按】作为上海市理论社科领域一项重要的人才选育机制,“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快成长,对加强本市理论社科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勉励本市理论社科青年学者潜心治学、勇攀高峰,第十二届“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

    蔡骏《X的故事》上海书展首发,同名电影年内上映

    8月16日,作家蔡骏来到上海书展,与读者分享新作《X的故事》。这一次,他的身份除了作家,还有编剧和导演。由他本人执导编剧,陈晓、邱泽主演,陈建斌监制的电影版《X的故事》年内即将与观众见面。电影《X的故事》也是蔡骏进军电影业的首部作品。蔡骏《X的故事》以双线叙事结构…

    山东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今天贯通,通车后5分钟可穿越黄河

    8月17日上午,山东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贯通,通车后驾车仅需5分钟即可穿越黄河。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全长约5.75公里,其中盾构段长约3.3公里,设计时速60公里,单洞双层双向6车道设计,是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隧道采用开挖直径达17.5米的“山河号”盾构机自北向南掘进,先…

    马克·贝克谈近代郑州的城市空间

    马克贝克(章静绘)曼彻斯特大学历史系讲师马克贝克(Mark Baker)的新作《中国的支点》从“空间政治”这一视角审视了从晚清到当代的郑州城市史。贝克在书中聚焦郑州的城市边缘区、城乡接合部与城郊乡村区域在一百二十年内的经济、社会与空间变迁,探讨了国家政策、基础设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