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金融对接的高地,但我们公司在产业落地上,武汉,特别是武昌,有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中碳登’(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中心),数据、场景和生态聚集,这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优势。”
9月23日,2025年湖北省武市双碳产业招商推介会在上海举行,誉照新能源(武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昱衡在现场接受(www.thepaper.cn)采访时,这样形容他眼中的沪汉协作。这家公司把研发中心落地武昌碳汇大厦,而资本对接功能仍留在上海。
黄昱衡认为,上海的优势在于金融资源、国际化程度和资本对接,武汉的优势在于碳市场枢纽地位、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两地优势互补,推动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与武昌的碳高地属性,通过碳金融、技术场景和数据对接形成闭环。
9月23日,2025年湖北省武市双碳产业招商推介会在上海举行。 主办方 供图
这场以“沙湖碳心·沪链未来”为主题的推介会,将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的绿色资源紧密串联,吸引了长三角地区160余名双碳领域企业代表参加。活动现场签约双碳领域重点项目共23个,预计带动相关领域投资超67亿元。
从大上海黄浦江畔的金融中心到大武汉沙湖畔的碳市场枢纽,沪汉双碳合作正从理念共鸣迈向实质落地。
从沙湖到黄浦江
上海与武汉,一座地处长江入海口,一座位居长江中游,在“双碳”战略推进中正逐步形成功能互补、资源互通的协同格局。
具体来说,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资本密集、跨境联通、市场机制成熟的突出优势;武汉则依托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中心(中碳登)落户的枢纽地位,以及丰富的低碳场景资源,构建起从碳数据到碳应用的全链条生态,两地在本次推介会中展现出清晰的“江海联动”态势。
9月23日,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领导在2025年湖北省武市双碳产业招商推介会上致辞指出,湖北作为生态大省,碳市场建设已进入规模化运行阶段,累计清算额突破900亿元;而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的资本力量,能够有效推动碳资产金融化、产品化,加速绿色技术产业化进程。
武汉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已构建起全国、湖北、武汉三级碳市场体系,并依托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在武昌区打造全国首个“双碳”产业特色楼宇——碳汇大厦,带动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武汉通过组建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城市等产业联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绿色低碳产业年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
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中心(中碳登)位于武汉市武昌区。 视觉中国 图
“上海的优势是‘金变绿’,武汉的优势是‘绿生金’。”誉照新能源(武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昱衡以企业实践阐释这一协同逻辑:公司在上海对接ESG投资机构和绿色金融产品,获取资金支持;在武汉则直接链接中碳登系统,将家庭光伏发电等低碳行为数据实时接入“武碳江湖”平台,实现碳积分生成与兑换,“上海武汉两地如同双碳产业的任督二脉,只有打通才能实现碳流与资金流的循环畅通。”
环沙湖双碳经济带集聚效应初显
武昌的双碳故事,要从环沙湖说起。
2020年12月,坐落于武昌区青鱼嘴片区的碳汇大厦正式建成。这座36层、总建筑面积7.87万平方米大厦,是全国首栋独具碳要素特色的创新型、专业型标杆楼宇,不仅承载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核心功能,更以“楼宇经济”创新模式重构产业链。
从碳汇大厦开始,到以襄阳大厦、天风大厦等为集群的双碳楼宇,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正成为武汉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目前碳汇大厦已集聚94家涉碳企业与机构,环沙湖周边涉碳企业总数超过460家,区域年营收规模突破百亿元,产业集聚规模效应持续放大。
在9月23日推介会上,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概念性规划研究成果》,明确提出以“新三区融合”为路径——即滨江数创走廊、环大学创新发展带与环沙湖双碳经济带联动发展,目标打造“两区一中心”:全国碳金融与双碳服务业集聚区、全国低碳应用场景先行示范区、双碳经济国际交往与展示中心。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规划师张珂进一步指出,环沙湖区域具备四大核心优势,为其升级为国家级双碳示范区奠定基础:
一是产业生态已初步成型。中碳登作为全国碳市场唯一的注册登记结算功能平台,已形成“武汉登记-上海交易”的双城协同模式,当前以中碳登为枢纽的全国碳市场新格局基本形成。武昌区作为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正着力建设碳金融为核心的气候投融资体系,目前环沙湖地区已集聚2.9万家商业商务企业,其中包括160家碳金融企业、305家低碳转型服务企业,基本形成以碳金融服务和绿色低碳转型服务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武汉市武昌区打造环沙湖双碳经济带。 视觉中国 图
二是创新资源富集。武汉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武昌区拥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创新平台等顶尖的科教资源,环沙湖地区更是拥有30余家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低碳技术创新转化动能强劲。
三是空间价值潜力较高。环沙湖地区拥有绿色低碳楼宇51栋,可提供存量建筑68.34万平方米,可提供存量用地29.75公顷。同时,区域开发建设成熟,轨道交通覆盖度高达86%,大型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
四是生态品质优良。该区域生态资源丰富,沙湖是武汉内环最大城中湖,蓝绿空间占比高达40%,世界花园大会永久展区提供对外交流窗口。区域内已启动一批低碳示范应用场景。
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已超越单纯的产业园区概念,正演进为一个集“枢纽功能、创新策源、空间承载、生态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绿色发展平台。
“我们今年6月正式入驻武昌,看中的正是这里‘碳浓度’与创新氛围。”一位在现场签约的企业代表在交流环节坦言,“双碳产业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生态协作。武昌提供了从政策到场景的系统性支持。”
武昌锚定双碳发展新机遇
此次推介会签约双碳领域重点项目共23个,涵盖碳技术、碳金融、碳实业及基金合作等多个方向,预计带动相关领域投资超67亿元,标志着沪汉双碳产业合作从资源对接迈向实质性落地新阶段。
“为什么选择武昌?因为这里是集团碳业务布局的桥头堡。”万帮数字能源副总裁张晨在签约后介绍,“我们依托武昌的碳数据中心和中碳登系统,未来将把集团碳业务总部落户于此,目前正积极与政府、中碳登及产业链伙伴推进具体合作。”他强调,武昌的碳市场枢纽地位与政策响应速度,是企业做出落户决定的关键。
9月23日,2025年湖北省武市双碳产业招商推介会签约23个双碳领域重点项目。 主办方 供图
中碳登相关负责人指出:“武昌区不仅是碳交易的核心区,更是金融与产业协同的预期高地。我们期待通过落地项目,推动碳数据与金融资本更深度融合。”
为进一步增强区域人才与产业凝聚力,武昌区在此次推介会现场正式发布“武昌人才十条”,通过人才和项目资金扶持、高层次人才承载平台建设、人才创业全生命周期基金支持、教育医疗安居配套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支持引进和培育碳金融、低碳科技等领域高端人才,为双碳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从现场获悉,下一步,武昌区将以碳汇大厦为核心,持续扩大环沙湖双碳经济带集聚效应,着力提升“新三区融合”转型发展动能,强化与长三角地区在绿色技术转移、碳资产交易、低碳场景共建等方面的协同,加快构建“政策+产业+资本+人才”的双碳产业生态,为湖北省、武汉市建设全国碳市场中心、全国碳金融中心,以及助力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武昌的绿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