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一骑绝尘中,中国大学迎来2025。
2025年,注定要成为变革的年份。是以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还是在延误中错失转型机遇,中国大学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特推出“大学2025”专题,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之变。
近日,辽宁大学校长、国际经济学会会士余淼杰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并非社会科学研究的“替代者”,而是方法论上的“催化剂”。无论技术如何迭代,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判断、提出创新思想的人才,始终是社会需求的核心。
在人工智能重塑产业与教育形态的当下,作为东北地区人文社科重镇的辽宁大学,如何回应时代命题?一所拥有深厚文史哲底蕴与优势经济学科的“双一流”高校,又如何在新一轮科技变革中找准定位、培育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近日,辽宁大学校长、国际经济学会会士余淼杰在接受(www.thepaper.cn)专访时,给出了他的思考。
作为东北地区应用经济学唯一的“双一流”建设学科点,辽宁大学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服务东北全面振兴方面承担着特殊使命。余淼杰是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贸易政策等领域研究,兼具深厚学术造诣与丰富高校管理经验。自担任校长以来,他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办学模式创新,带领这所拥有深厚文史哲底蕴的“双一流”高校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谈及人工智能技术对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核心冲击与机遇,余淼杰认为,AI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其对现实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AI+”为代表的模式已深入生活各方面,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在余淼杰看来,从教育角度,要让师生具备研究AI如何服务实体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能力。面对低空经济等新业态,教师应深入实地调研,基于案例进行归纳总结。AI的发展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了新视角与平台,是助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具体体现。
面对AI对社科领域的冲击与机遇,余淼杰强调了“术与道”的辩证关系:人工智能是提升效率的“术”,而社会科学提供指导实践的思想与“道”,二者绝非替代而是互补。在这一认知下,辽宁大学以“破立并举”推动学科改革——停招不适应时代的专业,扩容优质本科教育,同时布局数字经济、网络安全等“AI+”方向,组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新文科、新工科融合中探索地方高校的转型路径。
“核心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余淼杰表示,无论技术如何迭代,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判断、提出创新思想的人才,始终是社会需求的核心。辽宁大学的探索,不仅关乎一所地方“双一流”高校的发展方向,更试图为同类院校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服务区域振兴提供可参考的实践样本。

辽宁大学校长、国际经济学会会士余淼杰教授。受访者供图
以下为采访实录:
AI是“科研新视角”,更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工具”
:您长期深耕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领域,从学科交叉视角看,您认为AI对经济学、商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核心冲击与机遇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余淼杰:要谈AI对社科的影响,首先得明确经济学、商学的核心目标——一是做好科研,二是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的前提是通过教学与科研,让学科水平对标“双一流”、接轨世界一流,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AI的价值,正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从机遇来看,“AI+”已深度渗透生活,从通用人工智能到“具身智能”等新形态,都在深刻影响现实经济。对教育而言,这要求我们的师生具备研究“AI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如何赋能地方经济”的能力。
换言之,在低空经济等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新经济形态、新业态方面,教师需多做实地调研,依据不同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从这个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平台,也是助力“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具体体现。
AI不是对社科的“冲击”,而是“加持”。它能帮助师生更高效地处理数据、分析经济现象,但社科的核心——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对经济规律的总结、对社会需求的回应,仍需依赖人的研究与思考。
:您曾多次强调“比较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如果将这一经济学概念应用于高校发展,辽宁大学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学校将如何利用其深厚的文史哲底蕴和经济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构建新的竞争力?
余淼杰:辽宁大学的比较优势首先在于“综合性+特色学科”的双重属性。作为省属“双一流”高校,我们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艺术等全学科门类,文科底蕴深厚;尤为重要的是,辽宁大学的经济学,特别是应用经济学,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双一流”学科。过去三年,该学科发展迅速,取得了社会公认的显著进步。
具体来看,这一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人才引育,在经济学科双一流建设上,辽大培育了国际经济学会会士和全职引进了外籍计量经济学会会士,人才梯队实力显著提升;二是科研突破,过去三年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16篇,对标一线985高校也不逊色;三是智库价值,我们的研究成果多次被中央与地方政府采纳,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切实的智力支持。
在AI时代,我们的竞争力构建也围绕这一优势展开。依托应用经济学的核心地位,我们引导师生立足“AI+新经济”背景,研究数字经济、新国际经贸规则等前沿领域,让传统优势学科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
此外,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也在同步提升:已与170多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名校开展了实质性的学位合作项目;教师还担任了世界百年期刊亚洲唯一副主编,这些都让辽大的学科优势进一步辐射至国际。
:作为辽宁省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辽宁大学的发展战略如何与东北全面振兴这一国家战略更紧密地结合?面对AI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学校如何平衡“学科传承”与“技术创新”?
余淼杰:东北全面振兴是国家战略,辽宁大学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东北全面振兴相匹配,特别是在推进对外开放、助力辽宁产业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着力。
在“学科传承与技术创新”的平衡上,我们坚持“破立并举”:一方面,坚决停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学科,实现“优质本科扩容”——去年扩招600余人后,招生分数不降反升,经济学进入全国A类行列,纪检监察学科更是获评A+;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新文科与新工科、新理科融合,积极设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国际经贸规则、网络安全等新兴专业,并建立大数据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平台,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从而留住本地人才。

AI与社科是“术与道”的关系
:当前“AI可能取代部分社科领域基础研究工作”的说法引发讨论,甚至影响部分学生的专业选择。您如何看待AI时代社会科学学科的价值与定位?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辽大提出了“新文科”“新工科”等建设方向,目前学校是如何推动人文社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实质性交叉融合的?
余淼杰:我认为在AI时代,社会科学不会变得次要,“文科无用论”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
人工智能是一种技术工具,如同化学催化剂,它并非要取代文科,而是提供支持。我始终认为,AI与社科是“术与道”的关系——人工智能是提供方法的“术”,而社会科学是提供思想的“道”。AI能高效总结过往文献、处理海量数据,但它无法创造新观点、新思想;而马克思《资本论》这样的社科经典,能持续影响人类发展,靠的正是思想的力量。
因此,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是互补关系。大学培养的关键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技术或编码能力,而在于是否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文科理科,学生都应掌握思考的方法,具备独立判断力,以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核心竞争力。基于这一认知,辽大推动的交叉融合,绝非“用AI替代社科”,而是“用AI加持社科”。
:当前毕业生就业面临压力。辽大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学校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就业市场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支持和引导措施?
余淼杰:辽宁大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与全国各地政府、企业等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并在辽宁省14个地级市设立城市研究院,引导学生研究真实问题和真实世界。同时,我们已在北京设立研究院,并计划在北上广深等地拓展,培养学生胸怀天下的视野与格局。目标是让学生具备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贡献社会。
我们始终指导学生,不能将视野局限于辽宁一省,要以“胸怀天下”的格局看待就业与发展,让学生既能服务区域振兴,也能在全国乃至全球舞台找到定位。
:您认为,在AI时代,辽大培养的毕业生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余淼杰:核心只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与时俱进、应用先进技术:用AI等工具提升效率、拓展视野,但最终要回归“独立判断、创新思考”的本质,核心是培养更好的独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