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闭经、湿疹、失明:藏在疾病后的情绪问题

article/2025/4/29 4:55:03

原创 简单心理APP 简单心理

1980年的夏天,精神病学和人类学家Arthur Kleinman教授访问中国,他有一个有趣的发现:

在过去,和美国相比,中国的抑郁症患病率非常低,但大量精神科和内科的病人被确诊为「神经虚弱」。

这一现象在后来的很多研究中得到证实,许多中国患者前往精神科求助时,都以躯体症状而不是心理不适为主诉,中国人的躯体化报告率远高于西方人群, 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报告中尤为明显(Nikelly,Arthur. 1988)。

在我们所处的东亚文化中,大多数人往往不善表达情绪,加之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接受度较低,人们更倾向于用「身体疼痛」来描述内心的焦虑和困扰(Kirmayer & Young,1998)。

来到21世纪的今天,情况并没有好太多。正如今天故事里的4位主人公,当他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遭遇情绪危机时,最先「表达」的依旧是身体:月经失调、胃痛、湿疹、失明……

他们求医问药,却得不到任何诊断结果。兜兜转转最终才意识到,原来是身体不得已在用疼痛提醒我们,该关照自己的情绪了。

以下是这4位朋友的讲述:

01

失恋后

24岁的我闭经10个月

佳佳 | 25岁 女 自由职业

2023年,我大四,正在一段暧昧了好几年的关系中苦苦挣扎。我们相识于社交软件,对方一直对我若即若离,我的情绪也随之波动很大。

6月份,我实在受不了这种状态,就和对方互删了。在我看来,这只是赌气,没想到8月份就收到了对方结婚的消息。

我迎来人生第一次分手,加上还面临毕业和考研的压力,整个人的情绪陷入谷底。

两个月后,我的月经没有按时来。我以为那个月推迟了,没想到,这一推迟就是10个月。

伴随闭经,身体还爆发了很多问题:长胖30斤,从来不长痘的皮肤开始冒痘,火气也越来越大……我当时很害怕,身体出了什么大问题?是不是长了个瘤子?

我把这种焦虑转化成去医院的行动,3个月去了30趟医院,平均每3天就去一次。我去了上海皮肤科最好的两家医院,从挂号费几十块的到五六百的主任、副主任医生都看了,还做了两次全套内分泌检查,看了中医。

没有任何明确的诊断结果。

当我问这些症状是什么原因呢,中西医都说只是内分泌失调,雌激素低,让我回家食补,吃点燕窝。还有一个内分泌科医生说我是身材焦虑,让我不要减肥了。

某次内分泌检查的结果

因为我还是一个双相患者,也在同步看精神科医生。门诊上精神科医生看病是很快的,不会讲太多。我跟医生提到身体的症状,医生说我可能有点过度医疗,对身体的症状太敏感了。但我自己知道,难受的感受都是非常真实的。

那个时候虽然同时在看精神科和其他科的医生,但治的是不同的问题——心理和身体,我没想过把二者结合起来,也没人告诉我这一点。

伤痛只能靠时间疗愈,后来我试着接触其他男生,虽然没有遇到特别喜欢的,但情绪状态慢慢好一些了。

10个月后,月经忽然来了。我也不知道具体什么原因,其他症状也有好转,于是我就着手准备考研了。

但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大概4、5个月后,月经又开始淋漓不尽,量不大,但能持续很久,有半个月、二十多天。这个时候,我遇见了第三个中医,她提醒我月经时间过长,以及之前的闭经,很可能是情绪问题导致的。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的确是这样,每次月经不调跟我的情绪变化都是一致的。于是,我把之前的经历串联起来,失恋的打击、考研的学业压力,每次出现一个新的压力事件,情绪崩不住了,月经都会出问题。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整个人放松了很多,本来还打算去做B超、喝中药什么的,这次之后我就决定彻底不看(医生)了。很奇妙,心态放松之后,月经又逐渐恢复正常了,怎么也看不好的病,莫名其妙就好了。

我感觉女孩子对月经这类妇科问题还是比较羞耻的,但很多妇科问题其实都和情绪有关。我有一个朋友月经也不是很正常,量很大,一来就特别多,但她很讨厌看医生。还有个朋友是多囊卵巢综合症,吃了一段中药总想吐就不吃了,大家都没有进一步关注这个问题是为什么,没往情绪方面想。

现在我把月经当作了解情绪的信号,我会记录月经周期,肯定不会闭经超过两个月还置之不理,如果有异常就去找自己的情绪哪里出了问题,不像之前只会陷入对身体的恐慌。

女性的身体是很灵敏的,而很多时候人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和感受,总会迟钝一点。

《美食祈祷恋爱》

02

写论文写出了规律性胃痛

电车 | 24岁 男 研究生在读

我没有胃病,平时也很少觉得哪里不舒服,但是去年三四月,写论文初稿的时候,我开始出现规律性胃疼。每天上午10点、11点,下午3点、4点,一阵一阵绞痛,明明没有到吃饭的时候,总感觉胃里空落落的。

现在想来,胃痛最频繁的那个阶段,正好在写整篇论文里我最难熬的部分,每写一句话,都要先翻阅大量资料,看看别人是怎么设计、分析、解释的,然后换成自己的语言,再整合到自己的逻辑里。

我是一个很容易在内容质量上纠结的人,但也常常因此给自己造成更大的负担。一边想着「快点写完结束痛苦」,一边又忍不住觉得「写成这样太水了吧」。很像小时候考试,明明就要交卷了,但还是不会做,于是焦急、难受、紧张,让人抓狂。

但论文的痛苦似乎更胜一筹。上学的时候好歹有标准答案在等你,可论文没有答案,你得自己创造问题,再创造一个合理的回答。谁也不知道你的回答对不对,甚至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这种没有参照系、没有边界的创作,对我来说太不安了。

在这样的焦虑中,胃开始疼了。我有些担心,跟同学说想去医院看看。或许焦虑环境中,大家都有相似的体验,他告诉我不用担心,「你可能是写论文写应激了」。

那时候恰逢五一,我回家后和家人相处,彻底放松休息,完全没有再碰论文,神奇的是,胃真的没有再疼,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面包和汤和猫咪和好天气》

我这才意识到,情绪原来会以「胃疼」这种方式表达出来。虽然这段经历没有严重影响我写论文的节奏,但它确实让我发觉,我一直习惯于靠意志力硬撑,但身体比我诚实,它不会说谎,也不会陪我演。

在确定不是严重的健康问题之后,我就不那么在意了。但我是个比较敏感的人,会羡慕那些面对压力也能很松弛的同学,于是我开始学习心理学相关内容,想让自己变好一点。

但情绪这件事,对我来说始终很难完全掌控。它不像一个题目有对应的答案,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还好,可身体却会告诉你,你其实很紧绷。

为了让自己更早能觉察到压力,我前段时间给自己买了个智能手表,装了一个应用,能实时监测我的压力状态,从「状态优秀」到「压力过载」,颜色标识很清晰。

我发现它的判断真的挺准的,我能更及时意识到自己的压力情况。我现在还会用手表里的正念 app,每天做一到两次一分钟的深呼吸练习,这种简单的动作,也很有用。

有时候我也在想,躯体化并不全是坏事。就像在播客节目「张春酷酷酷」里说到,我们的大脑很笨,它只会让我们一直一直工作。但身体很聪明,面对压力的时候它会首先发出信号。告诉自己现在太累了,需要休息了。

我想,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任务时,我可能还会紧张焦虑,但我不会再那么如临大敌,也不会觉得只是「没吃早饭」这么简单。我会停下来,听听它到底想告诉我什么。

03

疼痛,是身体诉说的方式

糯米 | 24岁 女 护士

我第一次感觉到疼痛是16岁,两个膝盖疼到下不了楼梯。那段时间父母离异,准备分家,闹得很厉害。家里好像战场,经常能看到他们砸东西、撕衣服。

我膝盖的疼痛断断续续持续了快 3 个月。在心内科,骨科,皮肤科,全部查过都没有问题,西医说可能是髌骨软骨炎,开了口服药,也贴了膏药,没好。看过中医,敷过草药,做过针灸,还是不奏效。

在学校上楼梯都只能扶着扶手一点点上,下楼梯更疼,只能侧身一阶一阶慢慢走。有时手指指尖也强烈胀痛,按压也按不下去,能够感觉到手指指尖有动脉搏动的感觉,和心脏一起跳动。

父母忙于分家,也没有时间关注我。身体始终没痊愈,情绪也越来越差,我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平时喜欢的兴趣班也频繁翘课,就在家呆着。

最终父母带我去了精神科,看了医生,确诊了抑郁症,但因为吃药断断续续,好像情绪和身体疼痛也没很大改善。

印象最深的一次,母亲因为副作用和药物费用问题,不想让我再吃药。当时爆发了严重的争吵,我回到自己房间里,把门嘭地一下关上,她一直不停地敲门、砸门。我当时非常害怕,加上情绪激动,头嗡嗡发晕,甚至想从窗户跳下去。后来身体开始难受,膝盖和手肘又疼痛起来。

真正意识到这些疼痛是情绪问题,是到了大四。当时因为疫情和工作,压力很大,我找了心理咨询师。初步沟通过后,他问我现在身体有什么感受。我刚开始咨询,自己也说不清楚有什么感受。但是他说,听完我讲,他觉得肩膀很痛,问我会不会有类似的感觉。

自己背负了太多东西,所以肩膀会抗议;强行拖着自己走得太快,所以膝盖也会抗议。

《吃饱睡足等幸福》

现在不在家,不用和父母打交道了,也可能是找了咨询师,有了情绪宣泄的出口,疼痛的范围小了些,不那么频繁了,但也没有彻底消失。

后来偶尔会因为和父母吵架,半夜惊醒,又开始剧烈地疼痛。工作环境压力太大时,疼痛也会卷土重来,有时痛到用手砸墙,只能深夜发消息给咨询助理问能不能加一次咨询。咨询师会提醒我说,其实可以在更早一点的时候告诉他。

从那之后,我开始练习察觉疼痛的信号。我回忆起来,每次疼痛发作时会先有一阵头晕,于是我试着「往前一点」地发现它。这样「往前一点」的练习,我做了一年,才逐渐掌握。

现在,如果觉察到头疼的迹象,我会闭眼深呼吸一会,有空就做一下冥想。如果没能缓解,会紧急联系我的咨询师。咨询之后还是没办法缓解的话,我会申请调休一天,让身体和情绪一起慢下来。

与疼痛共存的第8年,我已经逐渐接受了。它就这样,消失一段时间,又继续出现。如果我全力去对抗和消灭它,只会精疲力尽。所以,我会想象自己站在一旁,看着疼痛发生,再看着它离开,就像月经一样,到来,然后消失。

04

湿疹、失明:身体一步步

给我更严重的警告

Molly | 40+ 女 钢琴教师

我是一个钢琴老师,很早就出国了。2016年左右,有一天我正在练琴,突然就看不见了,眼前一黑,好像闭上了眼睛一样,时间没持续太久,大概几秒钟。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不是太累了,但后来这种情况(失明)发生的频率很高,有时候是眼前出现一坨黑色的东西。我才觉得不太对劲了,准确地说,我意识到「它」又来了。

眼睛失明不是一次出现了,最早小时候练琴的时候就出现过。但以前没这么频繁,是偶发性的,就没太当回事。

但这次,我决定直面它。

我心里已经隐隐感觉到可能和心理问题有关,因为我对自己的身体很了解,应该没什么器质性的问题,但我一直是个特别压抑自己感受的人。

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把我送到幼儿园的「长托」,要在幼儿园吃饭和睡觉,相当于住在了那里。我特别恐惧,一直哭呀哭,有一天就叹了口气,心死了,只能接受。

也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试着屏蔽自己的所有感受,因为觉得没有用,不需要有它(感受)了。

很快家里人让我学钢琴,从小学开始,每天雷打不动练至少两个小时,我经常跟我妈发生争执,想出去玩,但一次都没有成功过。我其实一直不喜欢弹琴,但这么多年还是弹下来了,几乎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部分。

接着到了初中,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妈妈去了国外工作,我在国内跟着爸爸搬家,转学,所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现在想想我当时应该很崩溃吧,但因为早早屏蔽掉了自己的感受,并没有太多情绪。

不过那个时候,身体开始提醒我了,我的右边肩胛骨处出现一片非常顽固的湿疹,从此「陪伴」了我二十几年,再也没有彻底消散过。

对,失明不是我的第一个躯体化症状,在那之前是湿疹。回到出国后的失明,可能当时压力太大了,第一道防线(湿疹)已经被击溃了,身体不得不给了我更严重的信号。

我当时去的是欧洲的维也纳,一个讲德语的国家,在国内英文学得再好也没用了。加上当时做音乐人挣钱很难,我就规划转行,做一些和艺术策展相关的东西。

所以那几年是非常高压的的状态,语言的压力,意识形态的压力,生存的压力,所有东西都挤在了一起,一直没有喘息的机会。我对自己的要求又很高,觉得回国就是混不下去了,没出息,就这么硬撑着。

我现在回想,眼睛看不见可能也是当时潜意识里渴望的,眼不见,心不烦,能逃避眼前的困难。我不允许自己逃避,身体来帮助我。

Molly最喜欢的席勒的画

「画中的线条好像曾经出现在我眼海中的黑线」

意识到失明可能是心理问题后,我就去找了心理医生。那是我关注了很多年的一个心理医生,就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我很多年里都是一种内心不安的状态,总觉得会在什么时候需要她的帮助。

就像水管堵了要找一个通水管的人,心理医生帮我捋顺了一些东西。当时我就觉得一切都说得通了,安心了,之前虽然有一些隐隐的感觉,但没有另外一个人来确认这些感受。我还记得跟心理医生讲述我的经历时,她很快就说,你已经很棒了。我这才意识到,从很小的时候,我就承担了太多东西,而且一直在勉强自己。

看了心理医生没多久,失明的症状就好了,我也是这个时候才知道,哦,这是「心因性失明」(注:心因性失明是一种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视力障碍,并非眼睛本身存在器质性病变,强烈的负面事件都可能成为心因性失明的诱发因素)。所以如果能接受医生给你传递的信息,好好消化她的话,躯体化的症状自然就会有好转,主要取决于你的接受度。

之后我的眼睛也没再出现过失明的情况,湿疹还是会冒出来,但没有之前那么严重了。每次湿疹出现的时候,我就会多关注一下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又在勉强自己?我知道一定得好好调整,不然眼睛还是会出问题。

我的舅妈是一个护士,她跟我说过,出湿疹是因为你的内心不平静,需要静养。好像真的是这样,每次我度假、休息的时候,湿疹就会好很多。我现在也不用任何药,逮着机会就让自己舒服,不一定真的能很平静,但尽可能地让自己惬意,开心。

我也很感谢自己的身体,这些年,我过得这么辛苦,它依然还在拼命保护我,我们互相照料,互相合作。所以有时候哪怕我努力让自己放松了,身体的症状还是没有缓解,我也知道它尽力了,就借这个事,让自己多开心开心。

《黎明的一切》

采写/撰文 寒冰、西维

责编 罗文

封面及配图 《吃饱睡足等幸福》

�� 参考文献

Nikelly,Arthur. 1988.Does DSM-III-RDiagnose Depression in Non-Western Pati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Social Psychiatry 34(4):316-320.

Kirmayer, L. J., & Young, A. (1998). Culture and somatization: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and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0(4), 420–430.

原标题:《胃病、闭经、湿疹、失明:藏在疾病后的情绪问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的观点或立场,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http://news.xdnf.cn/jWhjxbsBsF

    相关文章

    一周文化讲座|“不一样的社会观察”

    北京|正史的未尽之处:王朝的真正密码——《汉末之变:曹操发迹与董卓之死》新书发布会时间:4月25日(周五)19:00-21:00地点:朝阳区东四环南路56号远洋国际中心E座27层先知书店嘉宾:刘三解(历史作家)、谌旭彬(历史作家)历史学家麦克米伦说过,“大部分历史都可以重新打…

    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微短剧出海面临版权交易不畅、海外维权较难等难题

    4月25日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年度报告(2024)》有关情况。中央宣传部版权管理局局长王志成 国新网 图发布会上,中央宣传部版权管理局局长王志成表示,近年来,微短剧凭借短小精悍、贴近生活、传播迅速等优势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从息屏24小时到息屏1小时,姚明在深圳开启落地试点

    一个半月前,姚明在全国两会提出“息屏24小时”倡议时说过:“我知道一定有难点,但关键是每个人可以取舍这24小时能在电子产品以外获得哪些体验和收获。这不仅仅是给孩子,其实也是给我们这一代人。”一个半月后,姚明来到深圳就已经开始尝试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这几日,作…

    获公示拟任省辖市委副书记的胡军,已赴南阳履新

    胡军 资料图澎湃新闻从权威渠道获悉,此前获公示拟任省辖市委副书记的郑州市副市长胡军,现已赴南阳市履新。公开资料显示,胡军,男,汉族,1973年8月生,河南桐柏人,研究生,理学博士,中共党员。他曾任河南省发改委城市发展处副处长、固定资产投资处副处长、政策研究室主任…

    专访|攸佳宁:手机只是矛盾导火索,重要的是看见孩子的内心

    【编者按】关于网络使用以及短视频的讨论层出不穷,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青少年心理问题如何解决?澎湃新闻对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攸佳宁进行了专访,谈及她对青少年心理的研究,以下为访谈正文。攸佳宁教授澎湃新闻:您为什么选择“青少年情绪障碍与心理健康…

    11-13世纪的地中海贸易

    11世纪的海上航线我们对11世纪的海事技术知之甚少,对船舶术语和船舶类型亦甚陌生。但水下考古为我们提供了证据,并结合嵌入比萨圣米歇尔(St. Michele)教堂墙壁的阿拉伯陶瓷盘(即巴西尼,bacini)展示了三桅帆船也在使用的史实,如shm(单层甲板大帆船)或kharrq(适于远洋…

    儒说︱问世间孝为何物

    日本的中国思想史专家加地伸行生于1936年,1960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加地伸行曾表示,自己的学术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中国人的死的问题(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处理死后事宜),二是经学何以成为中国哲学史的核心,三是中国人为什么是现实的、即物的。为了解答第一…

    吏亦有道|秦汉的发明家与技术传承

    马钧的才思三国时代,最有智慧的人物是诸葛亮。他的智慧不光体现在养民、治国、用兵、理财、“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等等事情上,在发明创造方面,诸葛亮也多有成就。据说他“损益连弩”,将当时普遍存在的一种连发弓箭作了调整,实现了单个弩机一次发射十支弩箭的可怕数据。…

    山西10岁男孩遭生母和继父殴打遇害,案件庭审延期

    4月25日上午,临猗“10岁男孩被害案”原定在山西运城中院开庭。当天上午,法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他们接到通知,该案今天不开庭了,具体改到哪天,他们尚不清楚。随后,家属向澎湃新闻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遇害男孩父亲张某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法院通知他4月25日开…

    政企研合力,科学监测分析服务消费

    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总额”)124671亿元,同比增长4.6%,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0%。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对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达63%,人均服务性消费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6.1%。服务…

    中信证券:“国家队”未曾减持ETF,应充分相信国家维稳决心

    4月24日,中信证券在题为《A股投资者行为分析系列—“国家队”未曾减持ETF》的研报中指出,2023年10月以来,中央汇金通过增持ETF有效稳定资本市场预期、提振投资者信心。根据公募基金2023年四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披露的持有人数据,汇金持有的ETF份额未曾出现环比净减少的情况,…

    我国首次发布铁线礁、牛轭礁珊瑚礁“体检”报告,菲炮制言论毫无科学和事实依据

    4月25日上午,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联合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等单位及海南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南海遥感测绘协同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力量,发布了共同编制的《铁线礁、牛轭礁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报告…

    青海一只人工繁育秃鹫雏鸟破壳后脱险成活,有望填补国内空白

    4月3日下午,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简称:救护中心,又名西宁野生动物园)迎来历史性突破:一只人工繁育的秃鹫雏鸟成功破壳,秃鹫父母由于缺乏经验,4日傍晚开始出现伤害雏鸟的行为,工作人员紧急取出雏鸟进行抢救和护理,至4月24日脱离危险。此前,国内尚无秃鹫人工繁育…

    全国首个古文学习AI大模型在沪发布,可批阅古文翻译

    4月24日,由复旦大学未来信息创新学院嵌入式深度学习实验室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共同开发的国内首个古文垂类模型——“李白”古文学习AI大模型发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副校长、上海市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张林讲解了“李白”古文学习AI大模型的功能及应用场景。“…

    马上评丨马拉松“方便门”被处罚,是一针清醒剂

    3月2日,苏州马拉松出现不文明行为。4月24日,中国田径协会通报了备受关注的苏州马拉松“方便门”处罚情况:涉事10人禁赛3年。3月2日,2025苏州马拉松开跑。随后有网友爆料,几名跑者正对着苏州实验中学校门小便,相关照片被热传。在不足100米处就有移动厕所的情况下,这种荒唐…

    讲座预告|大国博弈与创新破局:如何激励中国企业创新

    大国博弈与创新破局——21世纪的中国企业创新政策主讲人:张赤东(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科院中国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科技体制组组长)时间:2025年4月25日18:30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参与方式: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一楼207(主会场),玉泉路校…

    《2025职场人阅读报告》:超半数会因AI改变阅读方向

    自2019年起,由出版品牌“湛庐文化”提议、《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作为行业指导、多家文化和互联网公司共同发起了“职场人阅读调查”,每年进行一次。今年4月23日,“湛庐阅读”发布了基于“职场人阅读调查”数据的《2025职场人阅读报告》,此次参与调查者超过一万人。在过去的一…

    华夏银行青岛分行另类处置不良债权,德州近百亩土地被神奇操作抵押贷款

    处于荒废状态的盛源家具公司。摄影/帅可聪没有前期手续却凭空办理了土地证,山东民企6000万元原价接盘银行不良债权后,牵出背后近百亩土地被通过神奇操作抵押。近日,德州凯元热电有限公司(下称“凯元热电公司”)负责人冯承强向《华夏时报》记者反映,该公司于2016年从华夏银…

    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郑崇选: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视频来源:文汇报(07:05)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中共上海市委网信办、中共上海市委外宣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与文汇报社联合出品的《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短视频今天(4月25日)推出第四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崇选…

    机票搜索热度飙升,透过数据看五一假期旅游热度

    “五一”假期即将来临,交通运输部昨天(24日)表示,针对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可能带来的拥堵,将采取多种举措疏堵保畅。今年五一假期7座及7座以下的小型客车免费通行全国收费公路时间为5月1日0时至5月5日24时。预计五一假期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约为6200万辆,跨省车流量与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