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国国家话剧院重排大戏《死无葬身之地》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剧将于9月2日至7日登上国家话剧院剧场,向始终追求永不妥协的自由意志与世界和平的人们献上诚挚礼赞。总导演查明哲携海清、邢佳栋、查文浩、徐卫等全体演员齐齐亮相。
今年是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诞辰120周年。创作于1946年的《死无葬身之地》,是萨特在二战后的第一个剧本,也是他早年集中反映个人哲学主张的名剧之一。
演出海报
该剧将时代背景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44年:五名“自由法国”抵抗运动成员在一场暴动中失败被俘,被关进二层阁楼。在绝望和仇恨的煎熬中,他们没有秘密可守,面临的只有白白经受恐惧、折磨和死亡。楼下,同样处于战争与个人命运绝望之中的“法兰西民团”(维希政府治下的准军事组织,实为投靠德国法西斯的法奸)则磨刀霍霍,妄图用严刑拷打撬开他们的嘴巴。
就在此时,暴动中唯一逃脱的游击队长被当作身份不明的人被抓了进来,而他正肩负着通知战友们更改作战计划、免遭团灭全歼的使命。于是原本“无秘可守”的被俘者们,因突如其来的“有秘要守”而陷入更大的困境,每个人都必须做出严酷的选择……
田沁鑫院长 摄影 王昊宸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话推出包括《死无葬身之地》在内的八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剧目,形成了系列化的演出矩阵。”田沁鑫院长在致辞时表示,“这部重排剧目是将历史纪念、艺术创作与人文倡导相融合的绝佳实践,也是国家话剧院作为国家级文艺院团演绎世界经典水平的重要体现。”
试用新排法,构建“境遇实验室”
回首往昔,《死无葬身之地》是查明哲导演在1997年进入中央实验话剧院后执导的第一部作品。当年作为小剧场话剧首演后,曾创下连演60多场的纪录,甚至掀起了一股“外国戏剧热”,堪为彼时中国话剧市场上现象级的存在。
2001年年底,中国国家话剧院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之后,该剧又在2005年、2014年两次重排上演,场场演出都是一票难求。
总导演查明哲 摄影陈阳阳
发布会上,查明哲手握1997年首次排练时记满笔记的剧本,介绍了今次重排的进展情况。在过去的二十天工作当中,为了迅速调动起演员们的感官体验,更深入地摸索人物内心并熟悉舞台,他使用“黑灯”这一创造性的新排法,是在前几轮重排时都没有使用过的一种方式。
“排练场后隐隐透入的天光,不再加以灯光辅助,阴暗得刚好。”查明哲说,“正是因为角色们感受到了真实的环境对于心理带来的压迫,也使得我们和台上的演员走得更近了,大家在共享一种恐惧和黑暗,这是一种空间和心理上的创造性实验。”
排练照 摄影 王昊宸
查明哲强调说,“形象种子”对于自己的导演创作而言,几乎成为他统摄舞台美学的核心引擎。2025年的《死无葬身之地》,他再度锚定“在悬崖上,一群生灵在腥风血雨中,向千仞绝顶攀爬,向万丈深渊跳跃。”构建了一座让中国观众直面“自由选择”之痛与存在之重的“境遇实验室”。
他介绍说,此次舞美设计上的“楼上是炼狱,楼下是地狱”是对该剧演出场域的新尝试和新诠释。“阁楼宛如炼狱,游击队员们在精神煎熬中自我审判,弗朗索瓦的恐惧、吕茜的撕裂在此发酵;楼下审讯室直若地狱,法奸朗德里约们的暴行与怯懦在此暴露无遗。”
“而打通双‘狱’的关键,是全新启用的粗粝纱幕材质。纱幕的透光特性,使光影在上下空间自由流动——楼下刑讯逼供的红光渗入阁楼,楼上挣扎扭曲的剪影投下地狱,形成打通两个空间重要的互文隐喻。”
排练照 查文浩(左)饰演昂利,邢佳栋(右)饰演卡诺里 摄影 陈阳阳
“当角色在招供与沉默间挣扎时,观众看到的是每个普通人在困境中的精神博弈。萨特撕掉了‘英雄滤镜’,让我们直面人性的真实——懦弱与崇高可能就是一线之隔,却判若云泥。”查明哲说。
全员挑战萨特笔下复杂人物的极限心理
《死无葬身之地》自1997年首度搬上中国的话剧舞台以来,见证了冯宪珍、韩童生、王卫国、徐卫、廖凡、查文浩等一批国话知名演员的成长、成熟,并始终以其对人性巨细无遗的逼视叩问震撼了几代观众。
排练照 海清饰演吕茜 摄影 陈阳阳
此次吕茜一角由国家话剧院演员海清倾力演绎。她回顾道:“1997年,我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来北京上大学后,看的第一部话剧就是《死无葬身之地》,这部戏可以说是我的戏剧启蒙。时隔28年后,能有机会塑造吕茜这个人物,我深知这一人物的跨度极具戏剧张力,从‘眼里只有爱情光芒’的少女,蜕变为‘以沉默为武器’的战士,其转变的核心并非是英雄主义突然觉醒,而是人性深处对自我尊严的不断坚守。”
邢佳栋 摄影 王昊宸
演员邢佳栋继刚进剧院参演《纪念碑》后再度与查明哲导演合作,中间也跨越了将近二十五年。谈及角色,他表示:“我所饰演的卡诺里是一位狱中的哲学家,他总是像个冷静的棋手,提醒同伴‘手段无关紧要’,极力在可能与不可能间寻找缝隙。剧末,他提出的假招供以求生存,在我看来是在保卫一种‘人该有的样子’,一种不能被酷刑和死亡碾碎的尊严。而阁楼石灰墙上最后的‘V’字,才是他对‘存在先于本质’的终极诠释。”
查文浩 摄影 陈阳阳
导演、演员查文浩谈及个人和《死无葬身之地》间的渊源时提到,全剧的序曲结束后,游击队员们纷纷被捕,这是一个小女孩在大火中高喊“救命”的画外音,是1997年首演,时年7岁的自己应父亲查明哲导演要求的“声音出演”。“这个声音在之后的2005版和2014版中依旧保留了下来。”
查文浩在2014版时饰演少年弗朗索瓦。此次重排版中将接手徐卫此前饰演的角色,演绎理想主义者昂利。“昂利的痛苦源于对意义的执念。其实他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的无意义。在杀死弗朗索瓦后,他不得不面对‘自由选择’背后沉重的道德谴责。而他与弗朗索瓦的冲突,实则是萨特存在主义对‘人性是否经得起拷问’的思辨。”
排练照 徐卫(中)饰演朗德里约 摄影 陈阳阳
国家话剧院演员徐卫是唯一一位在28年的跨度里,连续在该剧的四个版本中均有出演的“看守者”。在2014版中,他凭借对昂利的精彩演绎,获得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优秀表演奖。此次从楼上的“炼狱”坠入到楼下的“地狱”,他将塑造朗德里约这一被暴力异化的产物。“当朗德里约咆哮道,‘他们必须开口’时所展现出的癫狂,实则是他自身信仰崩塌的投射。当他一面说着‘血迹真恶心’,一面却继续滥施酷刑时,萨特揭示了暴力如何将人变为自己的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