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国内舆论场,有两件事情讨论得很热:一个是福州“最快女护士”的调休,一个是多所大学这几天召开的新生家长会。
新闻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件事:8月31日,在2025哈尔滨马拉松比赛上,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最快女护士”张水华以2小时35分27秒的成绩,勇夺女子国内组冠军并刷新个人最佳成绩。赛后张水华在接受采访时情绪激动,哭着说作为护士工作忙碌,参加马拉松比赛请假不易、调休困难,“喊话”领导希望能支持她调休。
赛后张水华在接受采访中。视频截图
第二件事:8月26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举行2025级新生家长会,百余名新生家长通过线下或线上方式参会;8月26日下午,2025级上海交大医学院本科生新生家长会举行,医学院各专业宣讲会后在13间教室同时开展;8月30日晚,同济大学举行校长与家长见面暨2025级新生信息发布会……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学院也陆续召开了新生家长会。
8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 2025级新生家长会现场。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官方微信图
有人会说了,这两件事情风马牛不相及,有什么关联呢?
在我看来,这两件事很好地展现了当下国内舆论场热门话题的复杂性:难以用对错来简单评价,网友观点没有一边倒而是严重分化了。可能正是这种复杂性,才是这两件事成为热议话题的关键所在。
张水华“喊话”领导希望能支持她调休一事之所以在舆论场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主要原因就是护士这一职业的特殊性。
急诊、住院部全年24小时无休,护士三班倒排班,这是国内绝大多数综合医院的现状。说护士的休息时间无法得到保证是不客观的,但是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周末休息的意愿是无法保证的。正是因为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很多医院护士都采用了轮班制,碰到不方便的时间段,自行和同事调换。
张水华参赛的高频率就和这种轮班制的刚性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就成为她夺冠之后“情绪激动”的原因。舆论场这一次没有一边倒地支持她,而是严重分化了:一种观点认为成绩难得,领导应该支持她周末调休;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她个人的事情,大家都不容易,不能牺牲同事周末休息的权利。两种观点难分伯仲,甚至后一种观点的声量更大一些。
到目前为止,福州相关方面的表态都比较谨慎,正是这一职业排班复杂性的表现。实际上,领导根本不想参与到排班这件事情上来,尤其涉及到内部公平的问题。有网友就说了:“如果领导同意她调休,周末领导来替她上班吗?”
很多事情就在于不能开特例。特例一开,其他人就会提出各种特殊的理由:既然周末去跑马拉松需要支持,我周末去学习更应该支持了……
很有可能,张水华这事到最后也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是,这件事的意义在于让全社会都关注到了护士这个群体,希望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爱。
“大学新生家长会”也一样,一经报道迅速就在舆论场被热烈地争议:一种观点斩钉截铁地认为这就是“大学高中化”;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家校充分沟通的有益尝试。两种观点都有足够的支持人群。
在我看来,由于中小学时期的长年“驯化”,“新生家长会”这一概念的意思在公众心目中已经被固化。“大学新生家长会”如果改换一下名称,比如“大学新生家校沟通会”“大学校情说明会”“大学院情说明会”,可能就不会产生这么大的争议了。
现在升学、就业形势复杂,任何一个选择都牵涉到家庭的支出安排,早已不是大学生自己单独就能决定的事情了。通过家校直接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培养方案、培养特色、各专业就业情况,再和孩子商量是继续升学还是就业,本来就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更何况,大学加强与高中学校、学生家长的沟通是近年来的大趋势。王树国半年之内两去江西一中学和师生深入交流;施一公在河南推介西湖大学的时候现场就和学生家长飙起了河南话。
近期有另一件涉及大学的事情也引发了更强烈的争议:2025年暑假,河南信阳师范大学明德书院一位年轻的女辅导员冒着酷暑家访上了媒体报道。自7月下旬以来,这位辅导员自驾走访了洛阳市三县三区的学生家,行程一千余公里,其中不少地方位于乡村。家访中,她把经济困难家庭和单亲家庭列为走访的重点,每到一家,她除了带上牛奶、米面油等,还会带上“专属家访装备”:学生成绩分析表、资助政策明白卡、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等。这位辅导员的家人也对她的行程很是担心,不仅哥哥提前带着她这个“新手”司机练习走了一段山路,妈妈更是坐上副驾全程陪行了8站家访。
从目前的报道来看,家访这事不是学校的统一安排,而是辅导员的自身决定。花自己的钱买牛奶、米面油送给困难学生家庭固然值得点赞,但是又没办法倡导所有大学辅导员都向她学习。
当下舆论场很多被热烈争议的事情,可能最后也没有标准答案。这可能就是当下舆论场复杂性的体现。
(作者陈良飞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设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