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孩子都在老家,还是要让他们放心。”今年50岁的顾小松来自江苏南通,来上海打工12年。他笑称,自去年4月来到临港的工地,自己总能第一时间感受到台风动向——因为每到此时,都会接到通知要安置转移。
7月29日晚,随着台风“竹节草”逐步靠近,上海临港不时有雨。记者来到作为临时安置点的临港少年宫,这里承接了约300名来自临港主城区在建工地的工友。
2025年7月29日,上海临港,工友们来到作为临时安置点的临港少年宫。 受访者 供图
顾小松告诉记者,29日下午四、五点,他接到班组通知,吃过晚饭后乘坐安排的车辆,前往集中安置点。“相比往年,感觉今天的状况还行,”顾小松称,他见惯了台风“大场面”,心态平稳,“前几年还会觉得新鲜、害怕,现在觉得台风来了还能降降温,大家都可以休息休息。”
顾小松在临港少年宫休息。 记者 徐亦嘉 图
虽然已经习惯,但来到安置点后,顾小松仍第一时间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希望让亲人们放心。碰到年轻的工友,他还会主动上前宽慰,“大家都在一起,没什么好怕的。”
在临港少年宫内,除了被安置的工友,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组成的党员志愿者们已经在忙前忙后。志愿者焦敏告诉记者,与顾小松一同前来的工友们,通过四五辆车陆陆续续到达,晚上8点左右已转移完毕。
7月29日,临港少年宫,焦敏正在分发纯净水。 受访者 供图
与此同时,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理支队民警徐双杰刚做好隐患排查工作,正安排工友们有序、平稳、按批次入场,他要确保完成防台防汛工作,同时也做好工友情绪安抚。
焦敏介绍,安置点现场除了有电、纯净水、雨衣雨靴等物资,还配备了2名医务工作者以满足医疗需求,“还会有早饭提供,我们会有24小时志愿者,直到台风过境工友们离开。”深夜,焦敏看工友已陆续休息了,把空调调高了2℃,调小了风速。
截至7月29日22时,临港新片区所在的南汇新城镇已对154个工地的人员进行撤离安置,涉及2万余人。
7月29日,临港少年宫,工友们在休息。 记者 徐亦嘉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