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1+1+1>3”的集成效果
沪渝蓉高铁武宜段启动联调联试
5月15日上午,随着55103次检测列车上线运行,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启动联调联试,为全线年内开通运营作准备。沪渝蓉高铁武宜段位于湖北省境内,起自武汉市,经天门市、荆门市,终至宜昌市,正线全长31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沪渝蓉高铁武宜段东连沪渝蓉高铁合肥至武汉段,西接沪渝蓉高铁宜昌至涪陵段,在武汉枢纽与汉宜铁路衔接,在宜昌通过在建的宜昌至兴山高铁与郑渝高铁相连。
沪渝蓉高铁武宜段建成通车后,将大幅压缩武汉至宜昌间的时空距离,旅行时间从目前的2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推动沿线钟祥、京山、当阳等多个城市迈入高铁时代;另一方面,宜昌至兴山高铁开通后,沪渝蓉高铁武宜段通过与郑渝高铁的衔接,武汉至重庆的铁路旅行时间也将压缩至4小时左右。
解读:沪渝蓉高铁武宜段于2021年9月开工建设,是沿江高铁全线首个开工的项目。据湖北日报消息,待联调联试完成后,线路将转入试运行阶段。届时,铁路部门将根据试运行情况择机正式开通。该线路通车后,将与汉十高铁、汉宜铁路、襄荆高铁等,共同形成汉襄宜“金三角”高铁环线,汉襄宜三地实现1小时互通。
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汉襄宜“金三角”不是一个新概念,其雏形来自于2003年,湖北“一主两副”区域发展战略——武汉作为全省的龙头与中心城市,襄阳(当时称襄樊)、宜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彼时,武汉GDP为1662亿元,襄阳、宜昌分别为503亿元、491亿元,三者之和占当年全省经济总量(4757亿元)的55.8%。
时至今日(2024年),武汉市经济总量达到2.11万亿元,位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宜昌市、襄阳市经济总量也双双突破6000亿元大关,分别位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1位、第2位。同期,湖北跨过6万亿元经济台阶,当前的新目标是,力争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7万亿元;到2030年,经济总量达到9万亿元左右。
此时,这个“金三角”再次成为湖北经济增长的关键一极。以汉襄宜为顶点、江汉平原为腹地,合围而成的三角区,被认为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经济地理版图中的黄金地带。今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打造汉襄宜协同创新‘金三角’”,此后发布的《关于实施区域联动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区域协同力的行动方案》提出,将汉襄宜“金三角”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
跨区域协同发展,首先要实现交通一体化。作为最先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概念的学者,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秦尊文曾回忆,20多年前,从武汉坐火车到襄阳、宜昌都得花6个小时以上。受交通阻隔,鄂西北、鄂西南都难以接受武汉的辐射带动。
在他看来,1小时通勤圈意味着可以形成城市群、都市圈。高铁环线为汉襄宜“金三角”建设提供了交通上的硬支撑,人流、物流、信息流将实现更高效率的互联互通,未来有望形成一个武汉大都市圈,释放出“1+1+1>3”的集成效果,形成良性互动、功能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本期编辑 | 杨欢
*题图来源:摄图网_500815490 *城市进化论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原标题:《城市24小时 | 大环线呼之欲出,“金三角”跑起来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的观点或立场,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