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学大会:何以中国?何以世界?何以未来?

article/2025/10/19 5:01:39

2025年10月13日至15日,五百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云集黄浦江畔,奔赴一场思想之约——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举行。在这座曾经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一次次对话交融,并用自身经历书写现代文明篇章的城市,人们将再次以学理的方式观照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2023年,习近平主席向当时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他曾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

今天,在一个日趋动荡的世界,或许愈加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维度去理解中国、读懂中国,并以中国的方式回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

循文明的轨迹,很多问题自有其解。

世界中国学大会会场外,一扇望向世界的窗口。

海外中国研究早已有之,但在很长时间里,被命名为“汉学”的、以历史性的“他者中国”为主要对象的学问,在全球并不那么“瞩目”。

中国学则超越了这样的范畴——其研究范围,从“过去的中国”扩展至“正在变化中的中国”;其研究重心,从“文献的中国”转向“实践的中国”。而学科的嬗变背后,是世界与国家之变。

今天,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丛林法则暗流涌动,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地缘政治、经贸、技术等领域,充满动荡和冲击。这背后,当共识持续弱化、撕裂不断加剧,人类的文明直面考验与危机。

这样的时刻,世界的目光在投向中国——这里的现代化,一方面在展现发展的深厚动力和强大韧性,一方面更在传递自有其美的价值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中国清楚自己的角色,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并为它们提供机会,开启或者深化现代化进程。”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全球经济中心正在东移,从“西方时代”转向“东方亚洲时代”的过程中,“中国真的成为了磁铁一样的、有巨大吸引力的国家”。

在为数众多的中国观察者和中国学研究者中,这样的判断已是显著共识。并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身处变革动荡之中的世界,不仅期待知道中国“是什么”,更需要知道中国“为什么”。

这也正是“中国学”的热度与日俱增的缘由——中国之于世界的研究者,不仅仅是一个对象,更不只是“他者”,而可以是一种方法。

理解这样的中国,当然要“回到中国”,并且穿透现实的“中国之术”,去寻找植根深处而不断融创的“中国之道”。

独特生存智慧与治理经验背后,是“天下大同”“知行合一”“和而不同”等更为深远和根本的文明观念。一切关于策略、模式、方法乃至取向的对话,最终都指向文明的对话。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惊叹,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首要的就是连续性。其之所以延续数千年而迄今生机勃勃,又与其他四大特性——突出的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对世界来说,这是读懂中国的钥匙。对中国来说,这是树立自信的根基。

而这一切,指向的正是今天日显重要的一份自信。

世界需要理解中国,中国更需要相信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也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以真正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唯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是理解中国的根本坐标——必须在历史的长河中贯通地看,也应当置身世界全局中对照着看。断裂而片面地以史论史,以今论今,套用外来的模板来包装自己,抑或是用一套封闭的说辞来描绘自己,都无法触达真正的中国、传播真正的中国,当然也就难言真正的自信。

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世界的中国,本质上是一个中国。我们所拥有的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文明,也是需要持续守正创新、不断传承发展的文明。传承和发扬,靠的是“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是“融为一体、牢固凝聚”,是“多元并存、兼收并蓄”,是“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

只有贯通历史、置身世界,才能构建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话语、思想、知识体系——它们真正植根于这片土地,具有自主性原创性,同时能为世界所接受、给文明以启迪。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中外嘉宾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欣赏青铜文物。

2025年9月初,中国向世界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

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后,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

波诡云谲之中,中国希望给世界带来确定性;全人类的问题和危机面前,中国希望提供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追求与担当。

作为一个文明大国,解决方案的背后提供支撑的,还是文明之道。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就意味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既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或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更不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它正在以全新文明形态拓展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

塑造全新文明形态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文明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关于中国与世界的思考和实践,也将持续生发。

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文明,不是一成不变的文明,不是单纯利己的文明,更不是固步自封的文明。正是在不断的交融、对话中,中国贡献着世界,也受惠于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这样的文明交融与对话,应当越来越多,也必定越来越多。

“中国学”就是一个具象的载体。这绝不是一门区域的学问、封闭的探讨,更不是“自嗨”,而应当是观照文化传承的镜子、促成文明对话的纽带。它不仅是关于中国的学问,也应当是考虑全人类共同命题的思想实践。

那个国外学者常常仅能在古籍书本、影像资料中想象认识中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套用固定框架和陈旧观念理解中国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今天的世界中国学,将是一门更为鲜活的学问——

在世界中理解中国,由中国理解世界,在文明层面的对话中,全人类完全可以共同创造全新的文明形态样本,共同回答“何以未来”。

    责任编辑:陈建慧
    图片编辑:金洁

    http://news.xdnf.cn/nkrGcJTJVa

    相关文章

    A股三大股指探底回升,短线市场企稳了吗?

    A股周一探底回升。10月13日,沪深主要股指早盘开盘均低开,科创50指数低开近3%,不过,股指午后逐步收复失地,科创50指数午后翻红大涨逾1%,其余股指跌幅收窄。最终,截至10月13日收盘,上证综指微跌0.19%,报3889.5点;科创50指数涨1.4%,报1473.02点;深证成指跌0.93%,报13…

    卧底“论文工厂”:负责人称去年发表13万篇赚8000万

    今年6月14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上,20多名高校人员因买卖论文、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被通报批评,涉及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取消。学术造假背后,总有着论文代写代发灰色中介的暗影。为揭开论文中介机构的运转秘密,红星新闻记者耗时月余,卧底进入…

    义乌再进化(上):第六代市场,一场数字升维实验

    说起全球商贸枢纽,你会想起哪座城市?首先跳出来的答案大概有,黑海和地中海间唯一的交通要冲、亚欧大陆自然分界线伊斯坦布尔,凭借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一跃而起的迪拜,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全球贸易中转站新加坡,以及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义乌能和这些城市并列,…

    十年之后再访周杰,他更人间清醒了

    2025年9月,话剧《北京法源寺》演出的第十个年头,也是这部剧时隔9年后再度来到上海。前滩31演艺中心2500人的大剧院,5场演出场场爆满。演员周杰在剧中扮演光绪,这也是他伴随这部戏走过的第十个年头。一部戏演了十年,对任何一个演员来说都不是一件常有的事情。周杰在上海的座…

    文学花边|独家对话梁鸿:我们的孩子为什么“生病”了

    一个少年突然把自己锁进房间,不去上学,父母只当孩子“偷懒”“闹情绪”,却未想到孩子已经“生病”了。——这是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在非虚构新作《要有光》里描述的现实。在《梁庄十年》之后,梁鸿将目光投向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通过大量走访,记下一个个本应鲜活灿…

    浦发银行:中国移动可转债转股后持股比例增至18.18%

    浦发银行可转债转股加速。浦发银行(600000.SH)10月13日晚间披露的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权益变动触及1%刻度的提示性公告显示,中国移动于2025年10月13日将其持有的56314540张可转债转为公司普通股450156195股。转股后,中国移动持股比例由17.00%增加至18.18%,触及1%的整数倍。…

    科技巨头疯狂投资AI基建,芯片厂商吞了云服务企业的利润?

    李晶昀 AI图AI热潮中,云厂商是否在真正赚钱?今年国庆期间,美股科技股普涨。在芯片和云厂商方面,英伟达、AMD、甲骨文等股价再创新高;另一边,OpenAI、Meta、Anthropic等模型厂商也动作频频,纷纷发布新模型或宣布扩容合作计划。不过,一则报道为市场浇了一盆冷水:甲骨文内…

    瑙鲁新一届议会选举戴维·阿迪昂为瑙鲁总统

    戴维阿迪昂(资料图)当地时间14日,瑙鲁新一届议会选举戴维阿迪昂为瑙鲁总统。戴维阿迪昂于1969年11月出生于瑙鲁,获经济学学士、外交与贸易硕士学位。2001年当选瑙鲁议会议员,曾任财政部长、司法部长、外交部长、内政部长等职。2023年10月当选瑙鲁第17任总统。责任编辑:王…

    圆桌|美以宣布“加沙战争”结束,模糊的协议承载不了巴以和平

    当地时间10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加沙战争已结束。美国、埃及、土耳其和卡塔尔四国领导人签署一份文件,为停火协议提供担保。当天,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向以色列方面移交全部20名在世被扣押人员,以色列方面宣布已根据协议释放1986…

    人心不凉 | 陈红军牺牲至今,墓前祭奠人次超百万、鲜花几乎未曾间断

    【编者按】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一个社会,要形成一个争做英雄、英雄辈出的氛围,就要尊崇英雄、学习英雄。带着对英雄的关心、关切、关注,我们回访了英雄的家庭、亲友等,记录英雄离去后的日子与故事,也记录下了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对…

    明查|伊朗正式废除女性强制佩戴头巾规定?还没

    点击进入澎湃新闻全球事实核查平台速览- 网传“伊朗正式废除女性强制佩戴头巾规定”的说法并不属实,相关说法是对该国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成员巴霍纳尔近日在一场媒体记者会上发言的误读。巴霍纳尔所指关于头巾的法律是2023年议会通过、但被暂停实施的《头巾与贞洁法》,而并非…

    “创新驱动增长”何以斩获诺奖?对反内卷、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何启发?

    10月13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3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约翰哈斯勒教授(左起)、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汉斯埃勒格伦和克斯汀恩弗洛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获得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视觉…

    央媒聚焦网红城市居民的喜悦与烦恼:家门口成打卡地,考验城市治理能力

    山西运城,七彩盐湖景区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游玩。 闫鑫摄(人民视觉)10月5日,湖北襄阳,“黄蓉”“郭靖”“诸葛亮”“黄月英”(从左向右)在“侠义襄阳”旅游公交上与游客互动。 杨东摄(人民视觉)江西景德镇,游客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游览。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摄【核心阅读…

    新质观察|我们教AI做善人,它会变成好人吗?

    2025年9月,杰弗里辛顿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应该训练AI像母亲一样照顾人类,保护我们、引导我们。”这句话一出,语气温柔,设想大胆。更出人意料的是,说出这句话的,是3个月前那个警告“AI像小虎崽终将吃人”的人。2025年6月,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辛顿曾这样比喻人类…

    万亿豪赌:OpenAI结盟芯片、云巨头,AI生态闭环了吗?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当地时间10月13日,OpenAI与博通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推出总容量达10GW(千兆瓦)的定制芯片。OpenAI将负责芯片设计,博通则从2026年下半年开始进行芯片开发与部署。作为全球估值最高的AI初创公司,OpenAI已连续抛出重磅合作,与甲骨文、英…

    诺奖解析|经济增长并非理所当然:要乐于接受变革,需大量 “创造性破坏”

    10月13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法兰西公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布朗大学经济系教授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共同获得这一奖项,表彰其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

    9块9成过去时,咖啡价格战卷到2块9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文 | 翟元元 封面来源 | 图虫创意 咖啡价格战还未停止。 两年前,瑞幸、库迪等咖啡品牌将咖啡价格打到了9.9元,如今,古茗、茶百道等新茶饮品牌则将咖啡价格战打到了4元+时代。 咖啡行业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单个较量,或一时的引流…

    铜为何是AI时代的石油?

    铜是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之一,早在公元前8000年,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铜制作工具和装饰品。 现如今,这个古老的金属因为AI的发展而再次被人们关注。高盛在其研究报告《AI与国防将电网置于能源安全中心》里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铜将成为AI时代的石油。 这非常“违和”,…

    年轻人返工,“银发族”接棒2.7万亿文旅消费新动能

    国庆假期之后,当“打工人”从各大旅游景点回到生活的城市,带着“假期综合征”坐回工位,有一批人群开始错峰出行。他们就是享受退休生活、有钱有闲的老年人们。 事实上,银发游客是不少景区的“隐形主力”,撑起了旅游景点长期客流的基础。图源:携程老友会 根据华经产业研…

    时隔27年,德国总统将访问英国

    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资料图)英国白金汉宫当地时间10月13日宣布,德国总统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将于12月3日至5日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将是27年来德国国家元首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由于白金汉宫正在修缮,查尔斯三世国王与卡米拉王后将全程在温莎城堡接待德方代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