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8日,以色列宣布该国安全内阁已批准总理内塔尼亚胡关于“击败哈马斯”的计划,以军准备接管加沙地带北部的加沙城。此举遭到国际社会多方谴责,流离失所的加沙民众感到震惊和愤怒。自8日凌晨以来,加沙城的居民们处于“恐慌状态”,有些人开始收拾仅存的物品,以防以色列军队强行驱赶他们。
而即便没有以军的新一轮行动,加沙也正在经历持续的饥饿和混乱状态,加沙卫生官员证实,最近几周,包括儿童在内的数十人已死于饥饿。而世界粮食计划署7月末的声明指出,超过三分之一的巴勒斯坦人已经连续多日没有任何食物可吃。
8月8日晚些时候,(www.thepaper.cn)终于联系上了身在加沙的受访者阿斯玛,向外界讲述加沙城内的真实现状。
在七八次网络中断后,阿斯玛终于连上了通话视频。她脸上带着丝丝疲惫,却依然努力挤出一抹笑容。她说,自己很愿意能借此机会向外界讲述眼下在加沙真实发生的故事——那些在社交媒体上被片面化、碎片化的现实。
当地时间2025年8月7日,加沙地带加沙城,飞机空投援助物资,民众涌向物资降落区。视觉中国 图
阿斯玛(Asmaa)是一位居住在加沙城的普通母亲。她的社交媒体头像和许多母亲一样,晒出九岁的女儿和七岁的儿子。然而,在这温馨的画面背后,是过去两年战争轰炸后残破不堪的家园。
阿斯玛所住的公寓已经被炸毁了一半,这是她父亲的房子,两周前她才带着家人离开一个拥挤的、住着超过50人的难民庇护所。如今的住所虽然条件简陋,但至少不再人挤人。她通过“蹭”隔壁楼内一个办公点的互联网得以和外界联系,在断断续续的网络下,她讲述了加沙战火下她和家人们的日与夜。
从住处看外面到处是炸毁的废墟。受访者供图
采访当天上午,以色列政府宣布将全面占领加沙城。阿斯玛听闻消息,神情沉重:“这是一场灾难。我们就住在这里,这里有近一百万人口。如果被强制撤离,我们无处可去。”她唯一的祈望,是一次永久的停火——哪怕只是让人得以短暂喘息。
吃饱取代了所有梦想
四个月前加沙人还盼望停火,如今的梦想只是能吃上一口饭。
“家里几乎没有什么食物。”阿斯玛开口就提到眼下最令加沙人窘迫的主题。每天早上,她和家人醒来,先确认亲人是否平安,然后就开始琢磨当天的饭从哪来。
阿斯玛自己做面包。受访者供图
在食物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阿斯玛全家一天只有一顿饭,有时饭不够,她和丈夫就不吃,把食物留给孩子。“他们有时候会察觉,会问‘你们为什么不吃?’,我们就说‘不饿’。”她笑了笑,但笑容里满是心酸,“他们知道我们是在让给他们,有时候甚至会逼我们吃一点。”
阿斯玛生火做饭。受访者供图
即使找到食物,价格也高得离谱——一公斤番茄要50美元(约合人民币360元),几个月前一公斤糖甚至高达150美元。
除了食物,水和电同样是难题。她说:“如果你想在当地租一个有水电和网络的房子,战争前只需要250美元一个月。但现在,1000美元才能租到一个连基本服务都没有的房子。”阿斯玛目前的住所依靠太阳能板为手机和灯供电,但没有自来水。他们必须自己花钱购买水。
当地时间2025年8月9日,加沙地带汗尤尼斯,巴勒斯坦人缺乏住所、食物和清洁水等基本必需品。视觉中国 图
她解释说:“一加仑(3.78升)水大概三到四美元。虽然一些援助组织提供所谓的‘干净水’,但我知道我们喝的水其实不干净——它有味道,有颜色,也有异味。”
现金短缺让生活更加艰难。“没有卖家愿意接受信用卡付款,只收现金。但取现金要付50%的手续费。” “在加沙,只有那些小偷和非法贩子才有现金。”
援助与死亡的交汇点
造成今日200万加沙民众在生存边缘挣扎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资的极度缺乏。即便在战争前,由于以色列长期的封锁,当地的主要生活物资也都靠从外界进口,而战争爆发后则主要依靠国际援助。
谈到“援助”,阿斯玛充满愤怒——外界宣传的“援助丰厚”,在她看来是荒谬的。“我发誓,那不是真的。”她说,“以色列不允许援助卡车进入联合国仓库,很多车辆被拦在路上,所谓的援助卡车满足不了1%的需求,物资被一些当地非法武装强盗哄抢后高价转卖,但这些人并不是哈马斯成员,他们和以色列合作,助长饥荒。”
今年6月,以方宣布正在为加沙地带一个反对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武装组织提供军事支持,而彼时多家外媒报道指出,控制着凯雷姆·沙洛姆口岸这一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进入加沙主要通道的该组织,因实施犯罪活动以及抢劫人道主义物资而在加沙地带臭名昭著。
阿斯玛的两个堂兄几周前在以色列军方设置的食物分发点被射杀,其中一个的尸体四天后才被找到。她的哥哥也曾冒险去那里找食物,结果亲眼看着别人倒在枪口下,不得不趴在地上躲了一个小时。
阿斯玛的丈夫常想去凯雷姆·沙洛姆口岸碰碰运气找食物,但她总是阻止他:“我不需要食物,我只要你活着。”每天他们都目睹救护车从那里把人送走,也有十几具尸体被送往阿赫利医院。“我们可以忍饥挨饿,但我不能承受失去他。”
尽管生活几乎被绝望吞噬,但社区里依然有时会有意外的温暖时刻。就在采访前一天,市场上物价突然下降,有新的商品进入加沙——人们争相买糖,泡茶庆祝,像过节一样。“这是几个月来第一次,我们能喝到加了糖的茶。”阿斯玛的声音里带着一点笑意。
孩子们和未来
阿斯玛从未真正离开过加沙。她在加沙出生、长大,所有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本地完成。拥有英语文学学位的她英文说得很好。唯一一次离开加沙,是在2023年10月7日战争爆发前一个月,和父母弟弟一起去耶路撒冷的一日旅行。她说那是一次很美好的旅行,是她记忆中唯一的外出。
阿斯玛旅游图片。受访者供图
阿斯玛的两个孩子已经很久没有上学了,战争毁了他们的童年。他们不能出去玩,也没有安全的地方,大多数时间都只能待在狭小的空间里。他们经常说:“妈妈,我饿了”“妈妈,我无聊”。这让她心碎。
阿斯玛尽力在家里教他们,但更多时候,她忙得没空,或累得动不了笔。孩子们的日子被困在充满弹孔的四面墙内和墙外炮火连天的世界里,没见过和平的样子。
七岁的儿子拉赫曼很懂事,也很敏感。看到姐姐害怕时,他会反过来安慰她:“没事,那些爆炸很远。”有时,他会问:“埃及有战争吗?迪拜有吗?那里有鸡肉、巧克力、果汁吗?”
阿斯玛会说“有”,但又不得不告诉他,他们去不了。拉赫曼总会补一句:“等战争结束就能去了。”然后轻声说:“愿真主保佑我们活下来。”
过去,阿斯玛希望孩子们能像别的孩子一样上幼儿园、去海边、散步、上餐馆,如今只能关在家里。“加沙没有安全的地方。我只好说:‘我们待在家,我和爸爸可以陪你玩,但不要出门,太危险了。’”
孩子们常常回忆2023年10月7日之前的日子,会问:“妈妈,你记得我们那时候去散步吗?”她总是回答:“记得,妈妈什么都记得。”然后补一句:“只要真主愿意,有一天我们会重新拥有那些日子。”
当谈到一些国家计划承认巴勒斯坦国时,阿斯玛的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我希望这不只是说说而已。我们感激那些意识到巴勒斯坦人应该像人一样生活的国家。”她说:“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始终支持巴勒斯坦的国家,我们非常感激中国和所有愿意站在我们身边的国家。中国一直在国际场合为我们发声,这是所有巴勒斯坦人都非常珍惜的。”
当地时间2025年7月21日,加沙地带加沙城,巴勒斯坦儿童在难民营中艰难求生。视觉中国 图
采访的最后,记者通过阿斯玛的翻译,向她的两个孩子问道:战争结束后,你们最想做什么?孩子们回答说,最想去外面旅行,吃很多好吃的。
记者接着问他们想去哪里,孩子迟疑片刻:“我不知道,也许埃及,或者阿曼。阿曼有巧克力吗?有鸡吗?那里什么都有吗?有战争吗?”当阿斯玛回答“有一切,没有战争”时,她儿子眼睛一亮:“那我们去阿曼吧,我喜欢阿曼。”
然而,离开并不是阿斯玛容易做出的决定。“即使这里被摧毁了,即使战争重来,我还是舍不得离开。”她轻声说,“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这里有我许多美好的回忆。如今的加沙,让我几乎认不出这是我曾经深爱的地方。看着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我只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