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10月17日表示,截至9月,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3230次,涉及车辆1.2亿辆。市场监管总局还将创新召回监管体系,建立并推动实施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汽车远程升级报告制度,试点开展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一边高歌猛进——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今年前9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100万辆——另一边却也有不少的风险需要扫除,特别是近期发生了多起新能源车着火事故,虽然属于个别案例,但仍引发了不小的社会关切。
所以,本着“生命至上”的原则,不能轻忽任何一场新能源的火灾事故,更要有实事求是、正视问题的态度。
早在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就要求,新能源车在发生冒烟、起火事故后在12小时内报告事故的基本信息;2021年,又升级为车辆事故报告制度。这一次,市场监管总局再次强调了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以及试点安全沙盒监管制度。可以说,国家对新能源车的火灾事故的监管报告制度一再升级、强化。
但是,公众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在新能源车发生事故之后,个别企业急于捂盖子,甚至直接在现场摘下车标、“黑布遮挡”,进而投诉相关自媒体、网民的曝光内容。一些“造车新势力”对交通事故(且不论原因如何)讳莫如深。捂着盖着、藏着掖着,说不得、评不得,并不能提升新能源车给人带来的安全感,形成了某种信息屏蔽。这既不利于获取消费者的信任,也不利于企业提升车辆的安全质量。
市场监管总局强调建立新能源车火灾事故报告制度,以制度刺破“信息黑箱”,构建安全防护网,坚决杜绝因为企业延迟报告、隐瞒风险而积累、酝酿行业的信任危机。以通报机制倒逼企业技术革新,重塑产业链安全基因:留足安全冗余,筑牢质量底线。
动力电池不能成为移动的“危险源”,智能系统不能沦为“失控黑箱”,生命之门不能在事故发生之后打不开。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既是技术的天花板,更是行业的生命线。此前,一些造车新势力片面强调汽车的科技感、时尚感,但是新能源车不是“装了4个轮子的手机”,是承载着一家人性命以及关涉到道路安全的交通工具。新能源车产业要行稳致远,还需要夯实安全的基石。
我们看到,之前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拟要求饱受争议的隐藏式门退出市场;这一次,市场监管总局强调了新能源车的火灾企业报告制度。监管层正以生命至上的名义重构产业逻辑,倒逼企业重写产品设计的底层代码。
安全不是成本,是底线。披露事故、正视问题、积极改进,才能提升新能源车的安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