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给出一份答卷。
2024年,宜昌GDP突破6000亿大关,达到6191亿元,实现4年连跨两个千亿台阶,并成功进阶“中部非省会第一城”。
4月21日,由宜昌市委宣传部、(www.thepaper.cn)共同主办的“来电宜昌”2025长三角主流媒体宜昌调研行走进安琪集团、旺达东风宜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兴发集团等企业,探寻宜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与演变路径。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目标是新型工业化。就在2025年年初召开的全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大会上,宜昌就对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推进高质量招商引资等进行深入部署,这也是宜昌连续两年“新春第一会”聚焦新型工业化发展。
据湖北日报报道,宜昌市委书记熊征宇表示,聚焦新型工业化主要出于三点考量:省委赋予宜昌“三个重要”的新定位,要成为汉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撑,工业经济必须挺脊梁;要成为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展示窗口,工业经济必须快转型;要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工业经济必须打头阵。抓好工业这个龙头,就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2024年,宜昌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工业占GDP的比重为33.4%。化工产业是宜昌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曾一度贡献全市1/3的工业产值。当前,宜昌正立足“化工老本行”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从“论吨卖”向“论克卖”转变,并扭转“谈化色变”的刻板印象,传统工业已实现向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裂变跃升,并成为实现千亿产值的三大“当家产业”之一。
全球锂电巨头欣旺达和东风汽车联手,在宜昌建起规模宏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记者 陈鑫露 图
另一方面,宜昌因地制宜,成功抢滩新能源产业。这座与"长江大保护"战略深度共生的城市,其绿色发展路径与新能源产业高度契合。此外,宜昌手握两大资源王牌:长江流域最大磷矿基地、石墨资源全国储量第三,能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前端支撑。
城市谋划未来产业,本质上是在为明天的竞争力下注,宜昌正在积极布局生物制造、新型储能、深海深空探测、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
可以说,宜昌正用“三招棋”解答自己的“新质生产力”的方程式。
转危为机:“当家主业”实现裂变
“不要小看这一小瓶,这一克可以卖数千元,比黄金还贵。”4月21日,兴发集团股份公司总经理助理陈晓清举起一瓶黑磷介绍,经过多年研发创新,兴发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研发攻关的黑磷晶体百公斤级中试试验,已具备量产条件。
陈晓清所指的黑磷是有望替代硅材料、成为半导体工业核心材料的新产品,先由磷矿石高温电解制成黄磷,再通过新型化学气相传输技术制成。
兴发集团生产的这一黑磷,一克可以卖数千元,比黄金还贵。 记者 郑舞 图
在兴发集团的展台的另一边,摆放着电子级磷酸、电子级硫酸、电子级氢氟酸等湿电子化学品。陈晓清称,这是兴发集团又一“含金量”最高的系列产品之一。
相对于普通的化学试剂,加以“电子级”前缀,标志着其高标准的纯度等级。以电子级磷酸为例,它被称作磷化工产业链“皇冠上的明珠”,是芯片制造的重要辅助原料。据陈晓清介绍,兴发集团研发的电子级磷酸纯度可以达到99.9999999%,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用了将近10年。
过去,我国电子级磷酸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是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兴发集团试验成功后,迅速拿下超80%的国内市场占有率。
当前,兴发集团已是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然而在多年以前,它曾是一家典型的传统磷化工企业。产品价值的跃升,正是这家企业“进阶升级”的直接印证。“以前是按吨卖,后来按公斤卖,现在是按克卖。”陈晓清自豪地说。
事实上,兴发的蝶变,也是宜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化工产业是宜昌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曾一度贡献全市1/3的工业产值。
为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2017年,宜昌市制定实施《宜昌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化工产业怎么转型,成为宜昌当时亟待解答的发展命题。
宜昌决定用“精细化、集约化”来破题:打造专门的环保化工园区——宜都化工园和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并对不符合长江大保护、产业要求和安全环保标准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自此,宜昌正式开启了化工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循环化、国际化发展新阶段。
兴发集团位于宜昌猇亭区的产业园,生产高度自动化,所有生产控制均位于这座硕大的控制室。 记者 郑舞 图
如今,宜昌传统工业已实现向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裂变跃升,并成为实现千亿产值的三大“当家产业”之一。
4月21日,宜昌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宜昌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的比重已提高至48%,电子级磷酸、电子级硫酸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而在今年一季度,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累计工业增加值实现21.8%的增速。
因地制宜:抢滩适合自己的“新赛道”
传统产业通过裂变升级,产业结构正向新向绿发展,但单一的产业结构将面临经济韧性考验,而宜昌早已经开始谋新路。
首先,宜昌盘算“家底”:坐拥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全国16.7%的磷矿、全国储量第3位的石墨等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自己与“长江大保护”深度绑定,需要符合绿色发展主调。
当时正值锂电池的市场爆发期,磷化工产品之一的磷酸铁锂,已成为锂电池的主流正极材料之一,于是宜昌将目光瞄向了新能源产业。
2022年,欣旺达东风宜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等新能源项目,在宜昌开工建设。
这是全球锂电龙头企业欣旺达在华中地区战略布局的首个生产基地,也是其与汽车行业巨头东风集团强强联手,共同打造的动力电池项目,双方合资成立了湖北东昱欣晟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昱欣晟”)。
据该公司总经理田东成4月21日介绍,欣旺达选择宜昌包含了三方面:一方面,距离武汉近,可以确保产品的快速运输;另一方面,宜昌具有丰富的磷矿资源,具备产业链优势;此外,经考察发现宜昌具备良好的营商环境。
“这是欣旺达最快建成的基地。”田东成介绍,从2022年11月30日桩基动工,到2023年10月10日首款电芯下线,仅用了313天。
湖北东昱欣晟新能源有限公司展示了新能源带来的美好生活前景。 记者 王岱玉 图
如今,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宜昌基地的产能利用率已位于欣旺达各大生产基地的前列。“动力电池装机量已占集团总量的30%。”田东成介绍,2024年宜昌基地实现产值35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5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东昱欣晟落地宜昌后,开启了与当地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田东成介绍,目前已与兴发集团等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宁德时代邦普等下游客户形成合作,而包括核心原材料及生产辅料在内的供应链体系,已基本实现宜昌本地化布局,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
不难发现,通过生产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一个闭环的新能源产业链正在宜昌加速形成。据公开报道,宜昌已经基本形成了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废旧电池回收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闭环。
宜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4月21日介绍,目前,宜昌新能源电池制造项目产能达70GWh,而在今年一季度,新能源及高端装备产业的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4%。
如今,宜昌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而培育未来产业也在同步进行,力求“三线并进”,形成梯次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
主动创新,加快向“高智绿”新赛道转型
在宜昌安琪集团,一粒小酵母,正在闯出大世界。
作为全球第二大、亚洲第一大酵母公司,安琪集团已建立完善的多碳源发酵体系,在全球建有33个生产基地。“酵母不只用于烘焙”,据安琪集团相关工作人员4月21日介绍,该企业主导产品酵母、酵母抽提物、食品原料等,除了被广泛应用于烘焙与发酵面食、食品调味、酿造外,还被应用于生物能源、人类营养健康、微生物营养等领域。
生命健康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焦点赛道。去年12月,安琪集团新研发的酵母蛋白成为微生物领域首个被国家列入新食品原料目录的蛋白原料。据上述工作人员介绍,基于服务全球生物发酵产业,安琪集团积累了丰富的有机氮源应用经验,拥有全自主植物氮源、酵母源、动物源等完善的有机氮源产品体系,是国内最大的酵母有机氮源供应商,为微生物发酵、细胞培养等生物医药领域提供标准、稳定、安全、可溯的高品质有机氮源产品及高效技术解决方案。
安琪集团让“酵母不只用于烘焙”,打造出众多产业体系。 记者 王岱玉 图
就在今年4月初,湖北省首个合成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在宜昌成立,而安琪集团便是幕后的推动者之一。
合成生物,简单来说,就是让一个个细胞成为“超级工厂”,在定向改造后,源源不断生产特定的物质,主要应用于各种医疗类药品、各类化工产品以及碳中和领域。
“近三年投资超过100亿元,在生命健康产业投资额占比超过80%。”据安琪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集团还参与了组建湖北合成生物产业园,作为市级生物医药“链主企业”,猇亭生物科技产业园已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四琪联动”创新生态(安琪酵母、安琪酶制剂、美琪大健康、微琪生物基材料)。
当前,宜昌正在布局生物制造、新型储能、深海深空探测、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注意到,2025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深入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发展战略。在年初召开的全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大会上,宜昌就对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推进高质量招商引资等进行深入部署。这也是宜昌连续两年“新春第一会”聚焦新型工业化发展,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置顶”工程。
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宜昌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大会上提出,2025年,宜昌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总规模将冲刺4700亿元。根据《2025年宜昌市深化“五个一”工作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方案》,宜昌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将实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等“七大行动”。四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中,磷化工、生物制造和数字产业等三大产业直指千亿规模。
海报设计 郑达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