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GuDuo骨朵编辑部 骨朵网络影视
文|11
2025年上半年密集上线12部现偶,被大家冠以“现偶元年”之称。然而与高期待形成反差的是,“现偶元年”正经历显著的播放量滑坡。
据统计,虽然几大平台都有成绩甚佳的现偶项目,也有诸如《滤镜》《树下有片红房子》这样的口碑作品,但整体来看现偶市场仍面临着一场寒潮。许多从业者不禁要问:是爱情本身已经无人在意了吗?
断言现代人不再渴望爱情或许过于悲观,人们对爱情故事的向往并未消失,只是每个人的时间与注意力有限。在这个娱乐形态爆炸的时代,那份向往正在前所未有地被稀释、被争夺。
前有短视频以碎片化的优势攻城略地,后有形态各异却同样有吸引力的多元化娱乐形态争抢着观众的情感投入份额。现偶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如何写好一段爱情故事这么简单了。
那么,究竟是谁在悄然划走观众情感投射的版图?和这些娱乐形态相比,现偶欠缺的又是什么呢?
纯爱短剧:一种更精准的爱情狙击
现偶和所有长剧一样,面临着“短剧”生态的挤压。
众所周知,短剧一直以多反转、大尺度著称,但短剧中也有纯爱赛道。无论是都市还是青春题材,纯爱短剧都在一定程度上为观众提供了嗑CP的乐趣。
比如短视频创作博主吴夏帆和吴一斤斤,在很早之前就深耕纯爱短剧,为粉丝带去了甜蜜的嗑糖乐趣。前段时间吴夏帆在小红书推出的短剧《关于我和死对头同名这件事》,就因为拍出青春悸动感而广受好评。
这部作品采取了《情书》中“同名同姓”的经典设定,在24集、每集几分钟的时长内,铺开了一段跨越学生时代双向暗恋与成人后破镜重圆的故事。男女主依然是《恶作剧之吻》那种阴暗批和小太阳的设定,青春时期的误会也是常见的桥段。但偏偏种种熟悉感不让人反感,反而格外好嗑。
同样在短剧市场格外清新的还有《玫瑰藏于盛夏》《我回到十七岁的理由》《告白申请请通过》《好想你知道》等作品。这些短剧或是双向救赎、主打青春时期的酸涩,或是穿越回学生时代、成为欢喜冤家。它们的核心设定并不复杂,却精准地击中了爱情叙事中最本质的诉求——“心动”。
其实一直以来,现偶需要男帅女美,需要双方的极致拉扯,但最关键的就是“心动”二字。
如今的现偶往往为了追求所谓的“差异化”,在爱情主线之外叠加了许多元素。职业背景、家族恩怨、社会议题,各种庞杂的支线固然增添了剧集厚度,但也无可避免地稀释了观众最为期待的核心情感浓度。
反观主打纯爱的短剧,它们的优势恰恰在于“做减法”,在极短的时长内制造高浓度的情愫,争夺现偶观众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
以《关于我和死对头同名这件事》为代表的竖屏短剧,它将传统现偶可能需要5集篇幅来铺陈的人物关系、冲突升级直至情感爆发点,浓缩进短短3分钟里。
当现偶还在铺垫人物关系时,短剧已经能让观众清晰地感受到人物之间强烈的张力。针锋相对也好,暧昧对视也罢,只要具备爱情故事中最有感染力的高光和糖点,观众就能为之叫好。
可以说,短剧的叙事效率恰恰证明了现偶观众的“必需”与“无需”。
“必需”在于现偶播放量的滑坡,并非现代人心中爱情火苗的熄灭,现偶观众为CP而悸动的需求是永恒的。“无需”则是观看形式的拓宽,在信息碎片化和时间高度稀缺的今天,大众对爱情故事的需求,未必是每天或每周固定时间守在屏幕前,经历主角的漫长人生。相反,几分钟看完一段完整的爱情,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乙游&主播:可控的恋爱乌托邦
当然,还有一部分对爱情依然抱有幻想的观众,将目光转向了更具代入感的体验方式。
乙游便是分流现偶观众的重要力量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乙游核心用户已达4800万,其中30岁以下女性占比高达92%,用户基础不仅庞大且稳定。热门作品如《恋与深空》《光与夜之恋》《恋与制作人》等持续吸引着玩家,仅《恋与深空》在2024年的流水就达到了惊人的59.3亿。
这一游戏门类历经多年发展,红海态势之所以依然不减,在于它彻底改变了用户接收爱情叙事的方式——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了故事中的“主角”。
乙游最特别的一点就是互动性,与传统现偶的单向输出不同,乙游玩家可以通过选项直接参与剧情走向,作为“女主”决定和“男主”们关系的亲疏甚至结局的分支。这种参与感被“1vN”模式进一步放大,玩家可以同时与多位角色发展情感线,实现“成年人全都要”式的情感自由。
并且,乙游也会为玩家构建全天候陪伴,角色会在每日道早晚安、在节日发送专属语音祝福、在虚拟朋友圈互动评论。碎片化且高频的互动,让纸片人像是真实存在在玩家生活中。
同样具有互动性的,是短视频平台孵化出的两类真人版“现偶代餐”。
在抖快这样的直播平台上,不少主播会通过连麦哄睡、点歌互动、定制昵称等交互性极强的玩法,为粉丝建立“可购买”的伪亲密关系。虽然这份情感可能不是真实的,但情绪价值是到位的。许多短剧演员也会通过直播维系粉丝,在剧播之外使角色滤镜延续至现实。
恋爱博主虽然没有这么强的互动感,但更类似于一种恋爱角色扮演。粉丝通过他们的作品看到更日常的恋爱环节,哪怕部分内容被揭露实为商业互拍或剧本演绎,观众仍愿意为这种去滤镜化的真实感买单。恋爱博主对观众来说就像一部部竖屏纪录片,让人们看到“普通人的恋爱”。
乙游、主播这两种形态的共同本质,是让用户从爱情的“接收者”变为“参与者”,并且无需真正付出太多的情感投入。
乙游玩家为游戏氪金时获得的快乐不仅源于角色反馈,更源于自我付出的仪式感,哪怕乙游中的“恋爱”关系是假的、对面的人设是假的,但人们对纸片人的爱是真实的。主播粉丝明知连麦服务是商业行为,也会因有针对的互动而心动。当代人对爱情的需求正在悄然变化,哪怕情感满足未必来自被爱,而可能源于主动付出的掌控感。
现偶需要跟上时代
现偶作为一个成熟的剧集类型,本身并没有根本性错误。放眼现偶的发展历程,曾涌现出众多满足不同观众情感需求的作品。
比如《亲爱的,热爱的》《何以笙箫默》《你是我的荣耀》演绎的都市爱情,对年轻观众和熟龄观众都有吸引力,热门小说改编也有加成。《点燃我,温暖你》《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树下有片红房子》这类校园恋爱,也始终有自己的观众底盘。
这些作品证明着,无论背景设定如何变化,现偶的核心使命始终是为观众编织关于爱情的美好想象。
观众看现偶的核心诉求,在于情感投射的代入感和嗑CP的快乐。而新兴娱乐形态不仅完全覆盖了这些基础需求,更凭借其独特属性拓展了更多维度。
嗑CP方面,短剧和恋爱博主的竞争力都在于情感密度的大幅提升。长剧中漫长的情感积累过程,在短剧中变成了碎片化的短时刺激,也是对嗑CP的即时满足。当观众适应了这种情感浓度,现偶传统线性叙事反而成为了“延迟满足”,自然吸引力大减。
乙游的互动与情感代偿、主播网红的电子陪伴消解了距离感,这两种形态是将爱情要素转化为可自主操作的选项。它们带来的是情感控制权的让渡,匹配着当代年轻人对确定性的渴求。现实关系充满变量,可预测的情感回报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这些电子陪伴的本质是创造了低风险的情感试错空间,用户获得的并非真实人际关系,而是在安全距离内体验情感互动的满足感。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许多观众看现偶只是为了现偶的“感觉”。比如环大陆播出的剧集,甚至海外的日韩剧都成为了现偶的“代餐”。
种种新兴形态的成功,源于当代用户的复合型需求:既要达成碎片时间内的高效娱乐,也要深度参与的情感投射。
与之相比,传统现偶的线性叙事、缓慢节奏和单向输出模式便显露出明显滞后。它在短时间内并不会消亡,依然稳定地产出合格作品,服务于基本盘观众。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效率至上的娱乐消费环境中,现偶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情感内容的即时性、互动性与沉浸感需求。
现偶也许依然无法做到乙游和主播带来的交互性,但那些被短剧、乙游吸引走的观众能否被拉回长视频叙事,则需要创作者重新思考一个根本问题:在分秒必争的时代,如何让“慢爱情”重新变得不可替代。
原标题:《谁是现偶之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的观点或立场,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