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笔亲题、文人墨宝,古代楹联里藏着历史与文化。本期漫画家寂地的《书中礼物》系列,与你分享《古代楹联中的北京》。
本期的《书中礼物》,与你分享《古代楹联中的北京》。这本书收录的楹联包罗万象,有皇帝们的御笔亲题,有各行各业的文人墨宝,甚至还有些经历兵荒马乱的战乱时代,依旧奇迹般地留存下来见证了历史的普通家庭的门联。
《古代楹联中的北京》,李洪波/主编, 文津出版社,2024年11月版
乾隆的楹联藏着大清衰亡的密码。乾隆一生竟然留下了1100多副楹联,高产得不可思议。《古代楹联中的北京》精选了他从名胜古迹到祭祀场所,再到他自己的书房,甚至是寝宫的楹联。于是今天的我们还能看见这位精力旺盛、自信爆棚的皇帝的活动轨迹,得以近距离窥视他的生活。
你能看见他在寝宫里等待着祭祀的自我感动:
午夜端居钦曰旦。
寅衷昭事格惟馨。
朕半夜起来穿上隆重的服装,恭敬地等待着祭祀,皇家的恩典,功德如芬芳散布于民间。
看见他在御书房里摸鱼:
四库藏书,宝芨牙签天禄上。
三长选俊,缥囊翠轴月华西。
珍贵的书籍被放在档案馆里,丝绸做成的淡青色书囊、翡翠的卷轴,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美丽。他拿起一本藏书,陷入了沉思:“这本书在月光下好美啊,是不是还有更古老的版本?朕得派人去民间收集。”
最值得玩味的是他题写在“静柯室”的楹联:
会心多野趣,契理谢言诠。
他说与心灵相通的人沟通起来多么有趣,思想契合就算不用语言也可以互相理解。我读完立刻在脑海里浮现出和珅在他面前拍马溜须的模样,忍不住笑出声来,又为他捏了一把冷汗。如果是普通人写下这副对联,我会觉得他胸襟开阔、活泼可爱,但题字的人是皇帝啊,周围的人都费尽心思地想要揣摩他的喜好和心意,好讨他的欢心,这想起来就令人不寒而栗。“唷,你和朕的心意相通呢!朕喜欢你!”他最偏爱的和珅,贪污走了清政府整整15年的财政收入。人人顺着他的心意,对他歌功颂德,于是他对整个世界的发展给清朝带来的危机,看不见,听不见,为大清的衰落埋下巨大的隐患。
历史不曾讲述的细节,就藏在这些楹联里,很值得我们思考。
一些寻常人家门口的楹联,作者的姓名早已丢失,却照旧记录着历史洪流中的惊心动魄。比如:
登仁寿域,纳福禄林。
福禄寿是朴素的古代人最高的人生追求,在这副对联里大大方方地写了出来。但有趣的是,题字的门上明显有刀斧劈砍的痕迹,主人好像一点儿也不介意,让它保留了下来。美好的期望,艰难的现实,一并都留在了那扇古老的门上。皇城中小市民们旺盛的生命力,在胡同的深处发着微弱的光。
一副楹联还可以窥见一个商号的企业文化,比如:
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
短短一句展现出墨水制造商的气魄和古老的历史。
最好玩的是一个剃发店的楹联,很有幽默感,写得也极妙:
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从字面上看,意思是来的人都会取下自己的帽子,离开的人都不会再挠头了。但在当时,“弹冠”也有升官的意思,“搔首”是苦恼的意思,背后的含义就是,来的人都会步步高升,离开的人烦恼全消,又幽默、又吉祥,看了叫人心生欢喜。于是这样两句话,就让那个剃头店名声大噪。而题写这副对联的董邦达,也从一个生活困顿的落寞书生,变成了受到亲王赏识的大红人,成为京城有名的书画师。
但是另外一个剃头店,他们找了一个狂士题了副很张狂的楹联,结局就大不相同了: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每个路过的人看到这副楹联都会觉得脖子后面一凉,谁也不敢进去用自己的头颅试试剃头刀是不是锋利。所以这家剃头店,很快就倒闭了。
不同的楹联,竟然让相同的商家有了全然不同的命运。
历史故事、市井传说,就藏在一副副楹联里,合上这本书,觉得很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