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深秋,当我们回望1960年11月5日戈壁滩的早晨,仿佛还能听见那声划破天际的轰鸣。那不仅是“东风一号”导弹的试射成功,更是一个民族在国防现代化道路上发出的自力更生的宣言。六十五年过去了,那段传奇的起点,至今依然让我们心潮澎湃。
1960:戈壁惊雷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65年前的11月5日。9时2分28秒,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一声轰鸣刺破戈壁的宁静,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代号“1059”)点火升空,导弹飞行7分31秒后,准确命中554公里外的目标,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1960年11月5日9时2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代号1059)发射瞬间。@央广军事 图

“东风一号”起飞。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图 王文华 供图
这一声轰鸣,意义非凡。它标志着新中国导弹技术实现了“零”的突破,从此具备了近程导弹的研制和发射能力,打破了当时大国的技术垄断。主持发射的聂荣臻元帅激动地宣告:“今天,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发射了我们自己生产的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60年11月5日,聂荣臻元帅和钱学森在酒泉发射现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图 王文华 供图

1960年11月5日,聂荣臻元帅在钱学森的陪同下,在发射现场为“剪彩弹”剪彩。CCTV国家记忆 视频片段
这声“惊雷”的背后,是异常艰难的创业历程。1956年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中国导弹与火箭事业的征程就此启航。最初,我国决定仿制苏联P-2导弹,并将其命名为“1059”,意为力争在国庆十周年之际实现首飞。然而,正当任务进入决战阶段,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专家撤离,大批资料带走,留给中国科研人员的是一片空白与前所未有的压力。

科研人员使用手摇计算机工作。中国航天报 图

科研人员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中国航天报 图

钱学森《导弹概论》手稿。上海交通大学 图
但中国人从未屈服。在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凭借着一部钱老亲笔撰写的《导弹概论》的启蒙教材,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最终让“1059”导弹翱翔于天际。1964年3月12日,“1059”导弹正式命名为“东风一号”。

1960年11月5日,在酒泉发射场,“1059”导弹昂首矗立在发射阵地,蓄势待发。中国航天报 图

起竖的“东风一号”导弹。中国航天局 图

1960年11月5日,“1059”导弹及参试人员在酒泉发射场进行飞行试验发射。央广军事 图
首战告捷后,中国导弹事业开启了更加系统的征程。1965年,钱学森在《地地导弹发展规划》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八年四弹”规划——计划用八年时间,研制出中近程弹道导弹东风二号、中程导弹东风三号、中远程弹道导弹东风四号和洲际导弹东风五号,并要求每个新型号的射程都比前一型号翻一番以上。这一宏伟蓝图,为“东风家族”的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体系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1999年9月3日,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展出的东风1号。

2011年11月15日,为了配合军博展览大楼加固改造工程,原耸立于兵器馆中央大厅的“东风一号”导弹搬至军博南广场。

这是“东风一号”50年来首次搬家。视觉中国 图
“东风”这个名字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印记。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接见中国留学生时,引用了《红楼梦》中的名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西风”,并做出了“东风一定压倒西风”的精妙论断。承载着这一历史重任,中国战略导弹家族以“东风”为名,开启了半个多世纪的壮阔征程。

现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层兵器大厅的“东风一号”。
阅兵场上的“东风家族”
自那声戈壁惊雷之后,“东风”便不再只是一枚导弹的名字,它成了一个血脉不断延续的庞大家族的姓氏。65年来,“东风家族”成为我国核威慑力量的标志。而这个家族最盛大的“家庭聚会”,便是在一次次的共和国阅兵式上,它们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东方挺直了脊梁。
·1984年:东风-5奠定基石
1980年,中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引发世界轰动。4年后的10月1日,战略导弹方队首次参加国庆35周年阅兵,震惊世界。

1984年10月1日,首次参加检阅的战略导弹方队。东风-5。 新华社 图
多型国之重器首次揭开神秘面纱,其中包括“东风-3”中程弹道导弹、“东风-4”远程弹道导弹和“东风-5”型洲际弹道导弹。特别是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的亮相,庄严宣告中国拥有了可靠的远程战略打击能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战略威慑能力。

1984年,战略导弹部队通过天安门广场。央广军事 图

1984年国庆阅兵,第二炮兵中程导弹方队。中国军网 乔天富 图
·1999年:东风-31横空出世
在199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阅兵式上,“东风家族” 迎来规模化展示的里程碑。压轴出场了4个“东风”导弹方队,打出了“东风”新型常规地地导弹、中程弹道导弹和远程战略导弹等型号的组合牌,创造了当时国庆阅兵“东风”导弹展示数量最多的纪录。

在1999年国庆阅兵式上,中程地地核导弹方队亮相。中国军网 乔天富 摄
其中,首次亮相的“东风-31”机动战略核导弹尤为引人注目。它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战略核导弹,实现了从液体发动机向固体火箭发动机转变,体积更小,可以进行公路机动,生存能力更高,标志着中国固体燃料、公路机动洲际导弹时代的到来。“东风-31”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型固体燃料远程弹道导弹,也是中国第二代战略导弹的核心型号。

在1999年国庆阅兵式上,东风-31核导弹亮相。

在1999年国庆阅兵式上,从天安门广场驶过了三辆搭载有导弹发射筒的重型运载车,这是东风-31核导弹首次公开曝光。新华军网 图
·2009年:东风-31A首次登场
在2009年的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人民解放军基本形成以新型主战装备为骨干,电子信息装备和保障装备相协调,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洲际、地地、舰空、空空、地空等多种战略、战术导弹悉数登场。改进型“东风-31”弹道导弹首次亮相接受检阅。此外,东风-11A、东风-15B、东风-21D悉数出场。

在200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东风-31A洲际弹道导弹方队受阅。新华社 图

在200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东风-31A洲际弹道导弹方队在长安大街行进。新华社 图

在200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这是DF-15B常规导弹方队接受检阅。
·2015年:东风-5B首次公开亮相
2015年9月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在抗战胜利日举行大阅兵。在本次阅兵中,可携带多弹头的“东风-5B”改进型液体洲际弹道导弹领衔首次公开亮相。此外,“东风-16”近程弹道导弹,可打击大型海上移动目标的“东风-21D”中程弹道导弹、“东风-26”中远程核常兼备弹道导弹首次亮相。

“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解放军画报 图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核导弹第二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 图

2015年9月3日,“东风-21D”常规导弹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 图
·2017年:东风-31AG首次亮相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沙场阅兵”中,备受关注的“东风-16改”弹道导弹、“东风-31AG”改进型洲际弹道导弹首次亮相,成为此次阅兵式上的焦点武器。
东风-31AG弹道导弹,是在东风-31A弹道导弹基础上改进研制的新型移动式洲际弹道导弹。它使用了三种新技术,一是采用全驱动越野车底盘,提高导弹的机动能力;二是采用野外无依托快速发射,提高系统生存能力;三是采用分导式多弹头,提高突防能力。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位于内蒙古的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这是核导弹方队,东风-31AG接受检阅。新华社 图
·2019年:东风-41压轴登场
2019年10月1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改革重塑后的首次整体亮相。备受全球瞩目的“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和造型前卫、采用高超音速滑翔技术的东风-17常规导弹压轴出场。“东风-41”以其无与伦比的射程、精度和突防能力,成为国家战略威慑的最坚强基石;“东风-17”则代表了新兴的、难以拦截的战术打击力量,代表了“东风家族”在新时代的科技巅峰,让世界为之震撼。

在2019年国庆阅兵仪式上,“东风-41”核导弹方队接受检阅。
东风-41弹道导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装备的一种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是东风-31弹道导弹的一种发展改进型。

在2019年国庆阅兵仪式上,“东风-41”核导弹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 图

在2019年国庆阅兵仪式上,“东风-41”核导弹方队接受检阅。央广军事 图
·2025年:最新成员东风-61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举行。大会包括约70分钟的盛大阅兵,“东风家族”再次以全新阵容傲然登场。在核导弹第一方队中,“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等最新成员首次公开亮相,标志着中国陆基洲际弹道导弹部队正进入一个新阶段。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核导弹第一方队震撼登场,“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接受检阅。新华社 图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核导弹第一方队登场,“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接受检阅。新华社 图
压轴出场的核导弹第二方队中,12台大型导弹运输车载着“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浩荡通过天安门广场。“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是我国战略反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全时戒备、有效威慑,以武止戈、砥定乾坤。
2025年9月3日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核导弹第二方队登场,“东风-5C” 接受检阅。胥冰洁/新华社 图
“东风-5C” 接受检阅。颜麟蕴/新华社 图

“东风-5C” 接受检阅。杨冠宇/新华社 图
回望这一张张图片背后的六十五年,从戈壁孤箭到钢铁长城,这不仅仅是一条武器的进化之路,更是一个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最有力的见证。这条砺剑之路所铸就的,正是今日十四亿中国人身后最坚实的底气。
东方快递,使命必达!
本文参考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中心官网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官网 科普中国 中国军网 央广军事 新华社
图片 新华社 中国军网 视觉中国 央广军事 新华军网 解放军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