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忠文丨史料不止是数据

article/2025/9/8 7:44:48

《近代史资料》总151号

大数据时代被纳入各类数据库的史料不知凡几。面对汹涌而来的资料大潮,史学工作者无不眼花缭乱,疲于应付,这已经变得常态化了。在共享史料“爆炸”带来的红利时,研究者也会陷入无以自拔的痛苦中。一方面,史料的拓展为研究带来了契机和动力;同时,如何把控海量的资料,进行扎实有效的研究,也变得十分棘手。一个明显的倾向是史料很容易被“数据化”——正在以“数据”或“大数据”的形式呈现在史学工作者面前,被当作“数据”来处理。这种现象需要引起学界的注意和思考。

一、史料的无限拓展与有效“占有”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从理论上说,各种史料都是片段的、琐碎的,反映的都是历史过程的不同侧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史料也是源源不断被发掘出来的。当下史学研究在梳理学术史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观点的演化和异同,却很少注意到围绕某个领域或主题的史料,其实也有一个不断积累、更新的过程。史学的进步,除了研究视角的变换,材料的推陈出新,往往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换句话说,新材料的发现永远在路上,史料是不可能穷尽的。

前辈学人也有曾有过对史料“竭泽而渔”的理想。谈及古典学和一些冷门绝学,人们常常会认为可以“穷尽”材料,这是因为相关研究留存下来的文献有限,勤勉的学者基本上可以做到了如指掌,说“竭泽”也有一定道理。不过,从长时间动态的观察来分析,再“冷”再“绝”的学问,都会有新材料不断出现。即使没有新文献的披露,实物与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也会推动古史研究的进步。可见,具体到每一位学者,以个人之力永远不可能真正“全面”地掌握材料。比较而言,古人占有史料的“全”与“不全”与当时媒介、信息交流的发达程度有相当的关系。因为信息交流的原因,前贤无法见到同时代其他学人集藏资料的情况司空见惯,在古籍版本研究中,近代以来不见于历代藏书大家著录的宋元珍本偶尔仍会现身,便是明证。

迈入大数据时代后,情况大为不同了。史料的发掘、交流、共享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数据库和各种检索方式很大程度改变了材料的搜集效率和范围。大量旧有已刊文献的数字化,未刊文献在新技术加持下的涌现,以及网络传输的高速便捷,最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史料海量汇聚与密集性呈现,这是传统史学研究无法企及的。

马忠文《晚清日记书信考释》

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能说史料已经到了可以“穷尽”的时代。史料虽铺天盖地涌来,研究者大可不必被这番声势所慑服。应该坚信,我们面临的问题的不是能不能“全部占有”史料,而是占有哪些史料?只要研究是由个人来完成的,占有“全部”史料就不可能。史料的“足”与“不足”本来就是相对的。通常所说的“详尽占有”,不是指搜集材料的数量和范围,应是针对具体研究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那些史料而言的,当然也包括最新发现的有价值的材料。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数字时代材料的膨胀有些“鱼龙混杂”,新材料的披露、旧材料的重新组合、材料的重复等情况交织在一起,给研究带来不少烦恼和困惑。研究者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史料的筛选,资料越多,鉴别与研究的难度反而更大。其次,新发现的资料是否有价值,只能在对已有史料熟悉把握基础上才能作出判断和取舍。说到底,面对海量史料,掌握真正对某项研究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材料,至为关键。反之,没有扎实的研究积累和敏锐的学术判断力,也很难确定哪些新材料对自己的研究真正有用。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扫描、影印、出版档案、稿本等未刊资料,很受学界关注。不少数据库都以收入“未刊”史料,来突出其价值之独特性。可见,未刊资料往往是以“新史料”的面目出现的。不过,这个问题也要从两方面来看。未刊史料的披露,肯定是“史料”的增量因素,其积极意义必须肯定。但也不能武断地认为,未曾刊过就一定有重要价值,能解决重要问题。事实上,史料是积累起来的,尤其是基础和核心史料,大部分都是已刊文献。对已刊文献不熟悉和掌握,而过分寄希望于未刊资料,很容易本末倒置,使研究陷入歧途。对此,似应引起学人的足够重视。

总之,“全面”“详尽”占有资料,是相对而言的,每一代学人都曾面对过。关键是能否牢牢掌握基础史料和核心史料,随时把握专业领域内史料发掘的基本动态,并对新披露出的材料作出及时的判断,不断丰富自己对“有效”史料的占有。这才是应对大数据时代史料“膨胀”的制胜之道。

马忠文主编《近代史所藏李景铭档案》

二、史料需要感悟

大数据时代数据无处不在,数据观念深入人心,或有意,或无意,传统史料都常常被以“数据”待之。这样的转变很微妙,甚至在一些人看来,史料和数据并无二致。其实不然。数据是科学概念,是指通过观察、实验或计算得出的结果,可以用来做新的研究、设计或决策。每一种数据都是确定的、唯一的、可直接采信的。史料则不同,从理论上说,每条史料作为文本,蕴含着特有的信息,都有其形成的语境和背景,史料需经过考辨真伪后,方能取舍采信。可见,史料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语境下只注重文本意义的数据。

前辈学者阅读文献,注重史料辨析,辨别真伪,即是对史料文本与语境的综合分析和考察,一定意义上说,史料学就是研究史料形成的历史。史料的考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直接与重建史实相关,没有史料固然不可能重建历史,有了史料不甄别真伪,直接拿来用,同样无法构建起令人信服的历史。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强调考订,避免史料“数据式”的直接利用,意义不可小觑。人们不可能对每一件史料都去做细致的考察,但必须要树立重视语境的意识和思维,并在研究实践中贯彻始终,这一点并不为过。

现在保存下来的清代和民国政府档案数量巨大,史料价值无需多言。特别是随着数字扫描技术的普及,档案数字化和网络传播技术的结合,出现了大批查阅方便的档案数据库。不过,当我们打开页面,看到各类原始官方文书时,切不可只当其为文本或数据,必须要考虑到这些档案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它们。例如,清代外官和京官的奏折,都是经过精心起草缮写的,甚至上奏时间都可能是有计划性的;清末一些地方督抚上折的同时,更是暗中联络言官,授意奏事,彼此呼应,制造声势。如此说来,仅仅看奏折内容而不关注奏折背后的情形,恐怕很难了解历史真相。研究晚清史,还需要熟知清代各类公文的流程和运转机制。即以奏折而言,督抚和廷臣的奏疏,奉朱批后,由军机处录副,形成朱批奏折和录副奏折两个文书系统,朱批返回到上奏者手中(以后再集中缴回),录副则保存于军机处。然而,也有不少原折被皇帝做了“留中”处理,这些被留中的原折并无批示,数日后发下“归箍”,实际上掺入其他录副奏折中被保存下来。这些没有奉批的奏折,或被认为是言官的“无稽之谈”不值当办理,也有事关机密,皇帝甚至连军机大臣也不希望他们知道,所以被“留中”(时人俗称“淹了”)。今天查询这些奏折,却发现内容多关朝局内幕,难怪皇帝不愿让他人知道。可见,不了解档案形成的过程,就不能准确地把握史料的真正价值。

王建朗、马忠文主编《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钞本日记丛刊提要》

还有一类常见文献——地方志,人们似乎也很少留意其形成过程。中国古代地方志是适应大一统体制,借以反映地方历史、风俗、民情的文献。一般说来,清代州县地方志多聘请曾任职该州县的长官主纂,再组织名流、士绅和长于文字的文人参与编纂而成。很多情况表明,州县地方志的纂写,大多受到地方世家大族势力的制约,尤其是涉及地方宗族、家族传记的内容,褒扬隐讳,存在鲜明的倾向性。名门望族的孝行、烈女、贞妇明显多于一般寒门小户。了解这些情况,需结合其他文献综合考量,才能避免使用方志资料立论的片面性。

新闻报刊在晚清兴起后,始终与中外关系、朝局变迁息息相关,成为今天研究近代史的重要参考资料。特别是甲午战争后,近代报刊成为维新人士宣传变法思想的阵地,报刊与政治的联系愈加密切,庚子后革命党人宣传革命思想的报刊同样风靡一时。可见,近代报刊的发展与政治斗争的兴起始终伴随,很难说报道内容都是客观真实的。在研究庚子后的晚清政局时,《申报》《大公报》中大量有关京城动态、派系斗争报道和见闻,被研究者所引用,作为立论定性的依据。其实,太过依赖这类材料存在一定风险。清末的报刊已经介入政治斗争中,地方督抚或拉拢、收买报刊,或自办书报以为喉舌,媒介中的各类报道都有相对的倾向性,可否采信需要慎重对待。即如光绪三十三年(1907)丁未政潮期间《申报》对奕劻、岑春煊两派斗法、慈禧太后态度变化等情形的报道,细节虽十分生动,却未必可信,这些消息大多来源不明,系“无根之谈”,多为京城官场中的传言。所以,如果直接通过报刊数据库检索,拿来即用,不与其他日记、书信、电文等原始材料综合考订,得出的结论可能会远离真相。所以,使用材料必须要有探查其形成过程的意识。否则,史料很容易被消解成“数据”来简单利用,历史背后的复杂性很容易被遮掩或略去。

三、检索不能取代史料研读

传统史学是通过对史料的搜集、考辨,再进入研究、撰写阶段。研究者通过对各类史料研读,重建史实内部的联系,尽量恢复原始场景,寻求历史内在的因果关系,找出合乎情理的历史逻辑,完成历史过程的认识。可是,近些年数字技术的普及、史料的“膨胀”,以及检索手段的迅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史学研究的方式,“检索史学”悄然出现,用检索材料来代替研读史料的现象十分普遍,其实质是淡化、省略史料考订这个史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环节。资料激增,确实给筛选、处理材料带来了考验,但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还是因为获取资料便捷,便直接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史料表层的处理上。不研读史料,便不能进入历史内部,去获得问题意识,进而展开研究;于是许多学者只好满足于从大量平面化的资料中勾稽逻辑,将文章写成逻辑严谨、文字流畅却没有历史感的研究“论著”。可以说,这种新的八股模式是将史料“数据化”和简单化的结果。

换个角度说,检索本来也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检索词的选择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举例来说,自从出现全文报刊数据库后,通过检索,利用近代报纸研究近代史变得十分普遍。像《申报》《大公报》《东方杂志》这样的名报刊,引用率陡增,全文检索大大开拓了研究者的视野,霎时间为研究者提供了靠人工翻阅无法获取的新鲜史料,在建立近代史上各事件、人物的广泛关联性方面开辟了新天地,由此受益者多矣。然而,这种靠检索建立历史关联的方法,效率似乎很高,局限性也是明显的。毕竟,这种通过关键词检索建立起来的联系,是外在的,与历史本来的内部联系通常很难完全吻合。

徐雁平、马忠文主编《晚清珍稀稿本日记》

以人物检索为例,用什么样的名字,才能搜索到丰富而完整的人物资料?这里不是简单的科技文献检索,而是史料搜集,需要了解时人称呼他人的各种习俗,对此今人未必都能尽知。按照清人习惯,直呼其名是大为失礼的,一般称字号或官位尊称,还有其他不同说法。举例来说,如果查阅袁世凯的材料,只输入“袁世凯”三个字是远远不够的,这三个字通常只能查出《申报》中附载的《邸抄》《京报》中上谕或奏折,都是官方文献;有关袁世凯的大量的信息,都是以其他代称或敬称反映出来的。袁氏曾官道员,驻朝鲜的通商委员,时人称他为“袁道”“袁观察”“袁委员”,升任直隶按察使后就有了“臬司”的官称;袁氏字慰亭,也做慰廷,做山东巡抚、直隶总督时又被成为“袁慰帅”“慰帅”,丁未政潮后官外务部尚书时又称“袁尚书”,更不用说“项城”“袁宫保”“本初(三国时袁绍的字)”之类的代称,这些都是查阅袁世凯资料时要考虑输入的词语。即便如此,可能还是有遗漏。可见,依据全文数据库检索材料也不是做万能的。我们在体验到数据库带来的便利时,也应考虑到再严密的检索,也有挂一漏万的时候。

大数据时代的各种资源共享与开放性,为学术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这是必须要肯定的,尤其是在校勘、辑佚、版本异同比较等文献学领域功效尤为突出。但是,具体到史学研究,大数据只是在传统意义的史料搜集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对研究本身的助力需要审慎评判。史料不是冰冷的数据,史料是鲜活的,有温度的,将史料“数据化”,忽略其语境和背景,实际已危害到史学作为学科存在的边界。研读史料和技术领域的数据利用毕竟是两回事。史学研究还是要遵循从历史内部找到切入点,发掘内在的历史逻辑,而不是从资料外部寻求关联,以代替内在的因果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台湾地区学者黄一农教授多年前提出的“e考据”理论是对数字技术和史学结合的精准概括,即运用最新技术条件,充实传统史学以考据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这种模式中,史料(数据)检索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而存在的,并非研究本身。

(本文首发于《近代史资料》总151号,经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和作者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黄晓峰
    图片编辑:张颖

    http://news.xdnf.cn/sfrRyqcgTa

    相关文章

    体坛联播|阿尔卡拉斯美网封王,西班牙客场狂胜土耳其

    西班牙客场大胜土耳其北京时间8日凌晨,世预赛欧洲区E组第二轮,西班牙做客6比0大比分击败了土耳其,梅里诺上演帽子戏法,佩德里梅开二度,费兰托雷斯也打进一球,斗牛士军团取得了队史世界杯预选赛中的第二大客场胜利,仅次于他们在 2017年9月以8比0战胜列支敦士登。第6分钟,…

    吴湖帆再传弟子作品中的梅景书屋气韵

    梅景书屋是近现代书画大师吴湖帆(1894-1968)的书斋名,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艺术流派与传承体系的象征。澎湃新闻获悉,“秋声依旧”陈秋生书画展近日在上海市闵行区蔡兵美术馆对外展出,作为吴湖帆的再传弟子,陈秋生师从吴湖帆外甥朱梅邨与入室弟子黄…

    上海浦美奥赛展观展人次破60万,“大展流量转化模式”延续

    《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打卡装置。 阮佳雯 图9月6日下午,前滩公园巷,夏末晴光铺满仿真的向日葵花丛,孩子们悠扬的歌声在这里回荡;同天晚上10点,浦东美术馆露台,夏夜晚风拂面,浦江两岸璀璨夜景一览无余……这些场景,呈现一场艺术与城市相融的新实验。奥赛展观展人次已破…

    技术派|“光之利刃”:谈谈激光武器首次亮相抗战阅兵

    在此次抗战阅兵中,舰载防空武器、反无人机等多个方队中都出现了激光武器,吸引外界的高度关注。据新华社介绍,激光武器具备精准毁伤、持续打击的突出优势,可与其他防空武器系统协同作战,提升综合防御能力。相比阅兵结束后,官方对100式坦克、无人战车、歼-35、空警-600等热…

    一周展讯|版画里的抗战记忆;拉斐尔的素描功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美术馆的“刀木纪程——上海与新兴木刻的抗战叙事”近日落下帷幕;武汉江汉关博物馆正在进行抗日战争时期木刻版画展;浙江省博物馆则以220余件展品系统讲述浙江抗战的不屈征程;江苏省美术馆典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主题美术作品展以80件作…

    韩媒:韩国2026年实行“小学生家长10点上班制”

    综合韩联社、《韩民族日报》和《韩国时报》等韩媒7日报道,韩国光州市2022年起试点推行的“小学生家长上午10点上班制”将从明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资料图 (IC Photo)据韩联社报道,该制度面向300人以下中小企业的家长职工,允许其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天减少一小时工作…

    台风塔巴即将登陆广东台山至阳江沿海,深圳、珠海等多地停课

    中央气象台9月8日6时继续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今年第16号台风“塔巴”的中心今天(8日)早晨5点钟位于广东省台山市近海海面上,就是北纬21.4度、东经112.9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1级(3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80百帕,七级风圈半径180-26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60-80公里。预计…

    西索欧洲评论|摇摇欲坠的政府和马克龙无处安放的“欧洲雄心”

    【编者按】本文是上海外国语大学(SISU,即“西索”)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欧洲研究”特色研究团队与澎湃新闻国际新闻中心合作推出的专栏“西索欧洲评论”的第49篇。9月8日的信任投票后,不出意外,法国政府又将倒台。总理贝鲁或许能得到他想要的体面退场,把烂摊子…

    纪念|“板桥同里人”周志高

    知名书法家、上海市书协名誉主席周志高于2025年8月18日因病在上海辞世,享年81岁。周志高被誉为“中国当代书法复兴奠基人”之一,虽然工作生活在上海,但他始终心怀故乡——江苏兴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即通过义卖作品宣传发动筹资建起了郑板桥纪念馆,他的作品中经常钤盖着一…

    “上海现代”大展:从历史的棱镜看未来的蓝图

    在上海美术馆41米层的展厅内,一场名为“上海现代”的展览(8月28日-10月7日)正以不同寻常的历史纵深与艺术张力,重新编织着这座城市自1843年开埠以来长达一百八十年的现代化叙事。展览不仅梳理了上海现代化印刻在视觉艺术上的复杂脉络,更为当今艺术创作中国式现代性探索提供…

    曾被质疑也有焦虑,这位上海援青校长为高原孩子点亮AI火种

    在上海“组团式”教育援青的队伍中,常途的名字如雷贯耳。不仅因为他是上海市第五批教育支援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团队的领队,更在于他克服了许多常人不能克服的困难。除了年龄偏大且患有慢性病,这位在上海三所中学历练过的资深校长,曾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遭遇了强烈的挫败感:推…

    王健演奏巴赫无伴奏,是一种艺术现象

    大提琴家的音准如同铁打一般……巴赫长久徘徊在这样的高音区,体现了一种超尘绝世的精神性景观,而王健手中的明亮、稀薄的音质,把原作的情感特质推向极限。2025年9月5日、6日,王健又一次在上海演出了巴赫的全套《6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王健演出巴赫的无伴奏是国内舞台上的…

    特朗普称准备对俄罗斯实施第二阶段制裁

    当地时间9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回答记者提问时称,已准备对俄罗斯实施第二阶段制裁。但他并未明确表示将采取具体行动或详细说明所谓“第二阶段制裁”的具体内容,只是在被记者问及“是否准备对俄罗斯实施第二阶段制裁”时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此前,特朗普也曾多次威胁要…

    特朗普向哈马斯发出“最后警告”

    当地时间9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平台“真实社交”上发文表示,以色列方面已接受了他提出的停火条件,他呼吁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也立即接受,以结束冲突并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特朗普强调说,已警告过哈马斯不接受协议的后果,并称“这是最后一次警告…

    美国移民执法人员在波士顿展开突袭行动

    当地时间9月7日,据彭博社报道,美国国土安全部发言人表示,联邦移民执法人员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及周边社区展开突袭行动,逮捕了数十人。另据路透社同日报道,特朗普政府还计划对更多企业开展移民执法。今年6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没有请求支援的情况下,多…

    欧尔班:欧盟若继续推行战争策略,将沦为美国的附庸

    当地时间9月7日,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表示,欧盟若继续推行战争策略,将沦为美国的附庸。他称,目前欧盟已进入解体状态,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且不发生根本性变革,欧盟将难以撑过下一个“七年期预算”。欧尔班:继续推动战争是一项失败的策略欧尔班表示,欧盟正试图借助俄乌冲突和吸…

    意大利队二度加冕女排世锦赛冠军

    新华社曼谷9月7日消息,世界排名第一的意大利队在7日晚进行的2025年世界女排锦标赛决赛中以3:2战胜刚刚升至世界排名第三的土耳其队,队史第二次夺得世锦赛冠军。9月7日,意大利队球员庆祝夺冠。新华社记者 孙玮彤 摄此前,意大利队已经连夺2024年世界女排联赛冠军、巴黎奥运会…

    央视曝光解压软泥毒玩具:厂址“凭空造”,质检报告“随手编”

    《财经调查》收到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们购买的“解压”软泥类玩具,经常散发出刺鼻气味,还导致孩子出现皮肤过敏等症状。有些玩具包装中,没有厂名厂址信息和产品合格证,是典型的“三无”产品。解压软泥玩具风靡市场成型水含硼砂,有毒!这一两年来,这种号称“解压神器”的软…

    香港赛马季再次开锣,文旅商体联动为赛马运动带来新气象

    2025-2026赛马季开锣日,吸引超过4.3万名市民和游客入场观赛,现场气氛热烈。自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推动赛马旅游”的倡议,文旅商体的联动为香港赛马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助力。9月7日,香港赛马会2025-2026年度赛马季在香港沙田马…

    超51家!A股公司赴港IPO火了,上市方式又现创新!

    9月5日,在“2025香港交易所未来科技峰会”上,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透露,今年前8个月,港交所新股融资总额达1345亿港元,同比增长接近6倍,其中A+H上市模式占上半年总募资额的七成,体现了内地与香港市场的联动。今年以来,一批A股公司纷纷赴港上市,除了已经上市的11家之外…